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从个体诗歌美学到地域文化的奠基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4/04/01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许峰诗歌研究第二部《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赏析系列十三章

     文/邹中海

因为一个诗人,带动了一方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这种文化现象,为日渐边缘化的纯文学带来了崭新的希望。这些由内而外产生的文化魅力,是自身品质焕发的芳华,比请网红大咖宣传的效果,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这个诗人,就是著名作家、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

一、在上篇文章中,我就曾引用了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的文字:“炒作能使作品销量一时增加,但不会增加半个读者。”只有由内而外的生命力,才能焕发生机。这个理论,有点像“鸡蛋原理”,即: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则是生命!

此外,如果作家只创造了大量的作品,那他只是作家;如果在创造大量作品的同时,带动了一方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那他无疑就是一方文化事业的奠基人。

时下的许峰诗歌研究院,形成了以许峰老师为主导的地域诗歌文化。群内惠风和畅,群外影响力非常巨大,以内蕴外延的活力,俨然形成了具有标志性的地域文化。群内学术气氛浓厚,温暖舒畅,诗人们在群里品诗鉴文,各抒己见。举个例子,比如许院诗人雨人老师的一首叫《破题》的诗,整体感觉非常好,但在诗的结尾,就“毛屋“与“茅屋“的区别,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先来看诗:

 

      破题   雨人

山顶凌云志,幽境漏余晖;

轻沙扬尘晚,重荷恐暮归;

冷汗湿衣寒,暖炉照壁辉;

红楼恨阶浅,毛屋盼云飞。

 

根据诗人提示:《破题》,是以对比的手法讲出了富人和穷人的梦想!浅意识里道出了世之无常,富人和穷人一直在互相转换角色!他说,这是借代的手法,红楼因身居富人成了富人的代名词,毛屋因窝居穷人而成了穷人的代名词。

我认为,尽管雨人老师说得对 ,但就尾联“毛屋”中的“毛”字,我想用这个“茅”字更准确,意境更深邃,用它代指“穷人”也更清晰,更能与当今社会上的“红楼”“小红楼”现象相对应,会形成更大的反差,有如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意境和悲悯情怀。然用这个“毛”字,则狭隘得多,只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名词。如果用“茅”字,就会使意境变得多元且多味,又有曹雪芹的“红楼”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的人文意象,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后来诗人经过仔细推敲,雨人老师釆纳了我的意见。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毛屋”也是说得通的。在湖南很多地方的方言里,“茅屋”就叫“毛屋!”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许院诗人对诗歌是非常虔诚和纯粹的,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这是出参天大树的土壤。大家可以对照身边的文艺群或诗歌群,就可以发现,许院的学术氛围,与普通的那些诗群、文艺群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要贬低或批判那些群,而确实是事实。比如在那些群里,对诗友们的诗,是不能指出缺点的,否则就会有吵架的危险。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文章其实是改出来的。历史上,王荆公为了个“绿“字,斟酌了十多遍;皮日休“百炼成字,千炼成字!”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改得越精,诗文越好,并不会影响到诗人的形象,反而给人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和印象!这是诗人应有的常识和态度。还有些群,则非常安静,形同死群,半年都不见有人出来冒泡。如此种种,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文化繁荣就成一句空话。因此,形成地域文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内蕴外延的活力。

上述的例子,只是对内而言的,那么对外又怎么样呢?毫无疑问,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光许峰老师个人的影响力,就抵得上千军万马。所以一些编辑都感慨:“影响力之大,出乎意料!”

文化的功能,在于传承、传道、济世等作用,这也是许峰老师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所以今天的讲座,除了有对许诗的解读之外,又多了两个知识点:

(一)古体诗词中,能不能有重复的字词出现;因为前几日,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就有珠海的一位文友和我探讨;

(二)什么是意境?

由于我一直在学习研究许峰老师的诗歌,相应积累了一些诗词知识。我就从具体的诗例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关于第一个知识点,是完全可行的,古风诗很少有这个方面的限制,格律诗相对严格一点,其实也是可以的。这个问题,也算是对

《以形害意、有形无意是诗歌让人诟病的症结所在——许峰老师诗歌体裁之我见兼谈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这篇文章的补充。(此文已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平台收录,并已载入美国《诗殿堂》杂志,全球发行。)

二、我们先来看这首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江南》,是汉乐府诗歌当中的名篇。里面每一句都出现了“莲”字,诗从第二句开始,每一句都出现了“莲叶”的字样,第三句开始出现了“戏”字。

我们再来看诗歌的源头《诗经.釆薇》中的句子:

“釆薇釆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这首诗里,里面有多少重复的字词,不用我多说。这还仅仅是《诗经》中的某一篇某一节里面的字词。

再比如半律体神品《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四句就有三个“黄鹤”,一气呵成,毫无阻滞。

我们再来看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短短二十八字中“人面”、“桃花”各重复两次,却也是意象盎然,并不重复啰嗦。对这首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诗人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连续重复,尽管如此,但是因为两个地方的“巴山夜雨”的词性不同(参见《夜雨寄北详析》),所以不繁复,而且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意境。

王安石的《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这个就更厉害了,二十八个字,中间八个“山”,这些重复,并非不必要的单个字的重复,这些词组带有意象特征,需要反复出现,用这种修辞方式来达到一种特别的效果。

……

中国诗歌博大精深,而且有些体裁的形成,就是一些诗人、作家、艺术家成名后,各自形成的风格。好比京剧,就有梅派、尚派、程派、荀派、马派等,都是由他们的名角所创造出来的派系。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为了诗里重复的字词去纠结,关键还是要看意境。许峰老师提倡的“意在笔先”,就是打开诗歌宝库的金钥匙。

关于古体诗中,能不能有重复字,已非常清楚了,我也写过类似的诗,是咏革命英烈梁桂华女士的。其中有“不”“江”“前”“英”就有重复:

《咏梁桂华》

/邹中海

才华横溢出山东,巾帼不让男儿身。

抗日路上无悔意,由南到北从军行。

纵贯东西三万里,长江内外起风云。

江湖宵小藏暗角,六斗观中缚精英。

严刑拷打皆不屈,响水涯前显玉心。

气节名留载史册,杨刘向梁天动容。

蕲春父老念功绩,烈士墓前泪朦胧。

又是一年清明至,写此诗句敬英灵!

一一写于2024年3月30日

三、今天要讲的这组诗见许峰老师的主题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中的第四十五至四十九首,见被90—98页。由方寸、邓三君、陈正老师点评。先来看诗与评,由于篇幅较长,山的简介暂略。

一、咏花果山

花果山中养猴精,舞刀弄枪斗天兵。

不历八十一劫难,何幸如来赏佛身!

  一一庚子年秋日于惠州

QQ图片20240401101446.png

二、咏王屋山

王屋绝顶念愚公,誓言移山坦途通。

人遇困顿气不竭,接力披坚玉宇功!

一一庚子年秋日于惠州

三、咏梁山

被逼末路上梁山,高举替天行道幡。

可叹盲从宵小意,洒尽热血无祭坛!

  一一庚子年秋日于惠州

四、咏韶山

舜帝引凤百鸟鸣,龙腾韶峰华夏兴!

心中镌刻民与国,始得尊荣冠古今。

  一一写在庚子年

QQ图片20240401101415.png

我们先来讲第一首《咏花果山》,一说到花果山,我们就会想到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比上文中插播的“全球发行“的硬广更给力!所以诗人在第一、二句就开门见山地写下了“花果山中养猴精,舞刀弄枪斗天兵”。三、四句讲的就是历经磨难,最终修成了正果的美好结局。从整首诗看,这绝对是一个成功且励志的范例,有“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

邓三君老师如此解读,他说:“这首诗,极其凝练地概括了孙悟空修炼得道的经历。其告诫人们,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磨砺,哪来成功的道理。”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发现这首诗超出了我们的日常认知,已不能简单地用“成功“与“失败“来判断。这首诗是一种矛盾交织、相互成全又彼此撕裂的情绪表达,包含着日常与反日常的维度,而产生出一种整体和局部的矛盾、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这种书写方式,属于神性写作的一种。诗人的情感,在潜意识中完成了写作。这种诗美学,强化了生活中的某些关联,拓展了诗歌的向度和维度。诗歌由日常生活的有限性,延伸为精神多元的无限性。构筑出这首诗的碰撞点,就在于第二句“舞刀弄枪斗天兵”和整首诗对立的美学关系,刻画了最复杂的人性心理。

我们先从整体上看,诚如邓三君老师所言,通过努力,他最终成佛!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努力,是无法获得成功的,这就是社会现实的荒诞之处。另外,以人性而言,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具体以诗人的第二句:“舞刀弄枪斗天兵”为例,或者还可以再度延伸,包括”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桥段来一起分析。在孙悟空的观念里,他是反天兵天将的,但最终又接受了天庭和如来的封赏。所以这首诗把人性的两面性揭露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反对他,另一方面又想成为他,这就是人性。吴承恩的《西游记》,也就是把人性妖魔化,妖魔鬼怪人性化,所以显得荒诞,直击人心。许峰老师这首诗,再一次做了生动的刻画。

这首诗看似矛盾,其实是对人性、社会现象的病态和复杂性,通过透视的笔触做了深层的揭露,这首诗放到任何时代,都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堪称神品!

前几天,我看了另一位知名作家的小说《岁月静好》。故事的主人公一方面对有不正当收入的二哥嗤之以鼻,但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二哥的帮衬。这本小说和许峰老师的这首诗一样,对社会现实和懦弱人性进行了双重批判。

四、第二首《咏王屋山》,陈正老师用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进行了详解,他说:“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们面对复杂局面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困难不可怕,怕的是遇到困难而气馁。所以诗人告诉我们‘人遇困顿气不竭,接力披坚玉宇功!’”

这首诗原来我也讲过,所以不再赘述。讲一个知识点,读者朋友可和此诗一并对照欣赏。这个知识点,就是所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许峰老师的这本《中国百座名山题咏》和《四季如歌》中的绝大多数作品,就属于此类!极丽绝秀,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这些,可参考许峰老师《退休感言》等三十四首诗歌。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此境,以后会讲到他的另一本主题诗集《咏物悟道一百首》和其它系列佳作。

这里所说的三境,“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一致的。

回到主题。第三首《咏梁山》,也由陈正老师解读:“梁山的确是当时不少草莽英雄的梦想之地,无论是被逼还是自愿,梁山好汉高举的都是‘替天行道’的大旗。可是,从根本意义上说,作为头领的宋江理解的‘天’,始终是朝廷的‘天’;他的兄弟们所理解的‘天’,应是农民兄弟的‘天’。如此差异,最终落得个‘洒尽热血无祭坛’的悲凉结局。”与这首诗相似的意境,还有两首:第一首是《水浒传》,第二首是《叹宋江》,我们看看:

其一、水浒传

“被逼末路上梁山,高举替天行道幡。

可叹盲从宵小意,洒尽热血无祭坛。

其二、叹宋江

“小施恩惠为沽名,不惜金兰血染襟。

可叹梁山无好汉,愚昧盲从误终生。

这三首诗异曲同工,都批判了人性的虚伪性、局限性和欺骗性。纪东将军为《叹宋江》做了生动的注解,因此都可以引用,将军说:

“宋江历来被民间话本和传说中颂为急公好义,常救人于危难时刻的大好人、‘及时雨’。宋江坐上水泊梁山的头把交椅后,时刻想的就是招安,骨子里还是对朝廷的期盼。被招安以后,却不顾自家100多条好汉兄弟的性命,葬送在为朝廷镇压另一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途中,只是为了换取自身的功名利禄、高官显爵。可惜到最后,仍然不为朝廷所容,被高俅用毒酒杀害。虽然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宋江和梁山英雄博得了人们的传颂与喜爱,诗人却从宋江以及108条好汉的聚义手段和目的剖析了他最终的悲烈结果,叹出了“小施恩惠为沽名,不惜金兰血染襟。可叹梁山无好汉,愚昧盲从误终生”。

第四首《咏韶山》,方寸老师做了精彩的解读,他说:“舜帝引凤百鸟鸣:相传舜帝南巡奏韶乐于此,‘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故名韶山。暗喻毛泽东领导革命轰轰烈烈、一呼百应。龙腾韶峰华夏兴:韶峰是韶山第一高峰,点明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心中镌刻民与国:毛泽东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始得尊荣冠古今:毛泽东思想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历史证明,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同山水共存!诗人对韶山的描绘,也用了很大的心思,足见伟人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五、今天的讲座,讲了两个概念,从个体诗歌美学到地域文化的奠基。其中又讲了几个知识点。地域文化,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时间创造的文化。特定的地域是指地理条件,特定的时间是历史环境,这就意味着研究者们和书写者们要从一定的历史和地理出发。才能打造成有地域性质的品牌文化。许峰老师的诗歌和研究院,就已初具了这些特点。

另有学者认为:“历史是演剧,地理就是大舞台”,这是从一定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来研究的文化。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总体地域文化研究的取向。上述两个观点,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互相补充,只不过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避免那些华而不实的文化。

许峰老师的诗歌和他所推崇的理论体系,是伟人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宗旨的。这个宗旨,放到任何时代和地域,都是无可替代的经典名言!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探索地域文化现象,那我们就以伟人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向内交流,向外辐射,一切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方向,倾情打造成地域文化的标志。这是个大课题,我们也是首次探索,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思路,只能抛砖引玉,慢慢摸索,与各位交流探讨。

再一章节,我们再讲!

 QQ图片20240401095952.png 

诗人简介: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编辑推送 :王光兴)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