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供销社重出江湖!那个爸妈一代熟悉的地方,又解锁新功能了
“当时物资紧张,集体给每家每户按人头发一定数量的布票、粮票,粮票上写着半斤、一斤的重量。”
在杨奶奶的记忆里,与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供销社”)相关的回忆是一叠又一叠的粮票、布票。杨奶奶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作为农村唯一商品供应部门,一般开在集镇上,卖有百货、食品、五金、农用物资等。
10月31日,《湖北日报》此前发布的一则“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的报道,经过多天发酵后登上微博热搜。在部分不了解事实全貌的自媒体误导下,不少网友担心这是要回到“统购统销”的时代。
实则不然。供销社在我国一直存在,其历史可以溯源到1922年7月成立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历经多年变革后,形成了目前分布在各地的供销社。
在市场经济的当下,供销社基层社除了发挥最开始的保障农村地区物资供应、稳定物价外,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包含物资流通、技术服务、农田托管等功能的综合中心。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集市
“那时候物资紧张,粮票、布票等一年发一次,大家凭票买东西,买完就没有了。”家住湖北省随州市的杨奶奶说道,“不过像糖果这些需求少、供应充足的东西,购买不需要票。”
和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超市不同,在杨奶奶的记忆里,几十年前的供销社里卖的东西很少,几乎只有日常粮油米面、农资产品和日用产品等,稍微奢侈一点的糖果都是一分钱一颗,买的人极少,“不像现在的大超市里什么都有,大家也都买得起了”。
据杨奶奶回忆,大概在改革开放前些年,国家的经济便开始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买东西也渐渐不用票了,而大街上的供销社,东西越来越多的同时,也逐渐的改换门面,只有很少一部分还保留着合作社的牌面。
在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办公室的橱柜里,现在还摆着一些泛黄的粮票。该供销社办公室主任马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建设初期,供销社统购统销,统计需求然后计划生产,在保证物资供应、平衡地区间物资流通、稳定物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供需慢慢不平衡之后,计划经济固有的缺陷也暴露出来。后来,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放开市场经济,基层合作社越来越少,有的也逐渐转为了个体工商户进行发展。”马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即便历经种种转化和变革,供销社也是一直存在的。
供销社从中央到省、市、县、乡村分为不同的级别。最开始的供销社是大多数人印象里的挂着绿色牌子、侧重农村商贸流通的小卖部,后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建设新农村网络工程,打造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体系,再后来又增加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即在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供销社为农民打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耕种、仓储烘干、销售、土地流转等服务。
“这样,一方面农民可以得到土地流转的收入;另一方面,供销社雇佣农村里的闲散劳动力看田,又为他们提供了固定的收入。”马通说。
现在已不仅是一家“小卖部”
时间迈入新世纪,供销社早已不是一家简单的小卖部了。
据马通介绍,在重点抓现代化农业服务的同时,供销社原本的四大体系承担着农资、日用百货、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的回收和销售的职能,“乡下常见的废品回收站、农产品收购点大多和我们供销社有关,即便是一些个体户也有的会挂着我们的牌子,由我们为他们宣传同时也做出一些监管”。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体制变迁中,原本从中央到县级大部分供销社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有编制,但是在转企改制的浪潮中,浙江、上海的部分合作社转成了企业。
据悉,目前,全国各级供销社几乎都设有自己控股的社有企业“供销集团”。供销总社也在不断转型,官网显示,现在还有下属事业单位15家,14家主管社团,13家直属企业单位由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或控股持有。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