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难忘故乡情
难忘故乡情
文/方胜
东冶,是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的老家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的望景岗村。虽然出生在四川,成长于西安,后来又去了北京,但是,对这片土地我始终怀着深沉的情感。五台县地处偏远,却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五台山号称清凉山,雄崌县城东北,山上寺庙林立,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相传,东冶镇为古代炼铜铁之地,曾被誉为华北名镇。到了明清时期,更是一派繁荣景象,商铺林立,各行各业的手工作坊布满大街小巷。滹沱河从镇子的南面缓缓流向远方。离东冶镇五六公里处有一个叫望景岗的村庄,那就是我祖辈生活的地方,也是我的父辈出生的地方,后来他们就是从这里走向广阔的世界。
曾祖父延祥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所以祖父四文从小就进了私塾。祖父聪明好学,不仅会背四书五经,还打得一手好算盘。后来,祖父在东冶镇上开了一家染坊,以维持家人的生计。祖母名叫唤月,是五台县北大兴村王万灵之女,贤惠明理,善于持家。祖母一共养育了五个孩子,三男两女,父亲是家中幼子,颇得父母疼爱。祖父比较注重孩子的教育,所以二伯父和父亲也早早进了学堂。
家父方融,字季和,乳名玉中,1908年8月3日(农历戊申年七月初七)出生。父亲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看书过目不忘,而且能举一返三。在东冶镇的沱阳高等小学读书时才十多岁,就能讲解论语,受到当时的校长郭江涛先生和主任曲雨田老师的夸奖,一时传为美谈。毕业后父亲随二伯父去了北平,曾任二战区司令长官部中校秘书,后又在山西太原报社任职。父亲才华横溢,只可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偌大的中国,竟然无处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父亲为了抗日四处奔波,后来举家到了四川成都,为山西前线供应军需物资。时逢战乱,成都经常遭遇日机轰炸,警报频传,人心惶惶。民国三十一年的秋天,家中竟遭遇了一次抢劫。原因是父亲经常随身携带一只沉重的小皮箱,连躲避日机空袭时,手里也紧紧攥着这只皮箱,被姓锺的厨师给盯上了。他觉得皮箱沉甸甸的,里面一定是金砖玉器,于是勾结警备司令部的七名军人到家中持枪抢劫。谁知皮箱里面装的只是一箱印刷用的铅字模型。当时我尚年幼,父亲侥幸躲过这一劫,可母亲却因受了惊吓一病不起,不久之后便撒手人寰了。母亲去世后,父亲拖儿带女,生活十分艰辛。所幸遇见了平遥赵举人之女赵子范,俩人在患难中结为夫妻,相互扶持。继母知书达礼,对我们几个孩子也视如己出。可惜,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几年之后父亲不幸染上肺结核,由于生活颠沛流离,未能及时医治,于1950年病逝于西安。父亲辞世时年仅四十三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可叹时乖运蹇,生不逢时。我时常想,若是生活在和平盛世,父母一定能够颐享天年,也一定想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回到他们从小生活过的地方。
我的母亲姓徐名秋莲,是东冶镇永安村人。永安村离望景岗不远,是开国元帅徐向前的老家。徐帅是家母的叔父,我得称他“姥爷”。为了追寻母亲走过的足迹,我还专程去过一趟永安村。村庄比较大,干净整洁,村中建有徐向前纪念馆。大哥方强去北京看望姥爷时,带去了我为姥爷刻制的印章。他为徐士瑚先生书写条幅时说:“方胜給我刻的图章我一直还没有用过!”,随即从抽屉里取出图章加盖于名下。后来我专程去北方交大徐老家为姥爷等珍贵墨宝拍了照片,留作永久的纪念!
听村中老人说我的母亲不仅貌美而且心地善良,我们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父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的合影,照片中的母亲身着旗袍,身材颀长,温婉优雅。在永安村,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母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她从未远去。
二伯父方闻字彦光,号松岩,1901年出生于老家望景岗。他就读沱阳高等小学期间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当时留日学生、同盟会会员赵子礽(槐荫村人)任校长,视他为奇才,指授《史记》、《韩非子》,使其学业大进,考试皆名列前茅。1919年,伯父考入五台县川至中学,1923年,考入山西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系。他写了一篇《孙中山论》的文章,受到校长冀贡泉的赞赏,冀特地安排他到校出版部任中文校对。川至中学校长王庚身还把他推荐给《山西日报》经理王青田(东建安村人)任特约通讯员。伯父懂事且孝顺,非常体恤父母,每年寒暑假,为了节省轿车费,他都与同学好友朱点(东冶镇人,曾任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一起从太原步行二百多里回家。
1927年,伯父学成后被阎锡山钦点为晋绥军总司令部交际处学习处员,此后长期担任阎的机要处秘书处处长。在一次同学会上,伯父认识了北平高校毕业的王忱(字曼因)俩人于1930年9月在北京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结为伉俪。是年秋天,阎冯倒蒋失败后伯父跟随阎退居大连,伯母王忱独自一人从北平来到老家望景岗,脱去旗袍,换上布袄,操持家务,侍奉祖母,受到了村里父老乡亲的赞扬。阎锡山返晋后,伯父又回到太原,受聘为并州大学法学院新闻学教授。
1936年7月,伯父以上校参事身份兼任山西公报馆馆长,主管《山西公报》、《山西日报》及山西官书局。之后,又赴五台山调查研究,视察新建成的忻台公路,召请各大寺庙住持开会讨论设立牧畜学校、牧畜实验场,成立针灸学校,筹建中西大饭店等。他还邀请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文山先生携带照相器材,一起游览了五台山寺庙70余处。编印的一本《清凉揽胜》的游山指南。
“七七”事变后,伯父奉命下山,陪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彭雪枫及中共代表周恩来会晤阎锡山,并陪周恩来上五台山,夜宿显通寺,深夜畅谈国事。
伯父随阎去了台湾之后,辞去军职,先在考试院任职,退休后又被台湾辅仁大学校长于斌聘为教授兼总务长。他倾心于学术研究,并在工作之余开始著书写传。先后出版了《傅青主先生大传年谱》、《清徐松龛先生继畬年谱》、《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六卷本)等多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
退休后,伯父经常往返于台湾美国之间。1978年,友人霍济光在芝加哥创立中国文化学院,伯父被聘为教授,讲授《易经》,传播中国文化。伯父晚年在美国奥克兰市定居,虽然离开故乡多年,却依然眷恋故土,十分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86年开始,他每年向望景岗小学捐赠300美元奖学金,用以鼓励家乡的莘莘学子。1989年,伯父将自己收集珍藏的傅山、徐继畬等三晋名贤的40余件珍贵文物资料,转赠五台县城徐继畬纪念馆保存展览,还为其母校沱阳学校捐赠了一部分文物和图书。山西省人民政府专门举行了“爱国华侨方闻先生捐赠仪式”。
伯父这传奇一生,无论走多远,心里始终牵挂着五台故土。
我的大哥、二哥也相继回过老家望景岗村。1977年,我从工厂调入西安服装职业高中任美术教师,陕西省美协的著名画家康师尧先生主动推荐我去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1985年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了山西省忻州市文联的邀请函,让我回故乡五台山参加书画活动。我请假后即刻动身到达五台山,文联的领导知道我是首次回到家乡,随即派车送我回东冶镇望景岗村。在原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忻州文联副主席、著名的书法家陈巨锁先生的陪同下,我第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车开到山脚下,翻过一道山梁,未到村口,我就已经热泪盈眶,紧紧握着前来迎接的乡亲们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低矮的平房,蜿蜒的山路,还有热情淳朴的乡亲……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却又那么亲切。故居还在,只是破旧了,院子里还栽着一棵枣树。听乡亲们说望景岗地处分水岭,水源匮乏,打井时钻入地底几十米深也见不到水,必须赶着毛驴到很远的地方去驮水。因此水对于村民来说十分珍贵。我的思绪好象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能想象当年祖辈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故乡贫穷而落后,可丝毫不曾减损我对它的挚爱!
1988年,应日本幽墨社邀请,前往日本长野县松本市讲学并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翌年,山西省忻州文联又邀请我在忻州市首次举办方胜回乡书画展。展览结束之后,在老友陈巨锁陪同下,再一次回到老家望景岗。时近清明,我在村中走访了几户本家亲戚,然后去了祖父祖母的墓地。墓地背倚笔架山,旁边有条河十分幽静,我在坟上添了土并焚香祭拜。
1996年6月,山西省委、三晋文化研究会与五台县文联联合在太原举办《纪念徐继畬大型展览》邀请徐士瑚教授还有我的大哥方强和我一起参加开幕式活动。时任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同志也在场,我立即挥豪写下一幅“兴晋富民”篆书赠送给李书记,并为徐继畬纪念馆刻制印章一枚。但这次因时间仓促,没来得及回老家一趟,甚感遗憾。
2010年,应邀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为期三个月的个人书画展。回国后的第二年,又在太原民俗博物馆举办了个人回乡汇报书画展。展览结束后,我亲自驾车从太原前往望景岗村。这次回老家,我发现家乡的变化很大,村前修了新公路,有一部分村民在山下的公路旁建起了一排排新房子。家家户户都接上了自来水,道路整洁,乡亲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而且这些年,东冶镇的发展也很快,古镇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故乡离我虽然遥远,但心里总是感觉很亲近。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时常会想起东冶,那个叫望景岗的山村。那里,是我的祖辈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我长眠在地下的亲人。
作者介绍:方胜,一位以书、画、印三者兼擅而著称的国家一级美术大师。字敬吉,号五台印叟,祖籍山西五台。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因家学渊源,在少年时期他对书法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因家道中落,无法继续求学,方胜在初中毕业后即进入工厂当学徒。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未让他放弃心中的梦想。繁重的工作之余,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沉迷于书、画、印之中,开始了漫长的艺术追求和探索之路。天赋异禀的他在自学一段时间后,先后拜张寒杉、叶访樵、韩登安等老一辈艺术家为师,汲取了许多宝贵经验,书法画艺方面大有精进。1985年,方胜有幸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深造,并得吴冠中、白雪石、叶浅予、钱绍武等当代书画名家的指点,受益匪浅。艺术源于生活,为了寻找灵感和创作题材,让艺术更贴近生活,他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奔腾的黄河、辽阔的草原给了他创作的激情,巍巍青山、茫茫戈壁都曾留下过他挺拔的身影。“意乃画之魂也”,为了探索山水画之意境,他不畏艰险,十三次登顶华山写生。也曾不惧严寒远赴祖国边疆,为戍守边防的武警战士们挥毫泼墨。
方胜先生的书法以篆隶见长,篆书古意盎然、清逸灵动,于浑金璞玉中见妩媚;隶书雄浑质朴、遒劲有力,在铁画银钩中显古拙;行草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书法中既含诗画之美意又具金石之静气。观看先生的书法作品如同欣赏一曲轻歌曼舞,舒缓自然令人赏心悦目;又似饮琼浆醪醴,让人不知不觉沉醉其间。先生画路宽泛,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其山水画气势浩荡,浑然天成;工笔荷花清新脱俗,婀娜多姿;所画孔雀、仙鹤、虎、牛、骏马、骆驼等皆栩栩如生。“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贫寒的他对梅花情有独钟,尤爱画梅,笔下的梅花清雅飘逸,梅之神韵跃然纸上。他曾戏言:“此生梅为知己”,并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梅洁书屋”。先生的篆刻既得古玺汉印的古朴浑穆,又融入书画之俊秀妍美。师古而不泥古,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管晨昏黑夜,只要一拿起手中的刻刀,他就会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时常伏案治印到天明。先生对待艺术认真严谨,无论书写篆刻都一丝不苟,力臻完美。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契而不舍的精神,六十年来治印多达万余方。他曾为国家两代领导人治印,1995年,在接受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还给启功、赵朴初、黄胄、董寿平、叶浅予、孙其峰等国内著名书画家治过印。赵朴初和启功先生都对其书画篆刻作品赞誉有加。
此外,先生还出版了多部个人书画篆刻集,作品已录入多处碑林,并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等多家博物馆收藏。“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先生温文儒雅,学识渊博,待人谦和,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笃信佛教,始终心怀善念,在其后期的书画作品中无不透出一种空灵的禅意。同时,先生又是一位非常勤奋自律的人,从艺六十多年,不管严寒酷暑,都未曾停下手中的笔,从未间断过艺术创作。而今,先生已年逾八旬,依然坚持每日书写、绘画或篆刻。在他的整洁书房里,长年翰墨飘香,先生曾说:“艺无止境,只要生命不息,就永远不会停止对艺术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