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散文│几曾著眼看侯王

编辑:ljh 发布时间:2020/10/06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原创:谭 文 革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愿为清都山水郎》,之所以作此文,是因为品读了南宋朱敦儒的词《鹧鸪天》后受到启发,有感而发。昨夜又读此词,我有了新的感悟。


朱敦儒词云:“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1601985212789663.jpg

好一句“几曾着眼看侯王”,从朱敦儒身上,我们能看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铮铮铁骨和清高品格。他们在权贵面前,从不阿谀逢迎、点头哈腰、低三下四,也从不像狗奴才一样摇头摆尾、毕恭毕敬、唯唯诺诺。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点墨、有真才实学的人应有文人的傲骨,要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应凭自己的真本事干事业,不必把自己人身攀附于某个山头或某棵大树。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封建士大夫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文人们追求的品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色的文人和杰出的士丈夫一样,都是可以“兼济天下”的,只是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仕途通达或人生得意。如果仕途不顺或人生不得志呢?那就是“穷”境,此时很可能清贫、贫贱,但愈是这样,愈应“独善其身”。


正如王勃的《腾王阁序》所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穷志不穷,“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此时无用武之地,时来运转后也必有大用;即使在世时不显达,也会让后世人们因其思想、文字的启迪,受益匪浅。


在这方面,古人中有两个杰出代表:一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本是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的中国博物馆馆长,但他看透了官场、悟透了人生,辞官而去,过函谷时应关守尹喜之恳请,著《道德经》后归隐终南山,享年200岁。


第二个杰出代表是战国时期的庄子。庄子一生穷困,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他视高官厚禄为“腐鼠”,从不在乎,也从不攀权贵。然而他内心满足、思想深邃,他“判天地之美,折万物之理”,终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几曾着眼看侯王”,反复念着此句,我不由想到了自己。我不敢自称为文人,却已有150余万字的文章;我不敢自夸为“大丈夫”,却很崇尚孟子的“三不”名言。


我曾在基层法庭连续干了13年,凭苦干、实干和巧干,未曾着眼看过“侯王”,然而那时风清气正,我在34岁时晋升为单位副职,此后一干又是17春秋。这期间,我还是苦干、实干和巧干,未拜过什么“山头”,未攀过什么“大树”,未看过什么“侯王”,我只做自己的事、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文章。


清代诗人张洵佳有一首赞美梅花的诗:“品格天生迥不群,寒梅腊底异香薰。菊花仅有霜能傲,一片冰心让此君。”


我的性格有点像梅花,和世俗之人有些不同。当今,许多人能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拜“山头”,攀“大树”,我却有读书人的清高,对自己认为的不屑之事,从不为之。


我的这种清高,让自己在过去和现在似乎吃了“大亏”,若干年以后呢?我也许会大占“便宜”。10年前,我爱上了业余文学创作,“锲而不舍,金石不镂”;今后,我将踏着不变的步伐,坚实地一步步向前。


在文学的殿堂里,我继续自由翱翔。我相信,久久为功,必有所成,我又有何必“着眼看侯王”呢?


(写于2018年12月29日)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