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散文│湘军名将故居“老刘家”
原创:谭 文 革
上个周末下午,因友人相邀,我和多位棋友去涟源的千年古镇杨市走走。到达古镇后,晚饭还要一段时间,我提议一起去湘军名将故居之一的“老刘家”看看。
穿过街区、小巷,走过古老的石桥——胜梅桥,不一会儿就到了“老刘家”。
这是一栋离孙水河不远的砖木结构的巨大古宅,青砖碧瓦,古香古色,建筑风格完全是湘中特色。正大门的门框是木结构的,门坎是一块雕刻着精美图画的长型青石条,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凸出的麒鼓。
大门的正上方挂着一块特别醒目的大牌匾——“大夫篇”。在杨市镇这个江南小镇,竟然还有一处“大夫第”,这出乎我的意料,以前我确实不知道。
古宅旁立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刻有“湖南省高级文物保护单位:湘军名将古居群(老刘家)”。
这“老刘家”是杨市镇刘姓族人的祖居地,始建于清代康熙47年(1701),分期分区的建设持续了近百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才完全竣工。大宅院座北朝南,地面建筑面积达万多平方米,共8进5 横,由光裕堂、怡然堂、光吉堂、神武堂等堂院组成。
石碑文字简介:“天井院落式组合型格局,使老刘家形成住房多、天井多、门槛多、拐弯多的特色。其建筑格局布局严谨,纯朴自然。”
大门正上方悬挂着的“大夫第”牌匾系清代同治皇帝御赐并亲书,可见“老刘家”当年的显赫功名,也说明“老刘家”是有极深底蕴的,不仅是远处有名的大户人家,而且是受到皇帝恩泽的大豪门。
我和棋友们走进了“老刘家”大宅院,第一个厅是正厅,也是最大的厅,面积应有五六十平方米。从厅往右走,看到有天井、住房,再往前走,又有天井、住房,再往左右,再往前后,也是如此。
这体现了“老刘家”的建筑特点:“住房多、天井多、门槛多、拐弯多。”正是这种“拐弯多”,让“老刘家”的每一处天井,都形成了一处相对独立的院落,构成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因有走廊相连,这些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可谓“封而不闭”,彼此相通和联络,却独成一处小天地,有效避免了各个小家庭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构建了和谐的邻里关系,构建了和谐的刘氏大家庭。
我喜爱围棋,但我的本行是法院工作,构建和谐社会,让社会上无讼,是司法人的终级梦想。也许“老刘家”的这种建筑风格、和谐理念,能给我带来许多启发,那就是:相联互通,相对独立,封而不闭。
前一段时间正值端午节前后,湘中多雨,期间还有几场暴雨,但我们在“老刘家”未看到有瓦屋顶漏水的任何痕迹,那么多天井,无一处积水,这说明古宅建筑质量好、天井排水系统好,历经400多年后,排水管道仍是畅通的。
同行的一位棋友说:“听说老刘家有108个天井。”我不清楚数据是否真实,但老刘家的天井确实很多。“老刘家”宅院面积那么大,曾经住过那么多人、住房也那么多,天井必然是不少的。
天井有大有小,都由规则的青石块砌成,有正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许多青石板上雕刻了花纹,非常精美。
天井与天井之间都是相通的,有的设了门,有的没有;有门的必有门槛,没门的则直接相通。应该说,这种建筑设计是有利于安全的,可以防盗,晚上将天井间的门一关,小院子就相对封闭,亦安全了。
晚清时,这“老刘家”出了几位湘军名将,名震天下,打出了湘军的威名。
“老刘家”宅院太大,而对游人开放的空间有限,初次走进大宅院,未能探个究竟,期待以后再去细究。
(写于2019年6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