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热点聚焦

教授论道|王佩良:中国大豆推动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如今却面临“卡脖子”的境况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4/08/23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中国培育的大豆造福全球

  王佩良 张若彤  柏莲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断言:“如果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国家,如果控制了粮食就可控制人类。”大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第四大粮食作物,其营养价值高,其工业用途广。中国最早栽培和利用大豆,发明了豆腐,是全世界豆制品的源头,中国栽培大豆的历史悠久,大豆文化内涵丰富,加强其挖掘与整理,对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

QQ图片20240823085642.png

一、大豆栽培,由来已久

  大豆,俗称黄豆、毛豆,是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野生大豆为草本,茎细长而蔓生,荚果窄小,成熟时易炸裂,种皮黑色,籽粒小,重量轻,百粒籽重量不足3克。栽培大豆主茎发达,秆强壮,抗倒伏,叶片宽大,种皮多为黄色,百粒籽重20克。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丰富,除青海、新疆、海南外,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野生大豆。湖南浏阳发现一种耐旱性极强的野生大豆,其珍稀度堪比天山雪莲。我国栽培和食用的大豆就是由野生大豆驯化而来。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中国拥有千余个栽培大豆品种。

QQ图片20240823085719.png

  中国最早利用大豆,这是不争的事实。考古工作人员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吉林省永吉县发现2600-3000年前的碳化大豆,在河南洛阳皂角树遗址发现距今3600-3900年的大豆籽粒,在内蒙古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发现距今3500-4000年的碳化大豆。2013年,考古工作人员发掘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获得131个八千多年前的野生大豆遗存。

1724380976202030.jpg  

     大豆最早写作“尗”,这是大豆植株的象形,一横表示土,上有豆苗,下有豆根。大豆成熟后,豆荚会炸裂,豆子脱落在地上。古代先民最初不懂要适时采集大豆的道理,只从地上拾取从豆荚炸裂出来的豆子。为了记录这种生产劳动,在“尗”的右边增加“又”,造出“叔”字,表示用手拾豆。后来,“叔”成为人们熟悉的事物,开始以“叔”字给人命名,甚至用来称呼父亲的弟弟或丈夫的弟弟。当“叔”字越来越多地用于人名和亲属称谓时,为分担其所承载的“大豆”的字义,就在“叔”字上面加“艹”,另造一个“菽”字来指称豆。西周金文中已很难见到“叔”表“拾豆”的初义。这说明周朝人已精准地掌握收获豆子的时间,不再是在地里一粒粒拾捡掉落的豆子。“叔”字表大豆的初义消失,转用作他义。这也表明西周时期菽已经人工驯化,与粟、黍、麦、稻(麻)并称“五谷”,广为种植。

  在先秦时期,中国早期文献典籍多处提及“菽”。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岁聿云莫,采萧获菽”“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等诗句描写人们日常采摘大豆、收获大豆的场景。战国时期,大豆上升到主食地位,粟、菽并重,菽成为主要的农作物和粮食来源。《管子·重令》记载:“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孟子·尽心章句上》:“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对于大豆播种要适时才高产的规律,《吕氏春秋》“士容论第六”之“审时”篇中有精当论述:“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其意思是:大豆若播种适时,茎高而胚轴短,豆荚成簇,分枝多,茎节密,叶片繁茂,籽粒又大又圆,小粒也滚圆有香气,称起来瓷实,吃起来有香味,贮藏起来不招虫。大豆若播种过早,则长得过高,且形成蔓,叶薄节疏,豆荚小,且不长粒。若播种过晚,茎秆低矮,节稀少,根系虚弱,不结实。这是先秦时期人们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认识的最早记录。

1724381138772850.jpg

    秦汉时期,大豆依旧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地位日趋下降,主要是荒年或贫苦人民食用的主粮。《淮南子·齐俗训》:“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饮水以充肠,以支暑热。”汉代以后,随着南北方农业精细化发展,粟、麦、稻等作物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大豆则转向副食品加工。关于大豆采摘要适时,西汉末年《氾胜之书·大豆》也有详细记载:“获豆之法,荚黑而茎苍,辄收无疑;其实将落,反失之。故曰豆熟于场。于场获豆,即青荚在上,黑荚在下。”

 宋代,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大豆。徐州菽麦连作,“地宜菽麦,一熟而饱数岁。”河北路广种菽豆,“德、博间地惟沃饶,菽粟易敛。”河间县曾大豆丰收,“东家载豆如山岳”。元丰三年(1080),泾州、原州“粟、麻、荞麦、大豆等丰熟。”陕西丰阳县,“豆萁禾穗满青山”,大豆成为主要的山地作物。江南的无锡运河两岸,“皆长冈高垄,多陆种菽粟”,淮南路的黄州,“地形渐高,多种菽粟乔麦之属。”荆湖路西部的辰、沅、靖等州县,耕地不多,生产落后,“皆焚山而耕,所种粟豆而已。”“大豆黄卷及野生大豆,生太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宋代基本上形成了北麦、南稻、全国豆的农作新格局,强化了菽豆的主粮地位。菽豆也是朝廷征税的重要项目。盛产于东南地区的菽豆大量运往京师开封。太平兴国六年(981),朝廷“始制汴河岁运江淮秔米三百万石,豆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豆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豆二十万豆,广济河粟十二万豆,凡五百五十万石。”其中豆150万石,超过粟102万石,在数量上居第二,占总量的27%。地方仓库中,菽豆是必需的储备粮。元丰二年(1079),沧州知州张问呈报:“民饥,至相食。今州仓大豆四万九千余石,可支五年,渐有陈腐。乞留二年外,斥其余以赐饥民,可活良民三万口。”老百姓一日两餐、一年四季都以豆饭为主食。农闲时,“禾黍已登场,垄菽叶亦稀。天晴日气暖,稚子负薪归。妇姑具饷出,饭豆菜叶肥。”农忙时,“麦秋场圃面颜光,蚕月丝车茧水黄。豆饭饷田薅鼓住,田塍收水妇翁忙。”官员的俸禄也包括豆。北宋后期,官阶六品的毛滂,“今月得俸三十千,米六石,麦豆半米之数以养。”庞大的官吏队伍需要巨额的俸豆作为薪酬。有的官员还出售多余的“俸豆”换钱。晁补之在考试策论时设问:“人之生,须菽粟以食,布帛以衣,生理之所不能一朝阙”,“古者生财有大道,故菽粟布帛之出如流源”,“操菽粟布帛而贸者,适市见欺,十偿七八而售矣。”菽豆在当时已成为粮食的代称。

   关于大豆的称呼,从秦汉以来又经历了从菽到豆的变化。秦至西汉吕后时期,豆开始替代菽。这可能与古代礼器“豆”的消失以及语文中词语的替换有关。在汉代,豆、菽并用,菽多用于书面语,豆多用于口头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菽多用于史书或其他书面用语,逐渐退出常用词范围。唐以降至清代,菽仅保留于书面语,豆的使用数量及频率远远高于菽。现代,菽已退出历史舞台,豆成为专门指称“豆科植物或其果实”的词语。

二、大豆美食,花样百出

   作为大豆的故乡,我国大豆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丰富。西周时期,“豆饭”曾是先民的主食。《诗经·七月》记载:“七月亨葵及菽”,意思是七月到来,可煮食葵菜和大豆了。众所周知,五谷杂粮都有种皮或硬壳包着。为增加适口性,就需要用磨碾掉粮食的外壳。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遗址,人类就会使用一种由石棒和石盘组成的石磨碾压谷子脱皮。先秦时期,最流行的主食是“粟”,这是一种带壳的小米,将其放在石磨盘上,用石磨棒压在粟上用力来回搓动,就能将其外壳搓掉,得到可以煮食的小米。这种石磨也可以碾压大豆,但只能将其碾成碎豆粒,不能磨成豆粉。用碎豆粒煮成的豆饭口感粗粝磨牙,吃多了还会腹胀,必须在豆菽饭中掺和一些其他粮食,即“杂菽为饭”,才可避免这些麻烦。

   如果将豆子磨成粉,需要使用一种由上下两扇组成的圆形石磨“碨”。碨的下扇中间有一根短的铁制立轴,上扇中间有相应空套,两扇相合,下扇固定,上扇绕着下扇的轴转动。两扇接触面的中央有一空间,叫磨膛。磨膛外周有许多参差交错的条状磨齿,上磨凿有磨眼,可加入需要研磨的大豆。制造一台碨磨工序多,工艺复杂,在铁器尚未出现的时代,不可能制造磨碨。春秋晚期,我国发明了冶铁技术;战国时期,铁器在中原文明区基本普及。磨碨出现于战国中晚期,经历秦代,普及于汉代。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中出土了最早的石制水磨,用黑云母花岗岩制成,分上下两扇。有了碨,才可将豆粒磨成豆粉,制作豆浆,也可以将麦粒磨成面粉,制作面食,从而完成从“粒食”到“粉食”的跨越式跃进。从磨盘磨棒发展到磨碨经历了6000多年,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必须经历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夜清零。

QQ图片20240823085744.png

   大豆用旋转的磨碨加水,磨制出浓白如乳汁的浆液,这就是豆浆。大豆颗粒富含大豆多糖,如直接食用,多糖被人体肠道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令人腹胀,且屁多。将大豆加工成豆浆,多糖被水溶解一部分,喝到肚里,产气量减少,不必担心胀肚排气,营养成分也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但豆浆还不是豆腐。相比其他粮食,大豆最大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很高。在获取肉类很不容易的古代,这样的优质食材岂能浪费,单喝豆浆,肯定不能满足古人对蛋白质的需求,将豆浆制成豆腐,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从豆浆到豆腐,经历了蛋白质变性、凝结的转化,有利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清代汪汲《事物原会》记载,周代已有豆腐。可惜在先秦古籍中至今未找到相关证据。五代时期,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陶穀(903-970年)撰写《清异录》,其中《官志门》记载:“时蕺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这是目前发现最早关于豆腐的文献记载。

   究竟是谁最先完成从豆浆到豆腐的突破,曾有争议。南宋理学家朱熹《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豆腐》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他还在诗末特别注明“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他将豆腐的发明之功归于淮南王刘安,后世文人大多沿用这一说法。刘安,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世袭父亲封号为“淮南王”,还是汉武帝刘彻的堂叔。他喜好方术,追求长生不老,招揽门客,编写《淮南子》,宣扬自然天道观。他的宾客中有苏飞、李尚、左吴、因由、雷被、伍被、毛周、晋昌等八位著名方士,被尊为“八公”,刘安与八公精研炼丹之术,不小心将丹砂、石膏或盐卤掉入豆浆,产生蛋白质凝固现象。后淮南王刘安吞丹药升天,鸡犬食其余药亦升天,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北宋一位无名氏诗人作《怀古》:“寿阳鸡犬仍做声,八公仙人化旧尘。笑煞淮南炼丹术,炼丹不成豆腐真。”以调侃的笔调道出豆腐出自淮南王刘安的发明。1936年,上海豆腐同业公会尊淮南王为祖师,决定每年九月十五日举办庆祝活动。1990年,商业部决定每年9月15日在淮南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

QQ图片20240823085906.png

   实际上,豆腐的出现,有赖于群体经验的累积,不会是某人独立完成。把豆浆“点”成豆腐,所需卤水并无确切配方,“咸苦酸辛之物皆可”,米汤发酵的浆水、醋、山矾树叶等物,都能让豆浆凝结。但要掌握好调配卤水的技巧,令“点”出的豆腐效果更佳,这显然是一个不断尝试积累经验教训的过程。两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农民已使用碨将浸泡过的菽粟磨成糊,摊在锅里做煎饼吃。煎饼加上自制的豆浆,至今仍是淮河两岸家家户户的日常食物。农民长年种豆、煮豆、磨豆、吃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们从豆浆久放变质凝结这一现象得到启发,用原始的自淀法创制了最早的豆腐。1959至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发掘两座东汉晚期墓葬,墓中画像石上有生产豆腐的场面,由此确定豆腐起源于汉代。

   豆腐之名始于北宋寇宗奭的《本草衍义》。在历史上,豆腐还有豆脯、乳脂、黎祁、小宰羊、菽乳、菽豆、白虎、刀呱、甘酯、豆乳、水板、水判、水林等别称。在宋代,有大量文献记载豆腐。苏轼是北宋大文豪,善食豆腐,创制特色名肴“东坡豆腐”,作《蜜酒歌》:“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他提到豆腐细腻温软的质地和口感,展现了豆腐蕴含的平淡、方正的文化精神。南宋理学家朱熹发现豆腐制作前后的原料与产品重量不一,认为其违背天道,怀疑豆腐是“鬼食”,拒绝食用。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卷七记载:“相传朱子不食豆腐,以谓初造豆腐时,用豆若干,水若干,杂料若干,合称之,共重若干,及造成,往往溢于原称之数,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南宋年间,江西吉州龙泉县有一位86岁的王老者,卖豆腐为生,从不识字,临终前却口头吟诗:“朝朝只与磨为亲,推转无边大法轮。碾出一团真白玉,将归回向未来人。”

QQ图片20240823085814.png

   关于豆腐的制作工艺,元代江阴孙司业《菽乳》写道:先磨豆浆,后入锅上灶煮,然后用青盐点卤,使豆浆凝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卷25“豆腐”记载:“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卤汁或山礬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由此可见,豆腐制作大致包括“选豆→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等环节。千百年来,古人积累了许多制作豆腐的好经验。首先是水质好。制作豆腐须用泉水,以清泉细磨,生榨取浆,入锅点成后,软而活者胜。其次是磨碨好。豆子磨得细,豆腐才会嫩。明代李日华《蓬栊夜话》:“歙人工制腐,硙皆紫石细棱,一具值二三金,盖砚材也。菽受磨,绝腻滑无滓,煮食不用盐豉,有自然之甘。”三是科学配料。豆腐要有韧劲,可加点绿豆。明人吴氏《墨娥小录》:“凡做豆腐,每黄豆一升,入绿豆一合,用卤水点就,煮时甚是筋韧,秘之又秘。”

QQ图片20240823085838.png

     豆腐的发明简直是一大奇迹。食用豆腐,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大大提高。据研究,大豆粒食或煮食,人体对其蛋白质吸收率只有65%;制成豆腐食用,蛋白质吸收率可提高到92~96%。豆腐的质优、价廉、安全、美味、易得,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挥了巨大作用。历代名人雅士对豆腐多有赞誉。元代女诗人郑允端作诗《豆腐》:“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玉食勿与传。”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中归纳豆腐有十德:“水者柔德。干者刚德。无处无之,广德。水土不服,食之则愈,和德。一钱可买,俭德。徽州一两一盌,贵德。食乳有补,厚德。可去垢,清德。投之污则不成,圣德。建甯糟者,隐德。”清人尤侗作《豆腐戒》,借豆腐清白之质,论儒者修身须立味戒、色戒、声戒以及赌戒、酒戒、足戒、口戒、笔戒。李煜赢曾在其《大豆》一书中写道:“中国之豆腐为食品之极良者,其性滋补,其价廉,其制造之法纯本乎科学。”“西人之牛乳与乳膏皆为最普及之食品,中国之豆浆与豆腐亦为极普及之食品。就化学与生物化学之观之,豆腐与乳质无异,故不难以豆质代乳质也。且乳来自动物,其中多传染病之种子;而豆浆与豆腐,价较廉数倍或数十倍,无伪作,且无传染病之患。”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写道:“豆腐是植物中之肉类也,此物有肉类之功,而无肉类之毒。”他最喜食猪血豆腐汤。

     据学者研究,汉代晚期,中国的旋转碨磨传入朝鲜半岛,主要用于碾磨豆浆,制作豆腐。韩国汉城国家博物馆收藏出土的旋转碨磨实物。《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十八年(610年)春三月,髙丽王贡上僧昙征、法定。昙征精通五经,且善绘事、造纸、制墨,掌握制作碨磨技术。这大概是日本传入制碨磨技术的开始。”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豆腐制作工艺。日本尊鉴真为豆腐鼻祖,今日本市场的豆腐包装袋上仍印有“唐传豆腐干,黄山御门前,淮南堂制”字样。筱田统在《豆腐考》中写道:“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寿永二年(1183年)正月二日奈良春日若宫的神主中臣佑重的日记。日记中说奉献御菜品种之中有‘春近唐符—种’。翌年正月二日记有‘则安唐符一种’等话。这唐符二字被认为是现在豆腐二字的实字。”“唐符”是豆腐在日本的最早称谓。日本天明二年(1782),曾谷川本在大阪出版《豆腐百珍》食谱,介绍100多种豆腐烹饪方法。

   1908年,李石曾在法国蒙达尔纪农业学校研究大豆,获得现代豆腐工艺专利,出版专著《大豆》,证明豆浆的营养价值高于牛奶。李石曾在巴黎郊区科伦布开设豆腐公司,从家乡河北高阳县聘请70名乡村青年前往制作豆腐。他将豆腐推广到欧美,发财致富,并资助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民国初年,李石曾用经营豆腐所得资助赴法勤工俭学,培养一批早期共产党人。

三、大豆外传,遍及全球

   大豆用途非常广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豆是我国特有粮食作物,豆腐也是其他国家没有的美味佳肴。伴随着中外经贸文化交流,大豆开启了全球之旅,名扬天下。世界各国栽培大豆,大都受中国影响,不仅延续了大豆基因,也沿袭了菽豆称呼,拉丁文(Soja)、德文(Soja)即“菽荚”,英文(Soy)、法文(Soya)即“菽油”。

QQ图片20240823085941.png

     大豆首先在亚洲地区传播。约公元前2世纪,我国大豆及其食用工艺经东北地区传入朝鲜半岛。在奈良时代(710-794年)初期,豆腐加工方法传入日本,并创制出味噌等新的美食。1690—1692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格柏特•坎普法在著作《可爱的外来植物》和《日本史》中记载了源自中国的大豆,引起欧洲人的关注。

     18世纪,我国大豆开始传往西方国家。1739年,法国传教士将大豆种子邮寄回国。次年,大豆首次种植在法国巴黎加登植物园。1790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首次试种大豆。此后,大豆陆续引入欧洲各国,不过一直未获得显著成效。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世界博览会,中国大豆亮相,德国植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哈伯兰特教授得到了中国参展的5个黄粒种、3个黑粒种、3个绿粒种、2个棕红粒种,试种成功,并总结经验,出版《大豆》一书。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本控制中国大豆市场,抢购大豆输往欧洲。欧洲原来以麻籽榨油,出油率低,改用大豆榨油,出油率非常高,大豆被誉为“东方一宝”“中国珍珠”,大量进口。1901年,俄国北方开始试种大豆。

    1765年,东印度公司海员鲍文(Samuel Bowen)将中国大豆带入北美。美国人最早不懂大豆的经济价值,只是将其当作奇花异草。19世纪末,他们认识到大豆的多种用途,开始重视。1898年,美国农业部派农学专家莫尔斯来华调查。他在东北考察种豆技术,三年间搜集四千多份豆种样本,整理了大量相关的笔记和图片。莫尔斯带着这些珍贵资料回到美国,大力推广大豆产业,成绩显著,因此被誉为“美国大豆之父”。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禁止中国向美国出口大豆。美国扩大种植,大豆成为美国军队最稳定的蛋白质来源,也成为战胜日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战后,美国大豆产量占全球百分之六十。1954年,美国14个州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种植业濒临绝境。美国农业部在采自中国北京的小黑豆中找到抗病基因,培育出高产抗病的新品种,使美国大豆生产迅速复苏。20世纪70年代,美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大豆的国际地位持续下滑。

      19世纪末期,大豆传入南美。1960年代,巴西利用源自中国的“长童期”大豆种质培育出适应长日照与高温条件的“热带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世纪70年代,巴西大豆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今天则跃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至今,阿根廷大豆产量稳居全球第三位。

四、大豆战争,惊心动魄

  中国栽培大豆起源早,持续时间长,产量大。大豆被誉为“国豆”,是中国农业“四大发明”之一。直到近代,大豆都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西方尚未大规模种植大豆之前,中国大豆产量曾占全球的百分之九十,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大宗出口农产品。1995年,中国仍是大豆净出口国。欧美国家引种大豆后,长期觊觎中国市场,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新世纪以来,美国围绕大豆产业多次与中国交手,这种不见硝烟的博弈比战场更惊险,一着不慎就全盘皆输。

QQ图片20240823090005.png

      200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Monsanto)在伯纳德(Bernard)1974年采自中国上海闵行电机厂的野生大豆样本中发现了高产性状的DNA序列,将其与栽培大豆杂交,培育出高产新品种,申请64项专利,在90页的专利说明中提到:“所有含有这些DNA序列的大豆(无论是野生大豆还是栽培大豆)及其后代,甚至连那些被转入这些序列的其它植物都将受到专利保护。”这些专利一旦被批准,就意味着中国再也不能种植含有这些高产性状DNA序列的大豆,也不能以其培养新品种,这将给中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科学家闻之震惊,立即查阅中美两国植物样本的交换纪录,但没有找到相关纪录。因其样本来历不明,申请的专利无效。孟山都妄图利用中国野生大豆优质基因改良栽培大豆的性状,以牟取暴利的企图未能得逞。大豆种质资源,事关国家安全。《国家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增加了野生大豆,加大保护力度,就是要牢牢掌握大豆育种主动权。

      2001年,中国加入WTO,被迫开放大豆市场。此后,掌控全球粮食运销的美国ADM、邦吉、嘉吉以及法国路易达孚等国际四大粮商将廉价大豆疯狂输入中国,国内豆价暴跌。中国榨油企业大量收购进口的廉价大豆,全面放弃国产高价大豆,使国内大豆种植企业和农户遭受巨大损失。此后,中国本土大豆产量急剧下降。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发布消息,称因持续旱灾,大豆减产,引起国际市场恐慌,大豆价格从每吨2300元暴涨至4400元。次年3月,国际大豆价格暴涨至每吨5300元。中国榨油企业恐慌不已,以为再不进货将遭受更大损失,被迫以当时市场价,与国际四大粮商签署长期采购大豆的合约。随即,美国农业部发布消息,称因统计有误,大豆库存并不短缺,不必抢购,国际大豆价格应声跌落。中国榨油企业如果执行之前签订的高价合同,将被四大粮商持续吸血;如果毁约,必须赔付违约金。为了不被天价大豆拖累,国内榨油企业被迫废约。四大粮商趁机将中国企业告上法庭,要挟天价赔偿,并封杀其国际进货渠道。经此连环操作,国内大量榨油企业受制于人,被迫赔付巨额违约金,陷入破产,惨不忍睹,唯有中粮、中储粮等国企得以幸免。中国豆农原本已放弃种豆,因国际豆价格不断高涨,受到诱惑,重新种豆,等到大豆收获时,价格暴跌,豆农赔得血本无归。此后,国际资本趁火打劫,大肆在中国抄底,低价收购中国榨油企业。经此之役,我国大豆产业从上游种植,到中游加工榨油,再到下游食用油生产销售,悉数被国际四大粮商掌控,美国转基因大豆趁虚而入,加剧了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赖,伤害了国人的身体健康。

QQ图片20240823090030.png

      美国政府和粮商凭着几张公告在国际大豆市场呼风唤雨,赚走中国企业数百亿美元的违约金,几乎摧毁了中国的大豆产业。空手套白狼,这也赚得太容易。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报仇雪恨,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国家有关部门暗中部署,委托中储粮在全国各地悄悄地修建大型仓库,趁国际大豆价格回落之际,大量收购囤积。国际四大粮商对此毫不知情。2006年,美国宣布大豆因遭灾而减产,引发国际豆价飞涨。四大粮商故技重施,不断推高大豆价格。中储粮适时开仓放豆,以平抑豆价。眼看有搅局者进场,四大粮商联手吃进。双方你来我往,有卖有买,缠斗两年。2008年,欧美爆发金融危机,四大粮商资金告罄,再也无力收购中储粮抛售的大豆,国际豆价开始松动。中储粮抓住机会痛打落水狗,高调宣布“仓库里大豆因为储量过大,已经出现霉烂变质,只能低价出售,作为饲料使用。”消息发布,国际豆价应声而跌。四大粮商为了换取流动资金保命,被迫大量抛售之前从中储粮高价收购的大豆,偷鸡不成蚀一把米,惨败而归。中储粮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再次低价收购大豆补足库存。此后,美国再也不敢随意兴风作浪了。

五、大豆复兴,时不我待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WTO规则下,中国守住了小麦、玉米阵地,却丧失了大豆阵地。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巴西、美国、阿根廷、印度、中国大豆种植超过1亿亩,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五,总产居世界第四,大豆生产满足不了国内需求,自给率不到16%,2017年进口9553万吨,2020年进口10033万吨,呈逐年上涨之势。如果实现大豆自给,需要7.69亿亩耕地种植大豆,势必减少小麦、水稻的种植,粮食安全问题仍不能解决。

      袁隆平院士曾说:“大豆年年都要进口七八千万吨,现在国家有钱买,到时候万一人家不卖了,卡你脖子怎么办?”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鼓励种植大豆,中国大豆连年增产。我国大豆品种因长期种植,丧失了大部分野生基因,导致产量低、抗病能力差、颗粒小。近年来,我国大豆育种也取得新突破。东北地理所培育的“东生118”耐盐碱性强,能在盐碱地生长,亩产240公斤。吉林省农科院培育的“吉育269”具有高产性能,亩产260公斤。2020年,新疆石河子综合试验站利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吉育86品种,亩产453.5公斤,创造了全国大豆单产最高纪录。2024年,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首次从大豆中克隆出抗锈病基因,解决了大豆锈病长效防控的世界性难题。当今世界,谁拥有种质资源,谁就掌握育种的主动权。谁培育了突破性的新品种,谁就掌控了市场。我国依托丰富的野生大豆基因资源,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完全可以培育出更多优秀大豆品种,打破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垄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我国正在构建大豆国产化的新通路。在产量、技术、产业链三方面突围,中国大豆产业自主化日益成型,万事俱备,时机一到,绝地反击,就会打个翻身仗。

     小小的大豆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从主食到副食,从中国到全球的发展变迁。中国先民驯化了大豆,大豆推动中华乃至全球文明的发展。大豆供应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大豆生产深刻影响国际农业格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位国民应提高警惕,增强大豆种质资源保护意识,弘扬大豆文化,讲好中国大豆故事,不给外人可乘之机,确保粮食安全。

 

  作者简介:王佩良,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糯文糯语英汉同文馆创始人,世界智慧科学院成员。

 张若彤,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柏莲花,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 

     编辑:王光兴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