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矢志艺苑 躬耕不辍——张宝祥的艺术人生和奉献精神
矢志艺苑 躬耕不辍
张宝祥的艺术人生与奉献精神
中国早报山东淄博讯(记者 张兆伟)在沂蒙山区的文化沃土上,有一位老人用一生的执着与热爱,书写了沂源县文化事业的辉煌篇章。他,就是张宝祥——一位从普通农民家庭 走出的文化工作者,一位用艺术点亮乡村的“银领导师”。从1960年代的话剧主演 到改革开放后的文化馆馆长,再到退休后的民间艺术挖掘者,张宝祥始终坚守初心,为沂源县的文化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故事,是一部 关于艺术、奉献与信仰的动人篇章。
从乡村少年到文化先锋
1940年,张宝祥出生在沂源县悦庄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酷爱民间艺术的他,在中学和师范期间便崭露头角,成为学校宣传队的骨干。1960年,他从沂源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沂源县文化馆工作,从此开启了他的文化事业生涯。 1963年,张宝祥在大型话剧《红色雷锋》中饰演雷锋一角,以其精湛的表演感动了无数观众。全县巡回演出27场,不仅让雷锋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也让张宝祥成为沂源县文化界的明星人物。1965年,他被任命为文化馆副馆长,带领团队跋山涉水,完成了一次次突击性的宣传任务,用艺术的力量为乡村注入活力。
改革开放中的文化拓荒者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系统面临人才与资金的双重困境。张宝祥没有等待,而是主动出击。他举办各类培训班,为县乡两级培养文化骨干,自编教材,亲自授课。经他培训的学员超过千人,推荐的人才不下200人,著名歌唱家王世慧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张宝祥大胆创新,提出“馆企挂钩,横向联合”的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为文化馆注入活力。他还推动在全县各乡镇建立文化大院,率先实行包干责任制,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县级文化网。沂源县文化馆因此成为全省文化事业的标杆,张宝祥也被授予“全省文化系统优秀工作者”称号。
退休后的民间艺术守护者
1990年,张宝祥从文化馆馆长的岗位上退居二线,但他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中,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每一个村庄。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笔和纸片,随时随地记录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经过多年努力,他整理出版了《沂源传说》《沂源民间文学》《沂源民歌》等30多部著作,为沂源县的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提供的资料为《牛郎织女传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宝祥的创作热情从未减退,他先后自费出版《张宝祥小品集》《情系沂蒙》等著作,无偿分发给文艺团体,总投资超过20万元。他说:“只要咱县的文化繁荣了,这点钱算什么,就算我交党费了。”
银领导师 续写新篇
党的二十大以来,张宝祥更加精神焕发。他连续编著《沂源戏剧曲艺选》三集,创作了40余篇歌颂党的二十大、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文艺作品,为沂源县的文化和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年,张宝祥收获了三大喜讯:他创作并导演的话剧《一只老母鸡》获全市优秀剧目奖;因对《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山东卷(三)》的突出贡献,他获得特别贡献奖;《沂源戏剧曲艺选》第三集正式出版,成为他第31部著作。 同年3月,张宝祥被聘为县文化和旅游局老干部党支部的“银领导师”。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将继续在新的征程上,为沂源县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张宝祥的一生,是对艺术与奉献的最好诠释。他用自己的才华与汗水,点亮了沂源的文化星空,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正如他所说:“只要文化繁荣了,我的付出就值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张宝祥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每一位文化工作者,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奋斗。(中共沂源县委老干部局)
值班总编: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