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湖南农业援外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湖南博达职业技术学校调研课题组)
引 言
近年来,湖南不断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深入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这其中农业援外既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国际公益事业,既是中国适应复杂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行之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业援外有利于受援国农业发展理念更新、农作物持续增产、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稳定。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引下,我省农业对外合作交流蓬勃发展。作为农业援外培训的有机组成,援外农技通过聚焦我省农业发展的成熟做法,分享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典型经验,利用双边、多边渠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官员研修、技术骨干培训以及农技人员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种子种业、节水肥料、植检植保、作物栽培等农技方面的提升共赢,进一步为推动全球范围的农业南南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一、重大意义
1、分享进步经验, 促进农业科技合作。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用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00亿kg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依靠农业科技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围绕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特别是立足于小农户生产所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技术,着重阐述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国家的实践价值,不断加深中国农业技术的信服力,为双边农业科技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如来自巴西种子协会的PAULO先生,在参加2017年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研修班期间,发现两国农业在作物品种研发、绿色生产技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有合作潜力,决定引入中国技术力量共同开发巴西市场,在培训期间就与相关中国企业签订农业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2、搭建经贸平台,助力农业“走出去”。以实施援外农技培训为契机,形成“援助+合作”的特色援外模式,促进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转移,有效带动我省农业企业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走出去”。丰富交流渠道,积极组织学员参加“世界肥料大会”“全国肥料双交会”等农业经贸活动,参观机械、肥料、农药等外贸企业,学员们亲手触摸优质农资产品、亲眼目睹企业先进生产线、亲身感受现代种植技术革新,进一步加深中国农资品牌的知名度,增强农业“走出去”的认同感;畅通合作机制,农业企业根据参训学员所分享的本国农产品市场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优化“走出去”战略,来湘学员在学习中国农技发展经验的同时,积极动员湖南农业企业前往自己国家填补市场空白,并纷纷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来自斯里兰卡的茶场经理MANJULA先生,2016年来华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被中国农业科技带来的深刻变化所震撼,回国后积极引进中国的新型肥料和生物农药产品,邀请多家在援外农技培训中承担现场教学任务的中国企业到本国走访考察、实地洽谈,并在斯里兰卡茶产业开发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3、增塑国际形象 ,巩固多边友好关系。对外援助是树立国际形象、优化外部环境的重要外交实践。从1950年到2016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超过4 000亿元,开展了5000多个援助项目,举办了11 000多期培训班,培训了26万多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展现了勇于担当的大国风范。发展中国家学员在华参训期间,一方面能切实感受农业大国的幅员辽阔,深刻感受到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充分认识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能直接领略中国人民的勤劳善良,充分印证中国政府的热情友好,实地感悟中华文明的厚重包容。同时,每名学员也是一位友谊使者,会把他们在中国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带回国内,成为双边友好关系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对中国进一步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打造良好稳定的周边与国际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二、主要成效
湖南始终是农业援外的大省、强省,具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2012年,“南南合作”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农业对外援助也呈现新变化。为确保项目的持续性和整体性,在对利比里亚的农业援助中,湖南省以一省之力承担了该国农业援外项目,24名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全部来自湖南省,一举开创了 “南南合作”中国农业对外援助“以省包国”的援外新模式。推广农业新技术92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7个,实施微型示范项目21 个……在艰苦的气候和安全条件下,这支湖南籍“战斗队”用忠诚和担当在利比里亚土地上为中国赢得了赞誉。
从1973 年至2019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先后承建了中国援助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44个国家、39个农业项目,派出农技人员867人,提供物资设备2.1万吨,为受援国派遣师资,组编教材,精心制定培训方案,因国制宜,因需施教,共培训技术人员4万多人次,提供各类农作物良种320个,推广农业先进技术210项。仅在马达加斯加种植杂交水稻就达4万公顷,并培训了数以千计的农技人员。多年来,在塞拉利昂栽水稻,在索马里改造农田,在莱索托建沼气,在几内亚养淡水鱼,在刚果(金)种果蔬...从北到南,由东及西,一大批湖南农业援外和农技培训项目在非洲大地上开枝散叶,收获丰收。这一系列举措对传授中国农业技术、促进受援国农业发展、增进双边关系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湖南省农业人的大局观。
三、几点思考
实施援外农技培训,可以助推发展中国家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受援国家自主发展的“造血”能力。同时,我省涉农企业随之加入援外培训师资团队,面对面掌握农资产品供求信息,较快融入全球市场竞争。当前,援外农技培训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我们需要认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着力提高援外农技培训质量水平,不断分享我省农技推广经验做法,持续助力湖南农业“走出去”。
1、扩大援外农技培训对象范围。充分利用援外农技培训这个载体平台,在继续保持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官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全面培训基础上,通过加强培训招生宣传、完善培训需求调研、强化培训质量建设、夯实培训服务保障等举措,邀请吸引重点企业负责人、骨干员工,行业协会、民间团体负责人,以及中方援建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所属的当地技术人员来我省培训,从而创造参训学员和我省企业近距离接触机会,深人挖掘双方合作开发潜力,更好发挥培训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我省农业企业“走出去”和发展中国家“引进来”牵线搭桥,全方位扩大援外农技培训的影响力。
2、加强援外农技培训企业参与。创新合作培训机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与拥有开辟海外市场需求,且具备外事接待能力和国际化战略眼光的企业保持培训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援外农技培训中信息获取快、调整适应强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锻炼、储备企业外贸人才的同时,促进援外农技培训成效落实落地。在专家授课、小组研讨、现场教学等课程设置方面,紧密围绕不同培训主题,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宣传推介、走出国门的诉求,适当加入企业产品、技术的实地展示,选派公司优秀外贸人才进入培训服务保障团队,形成现场教学和产品宣传有机统一,实现培训实施和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创造学员有收获、人才有培养、企业有推介、培训有实效的多方共赢局面。
3、重视援外农技培训结果运用。健全学员的跟踪回访机制,改变单向输出信息、沟通手段单一的反馈模式,重视培训结果运用,改进提高培训质量,不断扩大培训成效。完善援外培训管理系统,及时整理更新学员信息,构建参训学员信息库,为培训结果运用提供信息支持。改进跟踪反馈方式,定期通过邮件联系、电话回访、出国到访等手段,及时掌握学员职务变化、技能提升、技术成果应用以及与我省企业合作进展等情况,进而充分发挥援外农技培训的平台价值,凝聚来湘参训学员的资源力量,推介我省农业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事半功倍地助推我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持续丰富农业“走出去”的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农技培训为抓手的农业援外逐渐成为增强同发展中国家合作交流,增进两国人民深厚友谊,营造有利于我省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战略手段。下一步,需要扎实提高援外农技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辐射性,持续分享进步经验、搭建经贸平台、增塑国家形象,不断助力涉农企业开拓市场,推进我省农业“走出去”,为新时代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支撑。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