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锐评

英雄精神的当代叙事:从群体记忆到文明基因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4/08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中国早报陕西讯(特约记者  周刚振)连日来,当清明时节阴沉沉的天空压抑着人们的心情,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命题再次浮现:真正的缅怀,不在于某时某刻的集体仪式,而在于让英雄精神成为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自觉;不应是日历上的周期性仪式,而是将英雄群体的精神密码转化为文明延续的基因链。那些在历史长夜中擎起火把的群体,正以新的形态在当代社会延续着精神血脉。  

 

回望来时路,中华民族的英雄叙事始终以群体形象为基座。长津湖风雪中保持战斗姿态的冰雕连,红旗渠绝壁上开凿天渠的青年突击队,汶川地震时搭起生命通道的迷彩长城——这些没有具体姓名的群体,恰恰构成了最坚固的精神坐标。他们留下的不是个人传奇,而是集体意志的史诗:当科研团队隐姓埋名扎进罗布泊荒漠,当文物修复师用三十年青春对话敦煌壁画,当戍边战士在帕米尔高原接力守护国门,当幼儿园孩子指着跨海大桥说"这是工程师叔叔们写的诗",当外卖小哥经过烈士纪念碑会自然减速致意——这便是英雄精神最生动的传承。 这些群体的选择诠释了英雄主义的本质——以无数个体的微光,聚成照亮时代的火炬。  

 

值得深思的是,当代社会正在重塑英雄话语体系。重庆山火中摩托车队筑起的物资传送链,贵州天眼工程里跨学科团队的联合攻坚,乡村振兴中博士服务团的十年坚守——新时代的英雄叙事正在突破"壮烈牺牲"的单一模板,呈现出专业理性与人文温度交融的新范式。这并非消解崇高,而是让英雄精神回归生活现场:快递员在暴雨中守护井盖的坚持,教师背着学生翻山求学的背影,社区工作者三年抗疫的奔走轨迹,都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篇章。  

 

构建可持续的英雄记忆机制,需要超越纪念碑式的固态缅怀。上海将龙华烈士纪念馆接入城市数字云平台,让市民在通勤路上可随时聆听当年的地下斗争故事;深圳把特区建设者的奋斗影像嵌入地铁走廊,使城市记忆与当代生活产生化学反应。这些创新实践揭示:英雄精神的传承不在于复刻历史场景,而在于激活集体记忆与当下生活的精神对话。当孩童在科技馆操作盾构机模型时感知基建狂魔的来路,当青年在数字档案中还原无名烈士的人生轨迹,抽象的缅怀便获得了具象的生命力。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但那些托举过时代的群体永远在场。从敦煌壁画修复师笔下流淌的千年色彩,到航天团队绘制的星海航线,英雄群体的精神血脉从未断绝。这些用集体生命镌刻在时代丰碑上的英雄群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库。他们留下的不是供人仰望的雕像,而是等待激活的文化基因——当我们把抗疫医疗队的请战书收进国家档案馆,当乡村振兴干部的笔记本成为大学思政教材,这种动态传承便赋予了英雄精神真正的永生性。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