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彭静华 沅水问茶人
茶,是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不言而喻,它在人们生活中有一定的位置。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中。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多少人一生爱茶、知茶,多少人在字句之中都离不开浓郁的茶香,甚至有人把茶作为事业终身为之,今天将为大家介绍是一位对茶、茶艺、茶文化皆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种茶人。她不仅仅是一位种茶人,更是一名茶艺师,她的做茶经历就好比好比一杯茶,其性浪漫,充满灵性,其形优美,其香远长,其味回甘,其韵悠悠。让我们走进湖南彭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静华女士的世界,感受茶的灵性,品味茶的真性。
多年与茶的接触让安静变得如茶般低调质朴。对于安静来说,好茶不是价格最高的茶,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茶,自己喝着觉得舒服的茶。只要沸水冲泡茶叶的声音响起,所有的吵杂与烦闷都会烟消云散。酒是喧闹的,觥筹交错之间的把酒言欢会很快地拂尘而去,酒醒之后就什么也都忘记了;可茶却是安静的,适合谈心。在每一次对感官的浸润当中人会变得愈发的清醒。在心与心的碰撞之下让人畅快淋漓,久久不能忘怀。其实喝茶就是喝茶的本身,不论潮起潮落,它就在那里。
彭静华,女,湖南沅陵人;
1990年参加工作,沅陵县林业局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职工;
1997年停薪留职到原张家坪乡松溪桥村创业,创建峰子岗果园及绿化苗圃(共150亩);
2003年单位改制下岗;
2014年在凉水井镇腊塘村组建沅陵县雷公尖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雷公尖荒山500余亩,带领社员高标准开辟建设雷公尖茶园,任合作社社长;
2016年以合作社为依托,成立湖南彭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水经·沅水》:“沅水出牂柯且兰县,又东北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雋县西北入于江。”郦注:“沅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
从张家界坐大巴到沅陵,大巴开始是在山谷中穿梭,然后随着地势的降低,大巴便依着地势缓降,当下降到平坦蜿蜒的路段时,便有一条小河出现在公路旁边,大巴沿着小河一直往前开,小河随着视野所到之处慢慢的伸展开来,初春的小河里面迎来了很多从张家界过来的溯溪者,当大巴车到达沅陵市界时,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大江映入眼帘,这就是发源于贵州的沅江了,2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沅陵市城区。
下车后,很快坐上了彭氏茶业安排的的小车,小车出县城沿319国道北上,半小时后,小车即绕着一片满眼绿色的山头驶上山岭,一栋红色大楼赫然在目,司机按了几下清脆的喇叭,几条看院的看家犬便翘起尾巴迎了过来,下车后,便是身处海拔800多米的雷公尖山上的彭氏茶业了,站在大楼前面,便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下一垄垄的茶园在眼前舒展开去,远处群山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一阵清风吹来,不由得深深呼吸了一口气茶香袅袅,沁人心脾。彭氏茶业主人彭静华(安静)女士热情的迎过来递上了一杯云雾绿茶,坐下品茗叙聊之间,安静女士便讲述怎么当上雷公尖山头女主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了……
云连云,天接天,
云间天上有神仙。
当年穆王巡西域,
王母设宴瑶池边。
急令雷公催春雨,
腊月塘边茶抽尖。
月相照,日来暄,
烹新茶,就玉泉。
茶人相留天外客,
却让茶香飘人间。
故事悠悠随风去,
留下一座雷公尖。
彭氏茶业雷公尖碣滩茶园,位于沅陵县凉水井镇腊塘村,北纬28-30度的中国黄金产茶带,现有茶叶基地近1000亩。安静女士在此已经驻扎了六年了,在这建起了一栋5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1000多平方米的茶叶生产线厂房。
爷爷湘乡西进辰州府 祖籍地曾与彭德怀共院
春风久别,热吻齐眉雪。
笋露丛篁冲剑叶,几只翩翩蝴蝶。
沟口红屋蔬畦,林中独木清溪。
欲问“银河”安在?飘来珠雨沾衣。
她就像一道屏障,挡住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寒风,让这地方有一种天然的温暖质朴;沿着一条溪水,穿过一座村子,就能聆听到她的天籁之音,就能闻到她扑鼻的幽香了。这里就是沅陵西北部齐眉界国家林场,安静女士就生于斯,长于斯。但如果论起祖籍来,安静女士的祖籍地还是潭州府湘乡县人,端起茶杯的安静女士,看着杯中袅袅翻腾的茶叶,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窗口......。爷爷名叫彭德年,潭州府湘乡县人,德字辈,曾跟彭德怀住一个院子,民国1890年,爷爷那时20多岁,家境困难,爷爷独自思量外出找点事做,无奈工不好找,便一路西进,当走到齐眉界时,被这里的群山美景吸引住了,这里植被茂密,树木参天,遮挡住了太阳。溪水潺潺长流,清澈见底,鳞波荡漾。 山中静得出奇,只有踩在落叶上发出的“咔嚓”声和溪水的“叮咚”声。爷爷停下了脚步,用手捧了山泉就喝起来,“真甜,这个地方真好,要是能在这安家下来多好”。爷爷对着水中的镜子拢了拢衣服,捧起水洗了一把脸,水中倒映出一张清秀的脸庞,瘦削的身影不缺伟岸,长途跋涉并没有让这个青年看上去很没有精神,他抬起头往山下看去,只见半山腰下一大户人家的屋顶冒出袅袅青烟,还传来狗吠声。
“要不前去看一下这大户人家招长工不,” 爷爷心里这么想着,脚步便往那个方向踏步而去。
到了大户人家门前,爷爷轻叩门扉,一看守大院老者打开了门,
“您好,这里招长工吗?”
“不招了,我们这里虽然院子大,但用不起人呀,年轻人还是下山到辰州府打听下吧,辰州府里很多大户人家都招人的。”
“好的。” 老者看着爷爷转身向山下走去,便轻轻地掩上了院门。
天边的晚霞一朵朵的在慢慢绽放,美极了,爷爷来不及欣赏美景,提起脚步便急急往山下赶去。当走到山脚下时,爷爷便看见辰州府街道房屋都撑起了灯笼,月亮也慢慢的爬上了山头,爷爷沿着一条街道一直走过去,看见院门比较大的便敲门询问需要长工不,“不要,你去下家再打听下吧,”问了三四家均回答说不要,爷爷没有泄气,直到走到这条街道尽头拐角处,两扇红漆斑驳的大门映入他眼帘,肚子也咕咕叫了,爷爷心想再去碰下运气吧!不然今晚只能睡大街了。
咚咚,咚咚,门开处,一个中年人开了门,
“你找谁,” “我不找谁,想打听下贵府招长工吗”?
“你哪的,会什么呀,”
“我什么都能做,我湘乡人,来这就想找点事做,有碗饭吃就行,”“哦,这样呀,”中年人上下打量了爷爷,也许爷爷那时清瘦和面善的脸型让他很放心,“要不你到仓库做点事吧,仓库正缺一个人,”
这样的回答让爷爷喜出望外,走了半个月路程终于能在这落下脚了。
爷爷那时青春正盛,又聪明诚实,长得就让人放心,也许是好事多磨吧,爷爷在这一待就是两年,两年里爷爷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让主家觉得招了个好长工,第三年,无嗣的地主家非常中意爷爷的品行,认爷爷做了干儿子,并许了个丫鬟给爷爷做堂客。自此爷爷就在辰州府安家落定了。后来就有了安静的爸爸。由于家境殷实,安静爸爸在辰州中学毕业后,就进了齐眉界林场当了职工。
彭家有女初长成 中小学成了“榜眼”承包户
朴素的茶室空间,
体现的是一种简单、
一种真正的平静。
像东晋的诗人陶渊明,
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
在晚霞的辉映之下,
在山岚的笼罩中,
采茶雷公尖,遥望东山。
步入会客厅,一缕茶香扑鼻而来,满屋馨香,安静女士亲自表演起茶艺了,客厅比较宽敞,布置简陋却不失大雅,三毛说,“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安静女士不仅仅是种茶人,在岁月流淌中,多年的品茶生活,让她历练的更是一名专业的茶艺大师。
“今天先来杯我们的新茶毛尖试试吧!”她纤指把盏,低眉颔首间,只见她将滚烫的开水冲入放置茶叶的杯子中,一颗颗嫩芽便如同仙子般飞舞起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浓郁茶香飘散开来,舟车劳累的我便迫不及待的细品起这杯今年的春茶来。小品一口后,便感身心舒畅。“做一行,爱一行,以前我是做苗圃的,自打种上这片茶园后,全家老小都住到这山上了,城里房子也卖掉了,这片茶园是陪伴我下辈子最好的伴侣。”安静女士端起茶杯品了一小口,抬眼望着厅外大片绿色的茶园,她的思绪又回到了齐眉山林场的日子。
自然增长入职林场 小卖部承包积累商业经验
林场大院的生活甜蜜而又充满激情,安静女士幼小的家境一般般,爸爸那时虽然承继过爷爷的家业,但后来都被没收了,幸运的是爸爸初中毕业后入职林场,有了一份正式工作,但那时的彭家一下子增了三个小孩,安静女士排行老二,上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爸爸妈妈对三姐弟都很好,安静长得很像奶奶,恬静聪慧,一家人都很喜欢她,安静好读书,很懂事,喜欢劳动,一到周末就帮妈妈砍柴做家务,六岁就上了林场子弟学校,一直到小学毕业都是班级第二名的承包户。林场大院人都很喜欢这个小女孩,那时家里是木房子,墙板上贴满了静华的奖状。进入初中就得到凉水井镇去读了。
初中的安静依然成绩非常好,特别是字写得好,那时的黑板报出板时,经常可以看见她的身影。初中三年,安静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临近毕业时,安静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老师要他继续升学,而爸爸却要他选择另一条路。夏日的一个晚上,月亮亮堂堂的映照着整个齐眉界林场,一家人坐在桌子旁边纳凉,爸爸摇着一把蒲扇把安静叫过去了,“静华呀,你进林场上班吧,这样可以减轻家中的负担。”
静华没有出声,性格温顺的她听从了爸爸的建议,就这样自然增长进了林场当了个营业员,成了林场职工(9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是要不顶替进了厂矿,就是考取中专拿个铁饭碗早点减轻家中困难)。当时林场有6个小卖部,自负盈亏,16岁的安静那时就得用稚嫩的肩膀扛货,搬货,经常一个人是累的满头大汗,幸运的是小安静在那时就积累了经商的经验,为她下岗后独立打理苗圃奠定了坚实基础。
乘旅游开发春风 投资苗圃获人生第一桶金
安静在林场当了两年的营业员后,林场调整结构,安静去凤凰山庄森林公园当了售票员,售票员的生活比较平静,两点一线的日子让安静变得更安静,但在这她收获了一份爱情,说起这份爱情,现在的爱人叶先生还经常拿来做饭后聊资,略显羞涩。记得那年夏季,叶先生也是林场职工(那个年代的婚姻都是附近解决,也许还是一个单位的),经媒人介绍,叶先生是去相亲另一位售票员的,那时没有现在通讯发达,那个售票员因为家中有事恰好没有来,坐在售票处,媒人东拉西扯聊家常,做过生意又当售票员的安静自然话题也不少,聊着聊着,叶先生和安静竟对上了眼,互有好感,媒人自然是撮合他俩了。自此,1994年安静跟现在的先生结为伉俪,并于次年结婚并生下了第一个孩子。1996年安静停薪留职了。第二年便响应政府旅游开发号召,几个人合伙投资20多万元开发了150多亩的苗圃基地公司。安静由于拥有经商的经验和头脑,自然就直接当了苗圃基地公司掌门人,几年下来,苗圃基地随着政府旅游开发的力度加大,生意比较红火。她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为以后的彭氏茶业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响应“两茶一渔” 500万砸雷公尖开发彭氏茶业
安静的人生比较顺畅,但也吃了不少的苦,2013年后苗圃基地在红火几年以后也经历了竞争带来的市场疲乏,这时的安静异常冷静,苗圃生意淡了,怎么在从市场中找到创业的兴奋点,她到县城图书馆看书,找朋友谈项目,一年多下来,丝丝白发也爬上了她的额头。正在苦思冥想之际,一直是她最坚强的后盾叶先生一句话提醒了她。
“县里不是正在发动响应“两茶一渔”开发政策吗?
“可以去打听一下呀”
一句话让安静梦从中来,第二天就去政府相关部门咨询。一个意想不到的项目就这样敲定下来了,种茶叶,做茶叶,原来投资开发苗圃的合伙人又坐到了一起,查资料,北上南下考察同行。选址租赁雷公尖,烧山开荒,安静又事事跑到了前头,女人当男人用,安静没有因为累而退却,而是更鼓足了勇气,当500多亩的基地呈现在眼前时,这是的她破釜沉舟,毅然跟叶先生商量,卖掉了城里面的房子,把家人家当全部搬到了公司山头上,总投资700多万的湖南彭氏茶业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已具雏形。一幅最美的蓝图已经展现在了她的眼前,雷公尖山头一座花园式的茶业公司迎来了大批的旅游和客商,一栋中式大楼拔地而起,厂房里做茶机器飞速的旋转,公司上空萦绕了一股清香,厂内种满的玫瑰花竞相争艳,夜晚,一家人坐在大楼的亭台上一览众山小,看云雾蒸腾,听松涛阵阵,远处传来的鸡鸣犬吠声,这时一家人可以安静的品茶聊天,欣赏山头最美丽的风光,次日天亮时还可以欣赏最绚丽的日出,这便是安静想要的日子。
新闻链接:
沅陵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其历史记载可追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西晋。据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武陵七县辖沅陵县。东晋裴渊《坤元录》载:“无射山多茶。”无射山在沅陵境内。“碣滩茶”自古便是贡茶。唐代时,沅陵所生产的碣滩茶曾被列为朝庭贡茶。据唐《辰州府志》记载,“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者为最,今且已充上贡矣。”说明唐代时沅陵所生产的“碣滩茶”就已经被列为朝庭贡茶。沅陵山壑错从、水系纵横,据专家考证,其原生态茶树源系我国云贵茶叶组系,早在唐代以前,五溪境内的碣滩周围几十里就有茶树的自然群落,高山云雾出好茶,“碣滩贡茶”、“官庄毛尖”久负盛名。相传唐高宗第八子李旦,被武太后贬至辰州(今沅陵),流落到辰州胡家坪胡员外家当佣人,与员外之女胡凤姣产生了爱情。高宗退位后,李旦回朝做了睿宗皇帝,不久即差人接胡凤姣进京。官船途经辰州碣滩,凤姣品尝到碣滩茶,觉香气馥郁,甘醇爽口,便带回朝廷,唐睿宗赏赐众大臣品尝,无不交口称赞。从此朝廷每年派人到辰州碣滩一带督造茶园,列为贡品。后逐渐传到了日本和印度。明朝朱元璋改水路驿站为陆路驿站后,碣滩茶树又被大量移栽到了沅陵官庄镇“辰龙关”前的界亭驿一带。清时两府总督林则渠南巡途经辰州,一品茗香,情不自禁诗兴大发,留下“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佳句!一九七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向周恩来总理夸赞沅陵的碣滩茶,“碣滩茶”又被称之为“中日友好之茶”。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