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旅游美理论构建及其现代价值
□庄勇
摆在我面前的这一沓文稿,分为旅游美学讲义、旅游美专论、旅游美百度等几个部分,是昌茂整理的近十年来他在旅游美领域探索的部分文章,准备结集出版。他再三要求我写个序。“岁月匆匆催人老,转眼就是白头翁”。记得在我们宿舍门口摆烟摊的袁老伯,总是唠叨这句话,那时我们如流行歌曲所唱,“小伙子二十刚出头”。作为共事近三十年的朋友,感于半生情缘,我写下这篇文字,就作为我和他的一次书面交流及多年友谊的永久纪念吧。
“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美是人类心灵创生出来的一种直觉形象,它超越现实,给人以慰藉。历史以来,无论是哪种文化,都崇尚努力、勤奋、奋斗等生活价值观,把休息休闲看成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补充,尽管休息休闲也有审美的体验,但不登美学的大雅之堂。在人类审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已经成为美学的三大领域,其理论与实践都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旅游作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具有美的功能。要认识旅游美理论构建及其现代价值,还要从人的“遮蔽”与“解蔽”说起。
一、心灵遮蔽与解蔽
在思想史上,荀子较早论述了美的解蔽功能。《荀子·解蔽》:“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荀子用“虚一而静”的审美方式来解蔽,至于今,审美的解蔽功能已被广泛认可。
人从呱呱坠地起,即开始了社会化的历程。家庭、学校、社区、单位是我们社会化的集体场所,道德、习俗、思想、意识、法律、纪律、制度、科学是社会化的内容。这种社会化使人成为具体时代、具体社会中的人。
社会化的过程不仅仅产生这个结果,它还产生另一种结果,即在成为具体社会具体时代的人的同时,作为人的心灵的灵性被层层包裹了。这就是哲学或者美学上所说的遮蔽。所以,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这种遮蔽使心灵被窒息,使人的行为受被覆盖上去的理性所支配,其心灵中的感性部分作用受限,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单面人”状态。另一方面,完全依靠理性的逻辑去判断和行动,而这种判断又是建立在既定的概念之上,只能以机械性的方式,如技能,如实验等表现出来。工具理性及其表现出来的科学等成了主宰“生活世界”的力量。
孟子曰“反身而诚,善莫大焉”。从以心灵支配为主的自然人成为以理性为主的社会人完成之后,还有一个返回到感性与理性并重的完整人的过程。只有这样,人才是完整全面的人,在环境面前充满智慧、游刃有余。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人所以为人在于他的存在。人的智慧和力量来源于人的生命力,即来源于人的心灵。超越心灵遮蔽,成为人,才有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的需求。人的beening是人的本质,这是人类征服万物的力量源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被迫成为“to beening”。从to beening返回beening,就是使人成为人。
如何返回呢?本书作者昌茂认为,旅游是人类的生存智慧,可以通过旅游美的获取,实现这种返回。问题是,翻遍中外美学著作和词典,我们找不到“旅游美”一词,现行的几十部《旅游美学》教材谈的是“旅游审美”即旅游活动中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美的发现和体验,并没有“旅游美”一词,原来,“旅游美”是昌茂构建的一个新的美学领域。
“旅游美”的存在与否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二、“旅游美”何以存在?
“旅游美”何以存在?旅游美不缺乏经验支持,但缺乏理论证明。论证旅游美的存在及其形式是本书的核心问题。昌茂从三个方面做了工作:回到鲍姆嘉登;现象学美学方法;中外美学资源新发掘。
“旅游美”是否存在?关键在于它是否存在于美学规范和美学精神中。旅游美学要通过旅游美的创生及其美感经验的研究,从理论上确立旅游美价值。
鲍姆嘉登是基于18世纪启蒙时代对理性的极致推崇的背景下,提出感性也有着一种“低级”的认识作用。他的《aesthetics》的原义应为《感性学》,探讨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到了20世纪,日本学者中江肇民便用汉语“美学”二字翻译aesthetics,遂使《美学》称为一门学科。后这个名称传入中国,成了中国的《美学》。
aesthetics是一门感性之学,旅游活动又是以“体”为手段的感性活动,那么,用Aesthetics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旅游活动,认识旅游活动的审美现象,便是美学的应有之意了。反之,旅游美现象的研究,也必须在《美学》的立场和范围内进行,美感经验就成了绕不过去的节点和核心问题。
现象学首先要求现象还愿。昌茂首先对旅游进行还原,讨论旅游美现象发生的条件与机制,描述旅游美美感经验,从意向性结构来确立旅游美审美对象。
所谓旅游,就是一群外地人的活动,这是从本地人的视野来看的。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是离开了常住地(家乡),到了异国他乡来进行短暂的生活。旅游的最主要特征是空间的转移,即从甲地到了乙地。这就是“旅”的本来含义。从“家乡”到了“他乡”,这就是旅游发生的前提条件。其次,就是这种转移者并非为了其他目的,而是为了“游”。仅为游?游者,自由也。也就是不从事在家乡要从事的本职工作,不仅如此,还完全摆脱了在家乡的角色身份及时间束缚,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他的任务就是“玩”play,西方文化力称作“游戏”——一种无功利的娱乐活动。而且,他们的活动主要不是用脑,而是用“体”——身体,这也是他们区别于第一空间的活动特点。
从审美现象学⑨视角来看,旅游活动是有具备审美现象发生的条件。审美现象的发生的初始条件,是主体要成为审美主体即具备心理距离——非功利的态度。旅游者所追求的是游玩play本身。游客既不是来学习,更不是来工作,既无事在身,也无事在心,活脱脱一个大闲人,完全具备了审美现象发生的条件。用中国美学理论来说,主体要成为审美主体,必须是“虚一而静”的,处于一种“斋”的状态,而游客正好处于这一种状态。既然游客已经从主体变成了审美主体,那么,审美现象就应该发生。而且,旅游活动开展的地方,往往是具备优质的风景景观和环境景观的地方,即审美对象已经存在,所以,无论从旅游审美现象发生的哪条路径,审美现象都可能发生。在对旅游美美感经验和旅游美审美对象的分析中,作者也基本上采用现象学的立场和方法。
旅游是人们在第二空间的诗性生活:本书的理论灵感源于维柯的《新科学》。
维柯在《新科学》一书中,对人类早期的智慧称为“诗性智慧”,人类的文明正式凭借这种“诗性智慧”建立起来的。那么,顺着维柯的思路追问:旅游诗性是否也是一种智慧?如果是,这种诗性智慧又完成了什么任务呢?作者对旅游美表现及价值,源于对“诗性智慧”的新追问。另外,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著作,司空图的《诗品》,成了作者对审美境界新解的理论支撑。作者对中外美学资源新发掘随处可见,我只举典型的两个例子来说明。
三、旅游美理论构建的现代价值
传统生活观的改变才真正实现人的“现代性”。对于旅游生活价值的美学肯定会使人们的闲暇方式及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层面。由于人的群体生活的本性使个体价值的某些方面注定是永远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只能通过空间的转移来实现。旅游就是实现这种转移的现实性途径。在旅游时代背景下,从理论上构建旅游美的理论体系,对提高人们的旅游生活质量,指导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有作重要的实践意义。
昌茂对于旅游美理论的构建主要是在指导“旅游美学”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进行的,一方面是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是指导研究生的论文。研究生论文往往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但是,他又把旅游美理论应用于相关本科课程教学。本书收入的本科生论文,是贵州大学历史专业101一个班的学生,这又仿佛是旅游美的一个临床试验,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激发了青春的心灵热情。
作为一个学科,旅游美学的意义在于对“旅游美”的研究弄清这种现象发生的机制和原理,认识和把握它的形态的展开,分析它对于人类和人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从不自觉地旅游审美到自觉地开展旅游审美活动。
再回到解蔽。解蔽即心灵超越遮蔽物显现出来,使心灵复活灵性,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完整统一,形成完整的生命力。旅游生活是解蔽的大众途径,旅游美的获取帮助人们实现旅游生活质量的最大化。旅游美学就应该对人们的旅游生活方式进行操作性的指导。从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的本质来看,人是很需要旅游美的帮助的。另外,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即处理好工作、社会、家庭等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其关键在于“这一个人的精神”。“这一个人的精神”靠逻辑推理训练是达不到的,这就需要通过感性的方法去把握对象的实践活动体验。“让旅游美的光辉照耀你我。”这就是热情,是培育“这一个人的精神”的桃源。
通过旅游活动创生旅游美,复原生命活力,使人在社会环境中获得自由, ——获取如三毛所说那种达到人生价值层面的审美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