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点燃学生创新之火(教学论文)
作者:湖北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西湖小学 郑勇
一、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能影响或改变学生的思想倾向。卡尔,罗杰斯曾说:“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传统的学校教育推崇的是“师道尊严”,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根本目的,把学生缚在学校和教师框定的圈子里,不得越“雷池”一步;学生“惟师命是从”惟惟诺诺,拘拘束束,不敢说,不会说。久而久之,学生被驯化成无条件服从,被动接受的学舌鹦鹉,既无个性又无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无情地扼杀了。
那么,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 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高尚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从调查结果得知,师生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因素中学习情感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俗话说:人非木,孰能无情。对学生而言,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而教师要想雕塑学生的心灵,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则是最好的切入点。教师应放下师长架子,走近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清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2. 激励学生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疑者思之源,思者智之本。善疑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更是一种创新品质引导学生质疑、问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多方面激励学生于天疑处生疑,广开思路,发散思维,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由。
3. 尊重学生人们常说:世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个班级当中也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由于性别年龄、生活环境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表现出极大差异。我们不仅要容忍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差别,而且还要欢迎这种差别,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们各自的差异,采取不同策略,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做到及时点拨、诱导激励,尽量发挥其自身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教师应始终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多从正面肯定,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氛围,促进主动创新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项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那么如何把这项“严肃活动”变得“充满谐趣”呢?
1. 导语巧设计导语是一堂课的前奏。如果导语呆板生硬,平淡无奇,且导人方法落后,不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必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全局。为了使导语妙趣横生,达到“转轴拨弦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文体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
2.内容巧迁移: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巧妙迁移,大胆突破,适当扩展,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平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首先教师要熟悉大纲,精通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点难点。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以“导演的身份指挥学生演出课文的教育思想、审美情趣,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情景交融的心灵境界。
3. 先进技术巧运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已经进入教育教学领域,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状况已不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应该看到,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新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无法描绘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想像思维能力。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单纯教和学生被动学的现状,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因此达到最优化,学生的主动性、创性及其个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体现。(编辑:王光兴)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