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河北张家口市桥西区檀邑溪谷景区的IP 破圈与乡村蝶变
中国早报河北讯(记者 徐崇广 特约记者 武东晓 魏媛)河北张家口桥西区檀邑溪谷景区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以 “文化赋能、多元发展、共建共享” 为核心理念,通过深挖历史底蕴、丰富业态布局、助力乡村振兴三大路径,打造出兼具文化厚度、体验深度与社会温度的文旅标杆。其探索实践不仅为景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成为区域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 IP
文化是景区的灵魂,更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檀邑溪谷深谙此道,以张库大道这一承载百年商道记忆的历史脉络为切入点,成立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邀请专家学者系统梳理这条连接张家口与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 “北方丝绸之路” 的兴衰变迁。通过考古发掘、文献整理与民间征集,在此基础上建成了河北省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 1500 多平米,展线长 220 米、约2000余件文物藏品,全方位展示了张库大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完整重现了这条国际商道的厚重历史,成为景区核心文化 IP,提升了景区文化内涵,增加了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尘封的岁月在文物陈列、场景复原中鲜活起来,成为张家口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如果说博物馆是静态的历史读本,那么大型实景剧《商道传奇》则是动态的文化叙事。该剧以万里茶道为轴线,以商帮故事为筋骨,通过沉浸式演出重现驼队穿越草原、戈壁的艰辛与辉煌。跌宕的剧情、震撼的舞美,将悠久的商道文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诚信为本、敢为人先” 的商道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视听体验,不仅唤醒了地域文化认同,更让历史成为触手可及的 “活教材”。文化 IP 的打造,让檀邑溪谷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景区定位,成为承载城市记忆、传递文化自信的精神地标。
丰富业态布局,满足多元游客需求
满足游客日益多元的需求,需以 “自然为基、人文为核、创新为翼”。檀邑溪谷巧妙整合睡佛峰、奇山十八洞、金蟾象拔等自然奇观,设计徒步、骑行、观景台探秘等多条观光路线,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感受造化神奇。人文体验层面,景区构建了 “吃住游购娱” 一体化矩阵:张库宴主题餐秀将地域美食与文化演艺结合,打造 “舌尖上的商道”;独栋木屋、梦幻糖果街区提供差异化住宿与休闲空间;幻觉艺术博物馆以沉浸式互动装置吸引年轻群体,打破传统景区的年龄壁垒。
夜游经济是景区业态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檀邑溪谷引入舞台剧、篝火泡泡秀、打树花等非遗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演出,让夜幕下的景区变身光影交织的剧场。特别是国家级非遗 “打树花”,铁花飞溅如星辰落地,与商道故事相映成趣,形成 “白天观景、夜晚观秀” 的全时段体验,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激活消费新场景。多元业态的有机串联,让景区从 “过境地” 转变为 “目的地”,实现 “一季游” 向 “四季游” 的跨越。
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景区与乡村共荣
景区的发展从未脱离乡土根基。十余年来,檀邑溪谷与周边稍道沟、四岔村、南天门村等村庄构建起 “景区 + 乡村” 命运共同体,在工程建设期间,3 万余名村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运营阶段,300 余个固定岗位覆盖导游、餐饮、安保等领域,50% 的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彻底改变了 “空心村”“贫困山村” 的面貌。如今,村民既是景区建设的参与者,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 非遗手作、农家民宿、特色农产品“稍道香韵”陈醋、酱油、白酒等传统手工产品,借景区平台走向市场,形成 “文化反哺经济、经济反哺文化” 的良性循环。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景区推动公交车通村、道路亮化等工程落地,西沟流域10 余个村庄从 “脏乱差” 蜕变为 “省级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村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提升。
未来,檀邑溪谷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持续挖掘文化内涵,继续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开发更多文化体验产品,推时文旅深度融合,努力将檀邑溪谷景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为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书写属于新时代的 “商道传奇”,为全域旅游与共同富裕贡献更多 “檀邑智慧” 。
值班总编辑 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