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书香天地

【作家有约】杨舟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兼谈读书与写作、读书与主业副业及其他》

编辑:李亮 发布时间:2023/05/06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兼谈读书与写作、读书与主业副业及其他

杨舟平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948.jpg

中国早报网: 诗圣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义显而易见,其诗家喻户晓。在唐代,一卷书少则几千字,多则近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当然这里的“万”应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读胸有本”。这句话入木三分地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虽然从逻辑因果上来看,未必读的越多就写的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能写一手锦绣文章的人阅读量一定不会少,而且所涉猎的文章范畴也会比一般读书人要广博。换言之,多读书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而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阅读水平的充分条件。没有笔记,没有写作,就不会有“书”的存在,没有“书”人类就没有完整准确的历史文化传承,没有阅读,“书”将行之不远。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世界读书日设定的主旨为什么是倡导人们阅读和写作了。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816.jpg

那么,书籍除过传承文化和历史作用外,人们读书的目的何在呢?这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古人读书的最大目的就是入仕做官,光宗耀祖,即“学而优则仕”。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通过科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人生华丽转身。苏秦读书优,挂六国帅印;孙康映雪读,官拜御史大夫等,足以说明读书应仕、猎取功名成为古代大多读书人的终极目标。二是治国修身,经邦序民。东汉辞赋家、道学家冯衍说:“若不读书,做君主的不明于道,上无所承,下无以化民;为臣的则不时于道,进无以事君,退无以修身。”三是陶冶性情,涵养情怀。正如陶渊明所言:“既耕亦已种,且还读我书,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散文家孔明先生说:“对我来说,读书无关意义,就是个喜欢,是爱,就是有读的那种冲动和读书带来的享受。”这是读书的一种境界。毋容置疑,很多东西,眼睛看不到,读书可以;脚步不能丈量,读书可以;身体无法抵达,读书可以。迷茫时,读书会为你点亮看清自己和世界的灯。读书可以使人虚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人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增长见识,才不会被自己顽固的思想困住。读书让你哪怕身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也就是说,读书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书里面不仅有解惑的答案,还有充实内心的力量,你在书上花费的时间,都会成为来日前行的路。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书读得越多,看世界就越宽广,也就越来越能理解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这就是读书的三种状态,如果说还有“状态”的话那就是三者兼而有之或两者兼而有之了,这些观点,几乎没有人否认过。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823.jpg

是不是读了书就一定能明理呢?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小说中人物宝钗之口有段精彩评说:“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只是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看来这些人把书读歪了,本来是人生识字明白始,却成了“人生识字犯浑始”了,也正如鲁迅所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清朝名臣曾国藩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此时对于子孙人生的预期,不在功名富贵,而在于读书明理。他认为功名富贵只是人生的物质表象,读书明理才是人生的灵魂核心。可见,目的性太强的读书就是“把书糟蹋了!”读得再多也不一定能明理。本着读书明理的目的读书才是读书的真正要义和境界。当然,把读书作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作为升官发财的投名状,作为打发时间的消遣品等等也无可厚非,完全都在情理之中,但都似在其次,正如老百姓常说:“三百六十行,入行先读书,读书明道理,先做讲理人,再说入行事”。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934.jpg

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修身为做人,这是读书的最高目的,是读书的正道。康熙帝曾主张:“读书要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心中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可见,只有明理才能判别是非,做事与理相合;如果不能明理则做事必然出错。以读书求富贵的想法,是把读书当做工具,当作手段,而不是当作目的。古往今来许多读过书而不明理的人,哪个不是知识精英,但就是存有这种心态,因此,在他们的脑子里,凡是妨碍到求富求贵的道理,都不是道理,其放大的结果,富贵倒是有了,但大多没笑到人生的最后,不是锒铛入狱,就是叫人戳脊背,成天提心吊胆生活,把自己弄得惶惶不可终日。所以,南怀瑾才说:“读书是为明理,而不是谋生!”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836.jpg

读书明理的“明”显然指明白;“理”指的是什么呢?“理”其实就是指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具体讲就是做一个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贡献、一个受人仰慕的“出众型”好人,或者做一个不妨害他人、为自己活着、快意人生的“普通型”好人这个“理”。第一中情形自不待言,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功人士,功成名就之人。这种人毕竟小众,而第二种情状一般指的是,正如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中的白晓光一样,他通过读书,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决心做个有趣的普通人,虽无大志,但不自私狭隘,不算计别人,他爱家庭爱事业,爱钱但凭本事挣钱,热心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活着,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脸色,不为小事、名利烦恼纠结,每天简简单单,坦坦荡荡,快快乐乐生活。这类人非常受家人和同事朋友的欢迎与尊重,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人应该占大多数,算是活得明白的人,自然也属于读书明理的一类人。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850.jpg

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也是悟的一生,走一程,读一程,悟一程,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远。少年读梦想,“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青年读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中年读坚守,“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老年读回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那么,读怎样的书?怎样读书才能明理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读书》一文指出:“对于善于读书的人,绝不滥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是时下正享盛名,大受欢迎的书也切勿贸然拿来就读。”这就是说读书要有选择性、想象力、洞察力。尽量选择一些具有全球视野、表达普世价值、智力含量较高、能进入人思想领域的书籍。当然,大多经典类著作即属此类。我非常赞同余秋雨先生的观点:“首先应该选自己的母语书籍。”要有所选择,不能饥不择食式的阅读。读基本的经典著作,即经典中的经典。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读‘道’不仅是读书的方法,也是读书的能力,而经典阅读的训练,是让我们能够尽快上道的路径之一。”《诗经》无疑是首选,对其中的名篇如《蒹葭》《黍离》等至少十首以上要达到背诵的程度。下来就是诸子百家的著作,《四书》里的《论语》《大学》要精读,《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因成书周朝,又叫《周易》),老子的《道德经》也不例外,《四书五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当然《离骚》也非常值得一读。《史记》中十大名篇要反复读甚至要背诵,比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太史公自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诗作是这个时期文学的领军人物,其《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影响力巨大,应细心品读。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非常适合诵读,可边读边玩味。唐宋八大家里韩愈、苏轼的作品要重点读,用心看。特别是苏轼,其诗词、其散文气势磅礴,读起来十分享受,还有宋朝的李清照是一位不能忘却的重要女词人,她的词非常有味道,非常耐看,要细细感悟。接下来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的杂剧和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了,至少要各看一遍,《红楼梦》是要放在枕边常看的。民国时期,文化繁荣,大师辈出,诸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等;思想大师胡适、冯友兰、梁簌溟等;文学大师鲁迅、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沈从文、郁达夫等这些人的代表作必读。至于外国的、影响世界的文化、文学、思想大家,作为一个读书人也应该有所涉猎,至少应该知道十个以上、读过十个以上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的代表作,比如古希腊的诗人荷马、英国的培根、莎士比亚、美国的马克吐温、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伏尔泰、巴尔扎克、雨果、德国的歌德、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读其代表作就可以了,因为代表作一般能体现这些名家作品的最高水准。那么现代、当代大家的作品应该读谁的?我想只有你将以上书单读了、或者读了三分之二之后,你自然会辨认该读谁的作品了。我不主张一味读文学作品,一个真正读书人,涉猎应该广泛,文史哲、地理、中医学甚至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也不妨一读,以开阔视野,要在阅读中寻找一个更为出色、更好的自己。

我个人读书时喜欢做笔记,好的字、词、句都要记下来,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自己的书还喜欢在书上做各种标记,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批批注注。有些书适合一气读成,读一遍就可以了;有些书要反复研读;有些书适合每天读一点,如唐诗宋词类书,每天读一篇,这样也不费时费力,让心静下来,让心情由糟糕变得美好起来。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930.jpg

电子阅读对现代人来说主要指手机阅读,只不过是把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方式变换而已,在手机上、电脑上也可以照样读以上经典,如今一部手机就是一台电脑。网上读书人最爱百度,俗话说:“凡能百度到的东西就不要轻易问人!”这话不无道理,查资料你可以百度、身体有点小毛病你可以百度,甚至不会做饭炒菜你也可以百度,百度会及时回答你的几乎所有问题,但不能完全依赖百度,特别是你查相关数据、资料的时候,还是要依靠纸质权威文献书籍。

我反对书呆子式读书,一定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一个人的阅读量不用太多,因为现在供人们阅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过去出一两本书就成名人了,现在出十本、几十本书也未必有人知道你。我们的生命时间是很有限的,并不是开卷都有益,哪怕现学现用都行,不要像孔乙己式的“回”字有四种写法式的死读书,读死书,那是要被人耻笑的,不是显得你读书多,而是真正的迂腐,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还有一种现象,把书作为摆设,家里或办公室整个一面墙的书柜藏书,书柜里,从孔夫子到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应有尽有,但读没读只有他自己知道。余秋雨先生说:“读书不是显摆,而是生命的高贵。”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人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家里藏书并不多,大多时候他(她)们是借书看,这也正应了清人袁枚的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此体会。

做人要有趣,读书要知味,如同我们品尝食物一样,首先得味道好才能吃下去,进而化作营养,滋润身心。但愿我们每个读书人尽量做一个像北宋苏轼那样有学问的可爱之人。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943.jpg

另外,“学而不思则罔”这是古训,也是读书箴言,是说读书要有所获,要有读书心得,要读出“弦外音,味中味”;还得有所乐,要真正享受读书乐趣的过程,乐读忘疲,才不至于在读书后产生空虚、抱怨甚至暴力倾向等负面情绪。最后,对于好书、经典作品还要“时习之”,集中精神,心无旁骛,力争读透它,才能慢慢领悟书中的道理,从而“润物细无声”般地潜移默化“三观”,逐步明白那些普世的事理,慢慢活得通透,活得明白。如此,水到渠成,读书看人,读书解意,而后达到读书明理,书的魅力才会真正发挥,你的心智才会变得有趣,头脑会变得理智,这便积累起了经世致用的人生大智慧,大道理。正如哲学家冯友兰谈读书时说:“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如此,其乐无穷,读的东西就消化了。

民国女神林徽因,也不是天生的知书达理,而是从小经过良好严格的教育,博览群书,才得以满身才情,慢慢出落成不光气质出众,生活各方面也通情达理,活得通透,处处显现智慧的“女神”:对待感情,林徽因很通透,她非常清楚,自己选择的是适合一起生活的梁思成,而不是浪漫的诗人徐志摩,这是她与许多当时没有读过书或者读书不明事理的女子不同的地方,选择适合的,才是终身幸福的秘诀;对待事业,她也很通透,挺身而出和官员据理力争,才使北京城的好多名胜古迹得以保留。还有北宋词人李清照,少女时是个经常发出“知否知否?”哀怨的小女子。后来她饱受苦难,又饱读诗书,形成了坚强的性格,成了看淡名利的“女强人”,在战乱中散尽珍贵藏品后,淡淡地说道:“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成了一个内心更强大的从容女性。诗仙李白,更是在不断的读书中,不断调节自己性格中偏狭部分,最终修炼出绝高情商,成为能干干净净看世界的真正“诗仙”。还有小说《白鹿原》中的黑娃,洗手不当土匪当了保安营长后才突然想到要读书,而且愿望非常急切,他真诚地拜朱先生为师,要通过读书明事理,悔过自新。后来的事实证明,黑娃的确通过拜师读书,逐步学做了一个好人。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912.jpg

如此读书就是读用结合,就是由“要我读”到“我要读”读书飞跃,是读书由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升华。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把书读懂读透了,就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了,也没把书读歪,是真正领悟了读书的真谛。

南怀瑾先生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计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乎功名利禄;九万里问道,终归诗酒田园。”我窃以为:这就是读书明理之“理”的总结,读书是为做人,而不是谋生。当然,读书的正道、常态是为明理后更好地谋生。

读书与写作就像一对孪生姐妹,读书不一定要写作,成为写手,但写作一定离不开读书。现如今,一个受过全日制正规教育的读书人不动笔墨不写文字是不可思议的。那么,怎样才能写一手好文章或者成为写手抑或成为作家呢?

先说说我自己,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30余年,至今出版了三本散文集,在市以上各种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共计一百余万字,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今年四月,我的第二本散文集《一城烟雨》荣获“六维”宝鸡作家协会文学奖,这是宝鸡文学界唯一的纯文学奖项。但在文学百花园中,我仍是一颗寂寂无闻的小草,而我却无怨无悔,无愧于心,因为我把文学当成了一辈子的爱好,一直追逐着自己内心的声音。人生最大的幸事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文学迷人的魅力早已厚植于心。孔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我,早已把挚爱文学当成一种情怀,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人生乐趣,这是我三十余年如一日坚守文学的原动力。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属于人的,是关于人的,是为了人的。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文学情结,就看是否激活和坚持。好的作品只要以好的形式呈现,读者都会买账的。文学的魅力在于不断唤起生命的生机,开掘生命的光彩,从惊鸿一瞥里,或跌宕的跋涉中让我们体恤时光,热爱生命。文学更应当有勇气照亮生命,敲击心扉,呵护美善,讴歌真诚,鞭笞恶丑,戳穿谎言,勘探世界的本分和人世间的底色。资深媒体人尹维祖先生说:“搞文字的人,要有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仗义执言的品格、大彻大悟的智慧。要写出有高度、有温度、有色彩、接地气的东西。”我举双手赞同尹先生的观点。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918.jpg

当然,说话容易做文难,有时候说真话也需要勇气和良知,何况为文。巴金先生说过,虽然我所有的真话不一定说出来,但说出来的全是真话,把心交给读者。我一直以老先生这句话自勉,并尽量做到。第一代文学陕军的代表人物柳青先生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这里的“愚人”可理解为执着和痴情,要有放弃名利热闹和甘于吃苦寂寞的勇气,文学路上无捷径可走,只有多读多观察多思考多写多改才能出好作品。同时还要注意文学技巧,永远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和经过自己思维发酵的东西,把人们熟知的人和事写出陌生感、新鲜感、震撼感。另外还应注意语言美、结构美,要反复锤炼语言,精心打磨结构,语言要淡而有味,结构要严丝合缝,连刀片也插不进去。自古文无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国作协掌门人铁凝说:“文学进步何其难,我唯有老老实实努力。”可见,勤能补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唯有多读多思多写才能出好作品。

最后,再与大家聊聊读书与主业的关系?

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对主业无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人们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读书获得,当然互联网时代,读书还包括读电子书。青少年时期读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就业,就了业,是不是可以不读书呢?或者说就不再读专业书呢?当然不是,好多职业,比如医生、教师、司法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读专业书伴随着职业生涯的始终,你若躺在从专业学府学到的那点墨水来应付千变万化的主业工作,不是业务平庸就是被因不能胜任工作而淘汰出局,诸如此类的例子几乎天天发生。一句话,一个现代职场人不读书学习而想在工作上有所建树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象牙塔里学到的东西毕竟是经典的、死的东西,而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好多是教科书中没有讲到的。教科书往往讲述的是传统的东西,但生活是鲜活的,每天都是新鲜的,新的科研成果不断问世,不读书不学习显然无法获得。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757.jpg

工作中,除了读专业书,其他书比如文史哲等方面的书应不应该读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无论年老还是年少、贫穷还是富裕、患病还是健康,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职场人还是自由从业者;无论从人生意义,还是功利角度,读书都是最好的出路。读书面前人人平等,关键是你爱不爱读,图书管理员面对一馆的藏书,如果不读,就永远是一个图书管理员。如果读了,不论是谁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轻松中读出汗水和艰辛,从微笑中读出无奈和淡然,从诙谐中读出坚守与勇气。李白从未老去,杜甫不曾年轻,从书中感知领悟那些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思想科技大咖、文学文化大师的精神成果。慢慢地,你会发现,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果完美了,工作兴趣提升了,人生信心充盈了;你会发现,“读书随处净土”,读书是天堑变通途的机会,是照亮世间一切美好的灯塔,原来自己还可以更好。

有人说:工作生活这么忙,哪有时间读书啊?有句诗叫“刘项原来不读书”果真如此吗?非也!时间是挤出来的,读书只有一个理由:我要读书,不读书则有千万个借口,“一等二看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人与人的差异就在于如何利用时间。大儒王阳明说:“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书。”不读书的人,即便走遍了全世界,却也未必能看懂这个世界,未必能真正体悟工作生活的本真和快乐。

电影《罗马假日》里有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而阅读则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我们能够遇到更好的朋友——“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做同一件事,读书与不读书者的工作成果,截然不同,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书读的多了,所从事的主业也不会差到那里去,自然会赢得周围人敬仰的目光。如此,心情就不会差,离梦想的彼岸就不再遥远。

另外,有朋友,特别是年轻朋友常常对我说,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困惑,不知怎样才能处理好主业与副业及其他的关系?

大千世界是奇妙的,是多姿多彩的。有的人明明有颜值,却偏偏要拼才华,有的人明明有地位,却偏偏要比才艺。当然,这些人自是少数,乃人中龙凤,业界翘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比如西周文王、三国曹操、东晋王羲之、唐朝韩愈、宋朝晏殊、王安石、辛弃疾、明朝王阳明、清代梁启超、民国林徽因等,他们不仅将“主业”做到了绝世超伦,而且“副业”也做得无与伦比,甚至比主业还出彩、还有名,让人叹为观止。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857.jpg

主业原指主管产业和主要产业,现代汉语语境中主业就是指本职工作,与主业相对应的就是副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工作或产业,也有人叫兼职,但内涵还是略有差异的。业余爱好顾名思义就是主业工作时间以外、之余的喜好、兴趣。比如我的朋友李某是中学语文教师,他桃李满天下,语文课很受学生欢迎,是省级教学能手,教书就是他的主业。他业外还爱画画,且坚持不懈,将画画当成主业一样的事业做,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以画牡丹著称,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成就卓然,画画就是他的副业。他还爱好摄影、打太极拳,摄影、打太极拳就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每周六还在一家美术培训机构上两个小时国画课,当美术老师就是他的兼职,也可叫第二职业,由此看来,主业、副业、业余爱好、兼职、第二职业叫法不一,概念还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副业与业余爱好、兼职、第二职业之区别不甚明显,其内涵和外延相互交叉,有时很难分清。当然,在做好主业之外,利用业外时间所从事的副业或兼职或业余爱好只要不影响主业、不违规,就无可厚非。

毋庸讳言,互联网时代,特别在年轻一族目前的职业选择中,主业加副业或兼职的模式成了很多人工作、生活状态。有人选择副业或兼职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有人选择副业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有人选择副业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但副业、兼职、第二职业的发展,包括业外爱好的发挥要以做好主业为前提,都要遵守主业的禁业规定,不要“主”“副”颠倒,因为主业才是饭碗,副业毕竟是补充,作为体制内者,比如公务员,《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违反有关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可见,公务员不得从事营利性兼职,这是法律规定,必须遵守。但这并不等于说公务员就不得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在班外从事适当合法的副业,如绘画、书法、写作等,有正常的业外爱好如摄影、打太极拳、唱歌等,自然是可以的。当然,通常情况下,业余爱好与副业的概念是很难厘清的,兼职、第二职业一般是以有偿服务,获得报酬为前提,是相对固定而正式的,而副业、业余爱好则未必有报酬,不很正式。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939.jpg

人是一个有意趣的高等动物,不是枯燥的工作机器,不可能八小时之外还从事主业工作,总得休息、得放松、得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得调整工作生活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生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嘛。这就产生了副业或业外爱好,人还总得有梦想,总得有实现自己梦想的行动,不管这梦想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就产生了兼职、第二职业。所以就有人说:“主业是饭碗,副业是真爱。”也有一定道理。当然也有主业和爱好一致的从业者,这自然是找对职业,乃三生有幸,求之不得了。

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有的人吃官饭放私骆驼,拿着公家的工资,背地里却谋自己所谓的“第二职业”,甚至做的事还违反主业的禁业规定,如张先生系政府某部门的公务员,还与朋友合伙注册一家广告公司,是实际控股人,张先生把工作资源、上班间隙、班外的主要精力用于打理他的广告公司,那么张先生的第二职业显然与公务员的岗位要求、职业操守格格不入,是不允许的、是违规的。又比如王某是某行政机关的党务工作者,业余爱好围棋,但他常常在上班时间也研习围棋,而且经常因此耽误工作,屡屡受到领导批评,王某还不服,认为爱好围棋是正当行为。没错,王某爱好围棋是正常爱好,但王某的主业是党务工作,班外,王某完全可以尽情发挥他的业余爱好,只是八小时之内先把主业做好,上班时间按规定是不允许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的,哪怕你所做的“事”是合法的,也是执业规范明令禁止的。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804.jpg

可有一些人,甚至个别单位领导也认为,在主业工作的八小时之外也一概不允许或不提倡体制内从业者从事与主业无关的事,即使所从事的事是正当合法的也不允许不支持,他们认为这些人从事“业余爱好”就是不务正业,就是不求上进。这,明显一概而论了,是极其片面的,它剥夺了一个公职人员起码的正当爱好和八小时之外的人身自由权。在公务员队伍中,不乏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但将主业做得尽善尽美、尽职尽责、业绩突出,而且在主业之余还将“雅好”—或琴棋书画或写作收藏或音乐体育等等,照样做得风生水起,成就斐然,主、副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真正达到“两促进两不误”。“磨刀不误砍柴工”,工作带动生活,生活回馈工作,工作、生活样样精彩:工作上担当作为、积极向上,生活上爱好高雅,意趣盎然,这些人难道不值得称道吗?不值得受人尊敬吗?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许多人终其一生,也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碌碌无为罢了,哪里还有空闲时间经营“副业”?或者把空闲时间都花在打牌喝酒“谝闲传”上了,因为做这些事情毕竟轻松自在,不过脑子,乐哉悠哉,“人习苟且非一日”“好逸恶劳”乃人之本性。所以有哲人说:“看一个人能走多远,就看他业外做什么。”诚哉斯言!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904.jpg

历觅前贤,大家都不陌生辛弃疾这个民族英雄,他的“主业”是宋朝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山东人,生于金国,青年时就参加起义,杀了叛徒张安国。之后,他又平定了许多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将自己的事业做到了极致,但后人能记住他的名字,也不是因为他的本职工作——将军,而是因为他所留下来的诗词。他的诗词被称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再看一位名叫索靖的人,喜欢书法的人大都知道他。他是西晋时期的著名将领,出身世宦家族,历任州别驾、驸马都尉、尚书郎、雁门太守等职,晋惠帝时,他任大将军,在平叛中立下无数战功。但却因为他的“副业”草书流传千古而致后人知道他,他的草书险峻坚韧,被张怀瑾评为“有若山形中烈,水势悬流,云岭狐松,冰河危石,其坚韧则古今不逮。”再比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他的主业是长沙太守,副业却是中医师,而且写成了著名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元明以后被奉为“医圣”。伟大作家鲁迅的主业也曾是民国政府教育部的佥事,写作是他的副业。鲁迅曾说,他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所以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可见“副业”的成就都是在主业之外挤时间、“点灯熬油”“废寝忘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之精神而取得的。

微信图片_20230506150925.jpg

开国领袖毛泽东不管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如火如荼的国家建设时期,工作之余时刻不忘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科学,他的枕边常放着《资治通鉴》《鲁迅全集》《红楼梦》等书,而且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习近平总书记早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依然抽出时间,以笔名“哲欣”给《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栏目撰稿,一共写了232篇立意高远的短评文章。

胡适先生在赠与大学毕业生的《宽容与自由》演讲中说:“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但也可以有他的非职业即业余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终身成就大小。有哲人说:“一个没有个人爱好的人是可怕的、可悲的,是无趣的,是不可深交的。”我深以为然。

主业、副业及其它,只有正确处理其中的关系,才能主副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才能把自己生命价值的砝码加到最大。

总之,人生识字读书始,读书使人明理,明理之人才能受人尊敬;读书改变命运,你的生命价值才能充分彰显;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读而时习之,读而消化之;读书可以排遣寂寞,点亮心灯。读书知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只有读了才能自得其乐,自解其味;读书与主业,主业与副业及其他,其实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反之则反的。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是以这三句诗作为本文结语吧! 

                                          202354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作家协会文学奖得主,《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司法·天平月刊》《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