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书香天地

《人世间》中的文人戏

编辑:李 凯 发布时间:2022/04/01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文/张卫春

 

      由梁晓声小说《人世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春节期间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热播,引发了广泛关注。作品放眼改革开放前后的城市农村50年变化,着力使用人们生活中典型生活元素和时代标签,重在表现社会变革中的人情世故、世态万象、精神品性。


       光字片老周家第二代儿子、女儿一起考入北京大学,第三代孙子周楠和外孙女冯玥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孙子周聪考入山东大学;大儿子周秉义是省会市委书记、副部级,大媳妇三甲医院妇产科主任、业务尖子;女儿是名教授,女婿冯化成是著名诗人,蔡哓光是名导演。整部剧文人的戏占了很重的分量,知青上山下乡,中小学生上学,大学恢复招生,文坛的是是非非,出版界编辑的辛酸悲苦,影视界鱼龙混杂,这是文化大背景的广角。作品从更深层的文人性格、风骨、气质和抗争精神,反映了文人因社会性因素所引发的内心波澜起伏。有面有点,有浑阔有微致,有白描有细节,让文人戏有了文人的精神内核,有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有了时代社会政治的典型标志。


       我因职业的关系,更看重几个精细刻画的情节:一是周蓉和冯化成因诗歌评奖而起的矛盾冲突;一是周蓉招收研究生前后判若两人的做法;还有就是周蓉为了自己的房子都不肯求人,却主动为了蔡晓光能导演一部戏而求人。这几个情节看似矛盾重重,不合情理,实际上真实感可以达到十分,着实深入文人的内心,触及文人的敏感神经。

要想把这些矛盾冲突看明白,首先要了解周蓉、冯化成、蔡晓光的性格和身份,其次要明白维系他们关系的纽结。


        周蓉性格的核心是自我。不听父母安排独自跑到贵州,拋下苦恋苦追她的蔡晓光去追寻远在千里之外的冯化成,放弃省会城市生活和上名牌大学的机会到僻远的农村,吃、住、工作在大溶洞里,既当妻,又当妈,还兼任一所学校唯一的老师,一走就是七八年。到北京大学读完书先留京就业,又说服冯化成一同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吉春。她这一系列的所作所为难以为人理解,实际上驱动她的就是“自我”即知识分子骨子里的独立精神。作为文人,她做事首先考虑的是内心,我心甘情愿,我想做,我做好这件事就能实现自我。后来冯化成提出离婚,她伤心,不是因失去丈夫而伤心,是没有自己做主就被离婚,实质反映的还是她的自我。


        冯化成其实是男性周蓉,他同样有蓬勃跳跃的、珍珠般的、自我救赎、自我实现、自我塑造的灵魂。只不过他更能忍耐,更能适应,更敢于接应挑战。不管他如何承受,如何忍耐,如何沉默,他心胸里那颗心永远在燃烧,且燃烧得那样桀骜不驯;他思想中始终在寻找独立的高地,且寻找得那么虔诚执一。正因如此,他欣赏追他到北京的周蓉,感佩追他到贵州的周蓉,更愿意把全部身心交给倾心倾情奉献于他的周蓉。他处于人生蹇途时,周蓉就是点燃他那颗心的火把,就是他更愿意和敢于接近高地的衬托。所以,前面为了周蓉,他可以舍弃很多,忍受很多,有时还不得不委屈求全。比如为了房子他放弃作协而到一家能分到房子的文化馆工作,为了玥玥他心有不甘地挤在岳父母炕上,为了得到认可屈尊自放京外。但他的自我从未丢失,写纪念周总理的诗,车站朗诵诗,北大朗诵诗都是因为自我的存在。为了能在诗赛中获大奖,他竟不惜丟弃文士的骨气去送礼求人。这看似舍本逐末的,为周蓉不齿的行为,其实是为了把高傲的头抬得更高,把文人的腰挺得更直。这就是冯化成,俨然成了“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杜甫,成了化高儒为文丐的东方朔!于是,为了各自心中的自我,向高巅而折节的冯化成与坚守文人清高的周蓉就爆发了冲突。秉昆进家看见姐姐姐夫在家,一地碎玻璃,姐姐手也破了,还在流血,以为姐夫打了姐姐。这场景中的冯化成,心碎,碎到流血,情脆,脆似玻璃,一地鸡毛的惨状,文人文士的那点自尊随着奖状框里的玻璃摔了个粉身碎骨!这次冲突其实是冯化成落发为僧,青灯孤守的开始。是文革后,在物欲大潮中,文人独立精神的破落。为什么他要离开周蓉,而重新选择一位长相不及周蓉的文学青年?还是因为自我,他在周蓉那里已经找不到落差,落差甚至成了负数,也就是说周蓉在大学里的光环大于他,他在妻子这里找不到自足自傲的自我,于是背信弃义选择离开。但现实的残酷最终让冯化成在洁身修为中找到自我,选择了剃发修行,更多的文人能不能找到灵魂的归宿?


        与冯化成苦行僧似的文人不同,蔡晓光代表着文化界人士,这类人心中也有文化的灯在点亮,但骨子里少了不随俗而绝尘的文士气骨,他们外表光鲜亮丽的支撑,是丰厚的物质和广域的人气。影视界、文旅界、出版界、书画界、摄影界、传媒界等等,这类人如雨后春笋,扎堆蓬勃起来。


       蔡导是能呼风唤雨的人物,周蓉清高,他就甘心从俗帮助维护周蓉的自我,所以,在冯化成之外,蔡晓光可以让周蓉继续自我,继续骄傲。少女心中的那种情愫本就沒有枯萎,这一来二去得到霑霖浇灌,又重新萌芽,乐见被呵护、被包容、被捧着的公主心得到充分满足。


       周蓉有回馈蔡晓光的心愿,所以她很爽快地答应接受一位投资人的宴请,在宴席上也不惜夸赞之词表达了对投资人千金的肯定。最终却不惜坏了周晓光的大事,坚持把研究生名额给了一个清苦男生,只是为了一直在心里长着的那个自我。这就是周蓉,这才是周蓉。


        与冯化成的矛盾激化到难以调和,而在蔡和周之间,本来更大的得失可能引发剧烈冲突,怎么就温柔地化成糖水,竟起不了一点冲突,为什么?


        从二人的表情看,内心都有波澜,但蔡晓光能看到周蓉小性子后面的自我追求,她把帮助贵州办教育当作一生的使命其实本源于自我,与其说是一种大爱,毋宁说是她生命的第二个增长点,给了她一种更自我的、独特的标的(dí),一种融汇到生命中的东西。蔡晓光把利益与爱人加以权衡,感情的天平自然倾向周蓉这一边。这个栖身影视圈,身边有一大圈铁粉的文化人,让周蓉得到了这份骄傲,周蓉自然心安理得地笑纳。


      为什么周蓉为了房子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不去求人,甘愿为了晓光执导一部影片而低三下四地替人办事?这除了夫妻情深,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在起作用。文人惺惺相惜有之,尊重艺术有之,懂得艺术家内心追求有之,为了文人情怀甘愿舍弃一切也有之。正因如此,才会有蔡晓光最后改编并执导周蓉作品的神遇和契合,这是两个文人心有灵犀的佳话。

三个文人:作家、教授、导演,为观众诠释了文化圈和文人精神,展现了文士节操与文化世相的生态,刻印出精神回归与文明迭代的高度,指明了物质几何级增长背景下民族精神塑形的方向!


       除此之外,郝冬梅母亲、郝省长的妻子、周秉义的岳母金月姬自己下围棋、时不时写几幅书法作品,可见老人心中也有文人情怀,这种有文人情怀的官员在当下中国大有人在。有一次秉义回家,老人让他帮着挂一幅字,这幅字写的是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老太太专门跟秉义探讨这四句话,认为这四句话“太大了”“没有边际”,不如王安石能够做成事,这实际上就是告诫秉义做个实干家。这一番对话,展示了金月姬作为政界资深老人的文化素养。这一情节,巧妙地实现跨界,出招老道,直指政坛的“实”与文人心中揣着的“虚”的高下。


     还有,像周秉义和郝冬梅、周秉昆和郑娟、孙赶超和于虹这三对夫妇,看起来演的不是文人的戏,但他们的模范婚姻,表面看起来,演绎的只是道德楷模的范世懿德,实际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中华民族一以相承的精神特质,这恰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主因。他们一生中都经受了大的波浪,有的甚至是惊涛骇浪,但前进的桅帆不会倒下,人格的、精神的船也不可能搁浅。这是文化的大戏,文明的大戏!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