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深度透视

刘奇叶:拨亮株洲文化之灯

编辑:李亮 发布时间:2023/05/21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刘大华 通讯员 钟志刚

  

株洲,古称建宁,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悠悠的湘江水穿城而过,流淌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绵绵不绝的文化乡愁......

这里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远古时期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渌口区仙井乡黄霞垅磨山有着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割湘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近现代,株洲又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名扬九州......1956年株洲升格为地级市,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以外的第一个地级市、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

祖国版图上的两条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此交汇,“十字型”铁路枢纽如同振翅勃发的雄鹰,见证着新中国工业巨龙的腾飞......

株洲,英才辈出,人杰地灵,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古老的文明和现代工业在这里融合,铸就了株洲特有的文化秉性,也塑造了新时代的魅力新城。

 只是在这全新生态的社会,复杂多元的时代,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化曾一度遭遇冷落,文化人更被社会边缘化,甚至成为“清贫”的代名词......而他却以外来者的身份,积极融入“文化强市”战略,板凳一坐十年冷,悄悄为株洲拨亮文化之灯!

集新锐作家、媒体主编、文化专家、政协委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一支健笔,书写株洲情怀!

一本刊物,传播株洲声音!

一个协会,挖掘株洲底蕴!

一摞提案,守护株洲文脉!

一身傲骨,彰显文化担当!

一个梦想,绽放文化之光!

他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株洲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文化株洲》杂志执行主编刘奇叶。

他扛起文化大旗,以文化株洲建设为着力点,从炎帝文化、红色文化、书院文化、民间文化、工业文化中追根溯源,带领团队,多方联动,潜心钻研,深挖传统文化资源,为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赋能添彩,为实现株洲“文化强市”的目标积极贡献力量。


一支健笔,书写株洲情怀

图片1.jpg

刘奇叶并非在株洲土生土长。他出生于邵阳武冈,从小酷爱文学,常年笔耕不辍,于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身板硬朗,脸部清癯,眼神刚毅,头发似乎根根直立,有“铁骨铮铮中华第一血性作家”之称,在“奇叶视界宣言”中自谓——

“迄今为文卌载,血性镶刚强,铁骨蘸柔情,豪情书春秋;为人顶天立地,为国为民,侠肝义胆!喟然叹曰: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

这样一位血性作家,对株洲有着别样的情怀!

长期沉浸在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之中,这里的山川风物、历史人文吸引和滋养了他,在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之后,他特意将自己的简介改为“湖南株洲人”。

他挥洒一支如椽巨笔,书写深沉的株洲情怀。

 图片8.jpg

刘奇叶长期致力于本土民间文艺研究与传统文化系列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今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中国文化报》《名家名作》《湖南日报》《湘江文艺》《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60万余字。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豆生南国》《拂尘记》《论语》《清水》《人寰记》5部,散文集《赤子吟》《两地情未了》《我思故我在》3部,中短篇小说集《无悔我执著》《资水从武冈拐了个弯》等3部,编著《武冈黄埔情》《株洲故事》等5部,民间文学《云山脚下的传说》《石头村的扶贫故事》等3部。

在近年的作品创作当中,他无一例外地注入株洲文化元素,深深地打上株洲文化烙印。

他既有作家的才情,又有专家的学识,笔下波诡云谲,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学境界!

他的长篇小说《人寰记》以株洲为背景,从清末入手,一直写到解放建国,时间跨越了清庭覆灭、洋人入侵、民国纷争、抗日救亡、解放中国的烽火岁月,人物活跃在都梁古城、建宁城、金轮寺、婆仙岭、荷塘乡、古岳峰一带……讲述了一个个才子佳人似的爱情故事,写尽了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三教九流”社会。在用心传承优秀文化的笔墨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的家国情怀。

他可谓学识广博。写作过程当中,凭借在人文民俗方面的深厚底蕴,他在宗教、历史、地理、民俗、传说、巫术、医术等领域纵横捭阖,将一段段故事描述得绘声绘色、游刃有余!

湘东地区的人文掌故和民俗风情在小说中得以充分展现,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测字、算命、看手相、合八字、婚配、葬礼、祈雨、祈福、保媒、接生、寄名、求寿、超度、做法事……随处可见,在这些特色民俗风情之上,作者尤其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尽情挥毫。

《人寰记》中涉及旧时婚礼仪式的做媒、看屋场、交信物、定亲、退婚、择吉、酒筵、迎亲、送嫁、拜堂、求子、催喜、安胎、胎教、催生、接生、算命、打流年……等等与嫁娶生子相关的情节,深深打下了湘东地区的风俗烙印,从中可以窥见清末民初湘东之地的民俗风情!

读《人寰记》,仿佛翻阅一帧《清明上河图》式的民俗风情画卷,从这里你能洞察到从古都梁到建宁城的人间百态,也能领略到一份独特的地域文化盛宴。

刘奇叶先后获过人民文学奖、中国作家奖、黄河文学奖、全国政协第一届“中华纵横”优秀作品奖、2007年度全国散文奖、第十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炎帝文艺奖及作品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等等全国大奖。计有130余篇作品入选国内各类选本。

难怪有评论者赞誉他:“铁笔拂尘埃,高手弹妙曲。”

因文学创作成绩突出,他于2006年荣获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湖南日报》大篇幅推介报道,称之为“文学湘军”新锐,近年又入选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文艺家,获评株洲市级高层次人才。


一本刊物,筑牢文化阵地


正值夏初,株洲文化园里清风微抚,湖光潋滟。

大人们三五成群在湖边散步、休闲,一群孩子兴奋地追着风筝在跑。人们在享受着难得的“五一”长假时光。

刘奇叶挎着手提包,匆匆赶到位于株洲市文化园的办公室里,翻开最新一期《文化株洲》杂志清样。本期杂志进行新的改版,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因尚未达到最理想效果,为了尽快定稿交付印刷,看来他又不得不牺牲这个长假了。

他拿起笔圈圈点点,很快就进入忘我之境。

这时手机微信消息响了一下,是一个文友欲邀请他一起去踏青郊游。

他委婉客气地推脱了,然后索性关掉手机。

《文化株洲》创刊整整八个年头了,就像自己的孩子,看着她一天天长大,为此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2014年1月,刘奇叶调入株洲市文化战线工作,2015年着手主持创办《株洲文化》(后改名《文化株洲》)杂志,并担任执行主编。

刘奇叶明白这一副担子的重量——这是一块开展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播株洲声音、为城市赋予精神文化内涵、提升群众精神文化风貌的关键平台。

短短几个月之内,从零基础起步,《株洲文化》创刊号发行了。

时任株洲市政府副市长毛朝晖欣然命笔在第一期发刊词中亮出了办刊的宗旨与定位:“在文化兴国的格局下,要坚持定位,把握方向,以文启人,以文化人,讲好株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打造一个新常态的株洲......”

很快,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和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区县(市)文旅广体局、文化馆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人士都收到了这本新刊,它如一股清风,带来着芬芳的株洲文艺气息扑面而来......

《文化株洲》除了发布文旅资讯以外,先后开辟了“文旅引领”、“文化源流”、“文化人物”、“神农讲坛”、“非遗传承”、“红色文化”、“文艺评论”、“戏剧创作”、“诗歌方阵”、“神农文丛”、“文旅行走”等专栏,“每期一歌”栏目发布由本土文艺家作词、作曲并讴歌本土文化的新歌;封底和彩插每期推荐一位本土书画艺术名家。

短短几年,《文化株洲》成为滋养文艺人才、荟萃文艺佳作、传播株洲文化的精神高地,凝聚了一大批本土知名专家、学者、作家、文史爱好者书写株洲故事,探讨株洲文化,传播株洲声音。

国内名家如作家聂鑫森的小说创作,摄影艺术家李晓英的弱光摄影探索与研究,诗人刘克胤的旧体诗词创作,社科专家吴志平的红色文化研究,湖南工大彭雪开教授的地名研究,炎帝文化专家曹敬庄的文史研究,刘奇叶的“中国梦”主题长中篇小说创作系列,作家黄春平的地方民俗文化研究,还有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以革命先烈何孟雄与缪伯英为原型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英·雄》和以“时代楷模”黄诗燕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的花鼓戏《山灯》等等,都在《文化株洲》里与读者群中不断形成评论的热潮。

巍峨耸立的史诗丰碑、新时代的宏阔征程、英雄楷模的功绩风范、丰富多彩的本土文旅资源,都成为作家作者们不断书写和讴歌的对象;株洲“动力谷”的雄姿英发、老工业基地的华丽蜕变、炎陵的始祖遗迹、茶陵的红色文化、醴陵的釉下彩瓷文化,也在杂志上不断精彩呈现......

株洲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86岁高龄的评论家黎福清鞭辟入里地评价说:“《文化株洲》是一本引领株洲文化繁荣的专刊,注重文化引领,保持了人民与党的文化、宣传、教育相一致;注重本土作者、作品推介,让优秀的地方文化像阳光雨露般滋润着这一方人,激励和鼓舞着人们去奋斗,去讴;凸现了文化的特质,在助推株洲文化的繁荣,株洲经济的发展,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湖南省美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陈润兰撰文评介说:“《文化株洲》是集新闻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杂志,在繁荣株洲经济文化建设,增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它以文化视角作为切入点,引导我们观察、思考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实及未来,让读者意识到文旅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大局,也关乎百姓的精神生活,具有‘窗口效应’;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氤氲书香、沉浸审美的所在,为舞文弄墨者提供了展示自我才情与抒写精神追求的空间,具有‘平台效应’;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经济要发展,文化须先行,《文化株洲》所承载的正是文化赋能的辅佐大任,具有‘辅佐效应’。”

著名作家聂鑫森,已故著名评论家刘强,知名评论家、作家罗九湘、冯峰、马立明、宋才逢、段盛明、肖又铮等等热心人士,纷纷撰文赞诵《文化株洲》,好评如潮。

为了更好地打造文化阵地,传播株洲声音,讲好株洲故事,刘奇叶还利用《文化株洲》这一阵地,定期组织研讨会与征文活动,先后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动力株洲文旅通”全国征文活动、“振兴带头人”主题全国征文活动,或聚焦改革开放的瞩目成就,或着眼文旅融合、以文促旅,或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在此都充分发挥了赋能添彩的积极作用。

《文化株洲》创刊八年来,每当一本本并不厚实但却很有分量的文化杂志摆在读者面前的时候,编辑们背后的默默勤勉付出都是可想而知的!

当“五一”长假接近尾声的时候,新的一期稿件也基本定稿,刘奇叶舒心地走出办公室,脸上泛出难以掩饰的激情与光彩。

走进绿树掩映的文化园,此时他才注意到,桃红柳绿,春天的气息渐浓,哦,不!应该说,夏天来了......


一个协会,挖掘株洲底蕴

图片5.jpg

除了写作和编辑,刘奇叶还从事本土文史、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他认为城市的文化繁荣不是表面的灯红酒绿与光鲜艳丽,也不仅仅是博物馆、文化馆里的文物展示与时尚表演!一个城市的文化或许还藏在市民生活的烟火人间,藏在大山深处鲜为人知的地方,藏在那些手工非遗传承者默默的坚守里,甚至有的还藏在地下沉睡千年......

自调入株洲以后,刘奇叶就一直着手株洲文化底蕴挖掘,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民间文艺学术与传统文化研究论文20余篇。

为了发动更多的人挖掘株洲故事,凝聚更多的文史学者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经过多方努力和筹建,2017年11月15日,“株洲市传统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经众人推选,刘奇叶担任首任会长。

   与此同时,该会聘请湖南省作家协会原名誉主席、著名作家聂鑫森,湖南省文联原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曾应明,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诗人罗家博,湖南省文化馆副研究员、《文艺生活》执行主编曾冬,株洲市政协学习联络委主任、国家一级作家周文杰,著名社科专家吴志平,著名文史专家曹敬庄等担任研究会学术顾问。2019年3月,又率先在株洲创建第一家“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在株洲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等主管部门指导下,会长刘奇叶坚持“学术立会,专业专注”的原则,组织会员开展各类传统文化研究与发掘工作,以及分主题组织调研与考察活动。

为弘扬炎帝始祖文化,研究会于2018年7月组织30余名专家学者深入炎陵县翠峦重叠的鹿原陂,实地考察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的安寝之地炎帝陵,并在市文旅广体局领导下,联合湖南天易集团、炎帝陵管理局、炎陵县文旅局组织声势浩大的“弘扬炎帝文化,促进株洲发展”专题研讨会。曾应明、聂鑫森、何辉宇、方雪梅、周文杰、曾冬、马建平、吴志平、彭雪开、曹敬庄、黄建林、石爱伟、刘奇叶、王启才等20多位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期间,研讨会专家们从全国近百件应征论文中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2020年12月,刘奇叶撰写的《炎帝陵及其陵区中文化解读》还荣获第十一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省社科联颁发)。另外,他还曾获得湖南省政协、省委统战部颁发的优秀调研论文二、三等奖。

为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的深厚持久的精神力量,刘奇叶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赴醴陵左权镇、长沙程潜故居、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炎陵革命烈士纪念碑、茶陵工农兵政府、攸县鸾山镇、株洲秋瑾故居、芦淞区八叠社区接受红色教育,开展红色文化调研活动。他撰写的散文《鸾山的红色记忆》一文,于2018年度被《散文选刊》转载。

为加强古村落文化保护,联合湖南工业大学组织湘江沿岸传统聚落调研考察多次,分别考察了渌口老街、朱亭镇码头及老街、龙船镇码头及老街、空灵岸、霞石埠麻石老街、古岳峰、大京水库、仙庾岭等地。其中,刘奇叶撰写的文章《朱亭,文化渊涵的朱亭》先后被《湘声报》《长沙晚报》《当代商报》《海外文摘》等十余家报刊选载后,经专家投票和读者评选,荣登“2018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第19名。

为挖掘特色地域文化,组织富有本土特色文化调研考察十余次,考察了先贤言子祠、仙庾岭耕食文化、芦淞区服饰文化、炎帝陵神农文化、黎福清酒器文化、德奥拳击馆拳击文化、聚典阁木作文化、茶陵茶祖文化、醴陵陶瓷文化等。

此外,还组织了“湖南文化名家株洲行”和“中华食祖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对祖庵湘菜、贺家老酒、亚茅公馆酒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通过调研和考察,会员们创作了大量文艺和调研作品,在《文化株洲》杂志开辟专栏进行研讨交流和宣传推广,并编纂出版了《弘扬炎帝文化,促进株洲发展论文集》及《讲好株洲故事,守护文化根脉》等多部论文集。尤其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株洲故事》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唱响了改革新歌,赞颂了幸福生活,渲染了人世真情,得到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的充分肯定。

 这一桩桩,一件件,罗列起来似有堆砌之感,却见证了株洲市传统文化研究会走过的历程,增加了株洲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

几年来,传统文化研究会成为了讲好株洲故事,传承株洲文化,赋能城市文化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手。

 2022年5月,株洲市传统文化研究会获批成为株洲市社科联团体会员。当年6月,研究会又荣获民政局颁发的“2021年度株洲市社会组织先进单位”,株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白云峰亲自授牌,寄予厚望。株洲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可谓征途漫漫,任重道远。


一摞提案,守护株洲文脉

图片2.jpg

刘奇叶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政协委员。

这些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随之被人淡忘甚至消亡,身为文化学者的刘奇叶对此疾首蹙额。

如何守护文化根脉?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他深刻地认识到,光凭自己手中的笔,光凭一己之力或许所能做的非常有限,即使高举文化火炬,可能发出来的也是极其微弱之光,因此必须寻找更加有力的途径!

为此,刘奇叶近年来先后利用天元区、芦淞区政协委员的身份,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发出呼吁,履职几年之间,他提交了有关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提案高达十余件,积极为株洲文化强市建言献策。

他在株洲天元区调研时发现这里具有特色的传统聚落村庄不少,位于雷打石镇的空灵岸风景区辖内霞石村,三门镇的株木村、湖田村等,均有一定的自然与民俗特色。

这些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都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凝结了前人大量的心血和智慧,留存了大量的历史记忆、文化脉络、艺术创造,是中国几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镇化要让百姓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刘奇叶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天元区在特色小镇建设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效,但也忽视了原本的文化、记忆和个性的保留和体现。

 为让后来人能从中感受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他一连熬了几个通晚,撰写了《关于挖掘天元区自然与民俗特色,延续与发展传统聚落村庄的历史文脉的建议》,呼吁加强对传统聚落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传统聚落村庄保护不仅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加入仁、义、礼、智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坚持传承性、规划性、专业性、理念性、区域性保护等多方位保护的原则,将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传统聚落村庄保护的重要内容。”

“应重视宗族宗法乡规民约在传统聚落村庄保护性发展中的作用,在传统聚落村庄中积极开展乡规民约教育的同时,注意对一些不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封建教条加以甄别和摒弃,构建传统聚落村庄保护性发展的良法框架,建立起传统聚落村庄保护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看到刘奇叶的这份很有分量的提案后,时任株洲市天元区区长姚永告表示此提案很好,并作了批示:

“天元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乡村建设进程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加强对传统聚落、村庄建筑的加以保护,文化加以发掘,民俗特色加以保留,请相关部门尽快加以研究,拿出有效措施。”

株洲仅仅只是个案,“发展传统聚落村庄,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倡议在全国都普遍适用。为扩大影响,2018年6月,刘奇叶与株洲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文晴赴陕西青木川参加中国民协主办的“传统村落保护高峰论坛”。他不仅在会上发布了题为《传统村落的特色发展与保护利用秉承的湖南人文精神探讨一一以株洲市为例》论文,并在高峰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2018年2月,该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文化产业导刊》全文刊登。

除了在政协、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平台上履职呼吁,刘奇叶还广泛交流,扩大株洲文化影响,让株洲文化唱响全国。他先后应邀出席全国举办的各类学术论坛活动十余次、湖南省政协重点课题调研多次。

   这些年来,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部分城市,考察了四川阆中春节文化、江苏睢宁三国文化、上海筷子文化、福建尤溪古村落文化、浏阳烟花爆竹与节日民俗文化;在省内多次赴长沙、郴州、永州、邵阳等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考察;据此撰写的部分论文、调研报告及文学作品均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奖……

从一个关注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思考者,变成一个为守护传统文化根脉而大声疾呼、奔走相告的行动派,目的就是要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鲜活流淌。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刘奇叶如是说。


一身傲骨,彰显文化担当

图片9.jpg

在刘奇叶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比较大。

一位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另一位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军事家蔡锷。

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提出的经世致用、革新图强、反对侵华、兴办实业、推崇民主、保护税源等思想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国家内忧外患时的责任担当!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蔡锷逝世后被孙中山比作班超马援之辈,在护卫共和中彰显了军人本色与担当!

   这两个人都是刘奇叶的同乡,他在文学创作中不止一次地书写他们、赞美他们,从而学习他们。总结他俩最突出的闪光点,他认为就是两个字——

担当!

是的,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人,最需要的秉性也是担当!

2018年1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奇叶了解到株洲白关有大量的留守儿童需要关爱,而且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都充满对文化艺术的渴望。他立即组织会员赴白关调研,并带领有艺术专长的副会长李文晴、理事李伟华等人与白关书画院创办人罗立新伸出温暖之手,为留守儿童托起艺术之梦。

2019年岁末,新冠病毒全球蔓延,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刘奇叶迅速通过网络组织研究会的会员们进行抗击疫情的相关文化研究、理论学习与探讨,开展相关文学、艺术创作。

他深入抗疫一线,深受感动,化用文天祥的《正气歌》,创作了满满正能量的歌曲《中国正气——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歌》,邀请名家作曲和演唱,并获得了省里的大奖。他在创作构思中谈到:

“正气,是让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无论面对任何邪魔任何疾病都充满了力量。邪不胜正,没有消灭不了的敌人。这首歌旨在唤醒全国人民内心的那股堂堂正气,书写中华传奇!”

 2022年11月,株洲全市再次进入“静默”状态。书斋里的刘奇叶扔下手中的笔,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与传统文化研究会的会员们下沉一线参加抗疫。 

期间,他又激情创作歌曲《逆行大爱撒株洲》,点赞逆行者,唱响株洲人间大爱——

“静默城市心似火,同心抗疫英雄多,志愿下沉到一线,万众一心驱病魔。为清零坚守,为胜利加油。平凡你我他,偕风雨同舟,风雨同舟。”

“抗疫一线灯闪烁,八方援手到株洲,同气连枝共甘苦,逆行大爱撒株洲。为清零坚守,为胜利加油。逆行大爱无疆,点亮神州,点亮神州。”

   

 

秉承这一份文化担当,刘奇叶还组织会员们走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文化惠民活动,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炫丽多彩。

在市区或乡村,组织多次“湖南旗袍春晚”、“群众京剧专场演出”、“送文化、送春联下乡”等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精神生活。

在茶陵、炎陵,多次组织省市文化专家学者开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文旅开发”调研采风与创作活动,为乡村振兴、文旅开发建言献策。

为赓续文化血脉,努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创建活动,在株洲市荷塘区文化路小学建立全市首个“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全年在多地举办公益讲座六次以上......

在为株洲奏响一曲曲动人的文化乐章的同时,刘奇叶也敢于面对文化圈内的个别不良现象,勇于批判和鞭策,甚至自我剖析,彰显了一身正气!

 

他在文史杂论《民国文人骚客们背后的恩怨情仇——从民国著名作家中的文人相轻现象说开去》一文,洋洋洒洒上万言,揭秘民国文人骚客们背后的恩怨情仇,堪称一部民国著名作家的“文人相轻”史,借古喻今,鞭挞恶浊,铿锵有力!

在《是“技不如人”,还是“时运不济”?》一文中,又从盘古开天地说起,谈古论今,纵横捭阖,针砭时弊,观点新颖!以大量详实的事实证明所谓“技不如人”不过是山头主义排斥异己的托辞,而“时运不济”也只是这种阴霾笼罩下的无奈喟叹罢了……读来令人痛快淋漓。

当笔者读到他新创作的长篇时评文章《亚文化群的“边缘人”》时,禁不住问道:“在这文学艺术界,你是属于‘中心人’,还是‘边缘人’?”刘奇叶不由一笑:“目前还只能算个‘边缘作家’吧,尽管有点尴尬。限于平台,所能做的非常有限。即便如此,也要树立‘中心人’的责任与担当,努力发光发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话,也许是对他很好的写照。

抑或,在他的骨子里还藏着一个千古文人侠客梦?


一个梦想,绽放文化之光


刘奇叶是一位勤奋追逐梦想的人。

他的长篇小说《人寰记》里探讨了一个终极问题——如何圆梦?

一个小人物,只有紧跟时代的伟大步伐,积极顺应时代变迁,才能实现自己人生梦。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发光体。刘奇叶的梦想就是在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绽放文化之光。他有一句响亮的名言:“我来到人间的莫大使命无非是创作!”正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在与他的目光对视时,你会发现少有的单纯而清澈,透出诚挚与澄明,那是经过人生历练与锻造,加上长期文化熏陶才能有的一种境界。

      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比喻,或者说一个意向,那就是——灯!

就像位于株洲文化领域里的某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时常深夜还亮着的灯光,给静谧的夜晚带来光芒和温暖。

刘奇叶对文化事业的执着与意志力令我十分钦佩。

比如,株洲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作为一家学术性研究机构,在没有财政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依然办得有声有色,要开展那么多的工作就必然要为经费伤透脑筋。为此,刘奇叶常常还不得不放下文人清高的架子,四处活动去“化缘”,致志于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广达文化。

 即使面对种种困难,他依然没有放弃,因为内心对文化的那一份热爱,没有任何理由让他动摇。

上下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后人去传承与发展,才使其成为了推进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引擎......

在采访完刘奇叶之后,我又一次徜徉在株洲街头。此时华灯初上,夜色下的诗城魅力无边。

这里是我的故乡,这些年的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让我有恍若隔世之感。通过这次走访,让我感受到株洲的文化夜空也同样群星璀璨、浩瀚无边,一个文化强市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这,得感谢一个个像刘奇叶这样的文化点灯人!

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航标,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展现株洲文化底蕴,提升株洲文化品位,助推株洲蓬勃发展,努力绘就“神农福地,动力株洲”“制造业名城焕新颜”的锦绣画卷,奏响波澜壮阔的时代乐章——

这是自称“湖南株洲人”刘奇叶的梦,更是我们大家的梦。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