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热点聚焦

从“被动观望”到“主动奔赴”

编辑:谭强 发布时间:2025/07/30 来源:本站
分享到:

——山西省吉县安乐小学校家社协同育人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中国早报 山西讯(记者 赵玉虎)“李校长,我们家孩子能不能转到安乐小学来?听说你们这儿不仅教孩子,还教家长怎么带娃,我们真的很想试试!”开学前一周,桑峨村的王先生带着孩子来报名,语气里满是恳切。

 

安乐小学是一所公办寄宿制小学,坐落在距离108国道20公里的半山腰;这里承载着附近10个自然村孩子的教育任务,前后村相距15公里。2023年9月,李文娟到安乐小学任校长,全校共有学生25人。家长们很支持学校的工作,但对于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还缺少专业的理论指导。看着家长们茫然的眼神,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单打独斗,得让家长、社会完全参与进来,和我们一起托举孩子。”从那以后,一场以“家校社同心”为核心的变革悄然展开,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从教室里飘出的一缕香味开始的。

  一、破局:葱花饼里的信任萌芽

 

“家长们,咱们学校要成立劳动社团了,谁要是有拿手的烹饪技能,欢迎来给孩子们露一手!”李文娟校长在家长会上发出了邀请,起初只得到寥寥几声回应。五年级可可的妈妈犹豫了很久,才在报名表上写下“会做葱花饼”——她在村里烙饼远近闻名,可自己总觉得“会烙饼的”进学校教孩子,有点拿不出手。

劳动实践课那天,可可妈妈提着面盆和葱花走进教室时,手心里全是汗。“阿姨,葱花饼是甜的还是咸的呀?”孩子们好奇的提问,让她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些。她一边教孩子们揉面,一边讲自己的故事:“阿姨以前总觉得做饭没出息,后来发现,能把饼做好,也是本事。”当金黄的葱花饼出锅时,教室里瞬间飘满香味,孩子们馋得直咂嘴,可可更是骄傲地说:“这是我妈妈最拿手的!”

 

那堂课后,可可的家里多了几个小伙伴——可可的同学,都是冲着可可妈妈的烙饼技术去的。更让她意外的是,可可回家后说:“妈妈,我们班同学都羡慕我,说你做的饼最好吃。”可可妈妈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烹饪技术原来这么值得骄傲。

学校选聘家长担任食堂‘监督员’,可可妈妈又第一个报了名:“我是开饭馆的,对食材这块熟,我去看看。” 每天清晨,她跟着厨师一起将食材出库,守在食堂,看师傅们把菜炒得香喷喷的,还给挑食的孩子单独盛饭;下午核对账目,发现学校每一分钱都花在孩子身上,连洗洁精都选的是儿童专用款。“以前总觉得学校食堂肯定赚钱,现在才知道,他们比我们当家长的还精打细算。”可可妈妈在家长群里晒出食堂账本,配文“请大家放心,孩子们吃得比家里还用心”。

 

 信任一旦建立,参与就成了自然。家长们开始主动帮学校做些事:会木工的赵师傅义务修好了课桌椅,可可妈妈则

带着几位家长,每周三给孩子们上劳动实践课,更可贵的是家长们都会自备食材且不计成本。有次暴雨冲坏了操场边的围墙,家长们自发带着工具来抢修,浑身泥泞却笑得开心。二年级朱乐熙爸爸说:“学校把咱孩子当宝,咱也得把学校的事当自家事办。”

 二、共生:家长课堂里的育儿新认知

家长课堂上,教师们更是把“育人”融入每一个细节。当开货车的陈师傅抱怨“孩子总不说话”时,兼任心理老师的李文娟校长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带大家做了个游戏:“请家长们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看教室——是不是只能看到大人的膝盖?”陈师傅恍然大悟:“我总站着训他,他哪敢说话啊!”课后,李校长特意给陈师傅发去“沟通小贴士”:“下次想批评时,先拉他坐在身边,说‘爸爸有件事想和你聊聊’。”两周后,陈师傅在家长群里报喜:“昨天孩子主动说‘爸爸,我不该乱发脾气’,这招真管用!”

 

“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我忍不住就想打他,咋办?”在“家长课堂”的提问环节,小浩的爸爸涨红了脸。这位常年在外打工的汉子,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比扛水泥袋还手足无措。“孩子写作业磨蹭是不是想多和您待一会呢”,李校长的话让在场家长恍然大悟:“咱们总说‘为孩子好’,却很少问他‘需要啥’。就像小浩爸爸,你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孩子故意磨蹭,说不定是想让你多陪他一会儿。”那天的课结束后,小浩爸爸没像往常那样催孩子“快点写”,而是坐在旁边说:“爸爸明天就得走了,今天陪你慢慢写,不会的咱一起想办法。”小浩突然扑进他怀里哭了:“爸爸,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想让你看着我写作业,多陪陪我!”这样的互动,让家长们渐渐掌握了管教孩子的灵丹妙药。

 可可妈妈学会了不拿孩子和别人比:“可可画画没天赋,但他帮我收碗时特别麻利,这也是优点”;开货车的陈师傅不再用“吼”的方式沟通,而是把想对孩子说的话写在纸条上,因为老师说“有些话写下来,比说出来更温柔”;年轻的妈妈们建了“育儿互助群”,分享怎么给孩子剪指甲、怎么讲睡前故事,连最内向的家长都敢在群里问“孩子半夜哭醒是咋回事”。

 

家长们对家长课堂的热情日益高涨,每次开课,“家校活动中心”都座无虚席,来得晚的家长宁愿站在门口也要听完。有位住在阳坡村的奶奶,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就让孙子骑着三轮车带她来,她说:“老师讲的咋跟孩子沟通,比老辈传的法子管用多了,再远也得来听。”还有些在外打工的家长,会拜托留在村里的亲戚帮忙录下课堂内容,晚上下班再抽空看,看完还会在群里和老师、其他家长交流心得。有一次,家长课堂讲“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课后第二天,好几位家长就跑到学校问老师适合孩子读的书籍名单,周末还自发组织带着孩子们去县城的书店买书。更有家长主动提出要当家长课堂的分享者,比如陈师傅就分享了自己用纸条和孩子沟通后,孩子的变化,让其他家长深受启发。

 三、指导:教师与家长协同育人的更多实践

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教师们与家长协同育人的事例层出不穷。 

赵宇航是个让人头疼的孩子,以前总爱和同学打架,班主任朱丽丽老师发现他其实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朱老师多次和赵宇航的爷爷沟通,因为孩子父母在外打工,一直由奶奶照顾。刘老师建议奶奶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多夸夸他的优点,不要过渡宠溺孩子。同时,朱老师在学校也给赵宇航安排了一个“小任务”——负责管理班级的图书角。刚开始,赵宇航还不太适应,朱老师就陪着他一起整理图书,教他怎么登记借阅情况。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不小心把书弄脏了,赵宇航没有像以前那样冲动地指责同学,而是学着朱老师的样子,耐心地和同学沟通,让同学下次注意。朱老师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赵宇航的奶奶,奶奶在电话里表扬了赵宇航,孩子听了特别开心。从那以后,赵宇航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不再打架,还主动帮同学抬桌子、搬书,成了班里的“小帮手”。

 

还有三年级的赵梓月,性格特别内向,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代语文的武亭亭老师了解到梓月喜欢唱歌,就和梓月的奶奶商量,在家让奶奶多鼓励梓月唱歌,在学校武老师则告诉音乐老师,上音乐课时特意安排梓月站起来唱歌。刚开始梓月很害羞,声音小得像蚊子哼,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给她鼓掌,梓月的奶奶也在教室外偷偷看着,给她加油。慢慢地,梓月敢在课堂上唱歌了,武老师又鼓励她在语文课上朗读课文,梓月的奶奶也配合着在家让梓月朗读课文给她听。现在,梓月虽然还是不算特别外向,但已经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

针对留守儿童苏雨泽的教育,数学老师杨磊的做法更显细腻。雨泽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总在作业本上画满卡车——那是爸爸谋生的工具杨老师每周五都会拍下雨泽的画作,配上文字发给家长:“今天他画的卡车旁多了个小人,说‘这是爸爸下班回家’。”同时建议家长:“下次视频时,不妨问问他画里的故事,孩子想您了。”一次雨泽数学考砸了,杨老师没批评,而是和他一起分析错题,然后给雨泽爸爸发去消息:“他这道题思路没错,就是计算粗心,您视频时夸夸他‘肯动脑筋’,比说‘下次加油’管用。”雨泽爸爸照做后,王老师发现孩子上课眼神亮了许多,作业本上的卡车旁,开始出现“100分”的涂鸦。

 

四、助力:村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关心与支持 

安乐小学的家校共育能走得扎实,离不开村委与驻村工作队的“托底”支持,他们就像纽带,把学校、家庭、社会拧成一股绳。 

村委方面,除了之前提到的提供劳动工具、抢修围墙、外,还做了很多实事。如定期组织家长代表和学校老师开座谈会,了解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家长们的需求,然后尽力帮忙解决。另外,每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村委不管有多困难,都会给每个孩子们添一套新衣。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经常到学校走访,和老师、家长们聊天,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当他们发现有些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陪伴而情绪低落时,就和学校一起组织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孩子们过生日、送礼物,还请来了心理老师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

 

村委和驻村工作队还善于“搭台唱戏”,让共育氛围传遍各村。他们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开了“家校共育之声”栏目,每天傍晚播报学校的新鲜事:“今天可可妈妈教孩子们做葱花饼啦”“小浩数学考了80分”,连不爱出门的老人都知道“学校和家长一起带娃,靠谱”。重阳节时,驻村工作队联合学校搞“亲子敬老活动”,让孩子们带着家长给村里的老人送自己做的点心,还给老人们带去精彩节目,村委则负责安排场地、通知老人,看着孩子们甜甜地喊“爷爷奶奶”,老人们感慨:“这才是村里该有的样子。”

 五、绽放:从“要我来”到“我要来”的良性循环

 变化悄悄出现在校门口。以前周五放学,家长们接了孩子就走,现在会提前到校门口,围在一起聊会儿天,这时候李文娟校长总是参与在家长的聊天环节中。“你家孩子最近还迷恋手机吗?”“我家娃最近爱读课外书了,多亏老师推荐的读书方法”。有次学校组织亲子运动会,25个孩子的家长全来了,连在外打工的家长都特意请假赶回来,操场上的加油声差点掀翻屋顶。家长还与孩子们登高望远,观赏家乡美好山川。

 

学生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可可从不敢举手发言,变成了班里的“故事大王”;小浩数学考了80分,拿着试卷追着老师报喜;以前总打架的赵宇航,现在会主动帮同学抬桌子。家长们看着孩子的进步,更积极地参与学校的事——他们自发组织“亲子读书会”,每两周一次,在村里的可可家开讲;每月定时参加学校的家长课堂,并主动要求做主讲老师。   这些事慢慢传开了。邻村的家长来打听:“安乐小学真的让家长管食堂?”“听说他们还教家长怎么带子?”第二年招生,安乐小学一下子收到了十份转学申请,李校长不得不带着家长代表一起“面试”——不是挑孩子,而是看家长愿不愿意“和学校一起努力”。

 如今,安乐小学学生从25人增到了36人。家长们高兴地说:“不是我们帮学校,是学校帮我们学会了做父母!”

当可可在作文里写道“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我的老师像妈妈一样”时;当小浩的爸爸在视频里哭着说“谢谢你们让我知道,孩子要的不是钱,是陪伴”时;当村委和驻村干部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笑着走进校园时,所有人都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当学校放下架子,家长敞开心扉,村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助力,教育的土壤就会变得肥沃,而每一颗种子,都能在这样的土壤里,长成最好的模样。

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循环——用真诚换真心,用成长促成长。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