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纸上清辉抒才艺 一片丹心向阳开
一一许峰诗歌研究第二部《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赏析系列二十章
文/邹中海 图/王光兴
一、古法开新意
日前,首届吴伯萧散文奖获得者、著名中小学教育家、《伴阅读》语文素养七十二本系列丛书副总编刘占龙老师告诉笔者,许峰老师对当代诗歌尤其是对古典诗词的贡献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让日渐式微的中华古典诗词,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被人诟病的现代新诗,有了新的参照。
清代以后,中华古典诗词的没落由来已久。尽管有的文采光华、词汇丰富、结构宏伟,但致命的缺点是一味歌颂帝王京都、游乐田猎、酒色求仙,迎合讨好统治者的好大喜功,不揭露社会真实面貌,不反映人民真实感情,铺夸的文风、艰涩的词句,冷僻的文字,按类罗列到几乎成为类书的程度。如果按刘勰的《文心雕龙》所说:“虽读千赋,愈惑体要。“而且愈演愈烈。这也是旧诗词从语言到感情都远离老百姓呈现出衰败之象,所以五四运动领袖陈独秀,才振臂高呼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抒情平实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立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后来新诗的产生,同样遭人诟病,自出现起,就一直争论不断,到了现当代,已由争论变成了反感。河南省政协委员、内乡县衙原馆长李茗公副研究员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新诗正在走向死亡!”他说:“把一堆堆废话分行当做诗发表,是诗的悲哀,也是诗坛的堕落!难道哪些没有诗味的短句,也能叫诗?诗人在“保卫诗歌”集会上脱成裸体,更是一种堕落!请问:无论写诗还是朗诵诗,不脱裤子真的不行吗?”(上述文字,选自李副研究员的文章《向中国新诗开炮》)
李副研究员的观点,和许峰老师的观点非常接近。许峰老师曾以一篇《告别诗坛》的文章,从“自我陶醉”“风花雪月”“固古自缚”“追名逐利”四个维度向现代的诗歌环境发出有力的抨击!在我前面的一些文论中,也多次谈过这方面的话题。尤其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诗歌界的一些人仍在顾镜自怜,自以为是,对新出现、深受读者喜欢的诗歌进行非议,这是诗之不幸也。
为正本清源,鼎故革新,笔者根据刘占龙老师的提示,就许峰老师对当代诗歌的贡献,做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纳总结,窃以为:
其一、许峰老师对诗坛的贡献,是无人能够替代的,不光他自己的作品传承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体式美,而且也是开创性地融进了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他的作品既有形式而富有神韵,既工巧又新颖,他尤其善于融化前辈的词句并赋予新的含义而有新的超越。他的风格总体来说是豪迈、刚毅、充满力量的,但有的诗仍不失温婉,这种温婉,又不是世俗的柔弱,而是高山之美、江河之美。
其二、他诗里的主题非常明确,作品抒发的都是爱国主义情怀和描绘自己的情感生活。并非常重视诗歌中的意境和音乐节奏所产生的美感,融进了写实与写意、浪漫与现实于一体的文体风格。他诗歌题材的多样化,主题的明朗化,意境的抽象化,写实的逼真化,所以他拥有大量的读者,在当代诗人中,没有人像他一样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他让日渐衰退的古典诗词重回汉唐雄风;也让被人诟病的当代新诗回归到读者朋友们的视野。
其三、他亲手创建的许峰诗歌研究院,海纳百川,名家荟萃,万峰耸立,已经成为中国诗歌最好的集结地,也是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场所。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
他作品风格总体来说是豪迈、刚毅和充满力量的,但有的诗仍不失温婉,这种温婉,又不是世俗的柔弱,而是高山之美、江河之美。很多读者朋友要我多从艺术特色和思想性上就许峰老师的作品展开多层次的探讨。其实笔者也一直是朝这个方面努力的,力争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能挖掘一到两个知识点,所以也有一直以来关注许峰诗歌和笔者评论的朋友,说笔者每一次行文,都有新意出现。这其实就是得益于许峰老师诗歌作品的宽广度和博大精深。所以我每一次行文,都是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由此及彼展开了联想和想象。
朱熹曾写下一首《观书有感》诗,或许也是我的真实感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由观书,联想到做人做事与读书治学的路径,必须有源头活水,才能得到清如许的源泉!
上次的讲解,就许峰老师作品中的写意、写实以及联想与想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讲透。所以今天的讲解,再接上一个话题展开。要讲透这些这些知识点,首先要必须明白什么是写意、写实;什么是想象以及什么是联想。下面我们先逐一来初步分析:
有学者研究认为,写意最早出自于中国画,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表述方式,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里面包含着形与意的构图技巧和人文色彩,它在虚实之间,用极简的笔墨概括出磅礴的对象。但笔者认为,写意的起源可能要更早一点,但形成理论依据,才是从绘画开始的。
这个说法的理由是什么呢?这和中国的文字有关,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画符号(被定义成为文字之前暂称“刻画符号”或者“刻符、“陶符”)。据《说文解字·叙》记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翻译过来就是,仓颉根据野兽的脚印创造了文字。由于那个时代的文字刚产生,所以在阅读这些文字,就处于一种半猜的状态,这时候,就产生了“意”。然广义上来说,诗书画同源,说写意是从绘画开始的,也能说得通。
不管怎么说,写意在我国起源非常早。在新石器时期,陶器上就有了类似于花鸟鱼虫的纹路图案。写意在唐代进行了拓展,诗与画进行了高度的融合。文人士大夫在诗词中常表明了山水田园的诗情画意,其中以王维、孟浩然等最突出。由于写意具有抽象思维,很得当时文人墨客的胃口,所以在唐宋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苏东坡曾评论王维的诗与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东坡对王维诗、画的最高评价。我们来看许峰老师的组诗《故乡清晨偶拾》中的第一首,就有王维的画面之美。
“山鸡司晨百鸟鸣,野兔松鼠窜灌林。
夜来霜花摧叶草,朝霞挥洒四野清!“(选自许峰老师主题诗集《四季如歌》)
许峰老师的这首诗,既是一首山水诗,又是一幅山水画。诗人很善于营造画面感,用不多的字词,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儿烘托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这在他上百首山水诗歌的创作中,也大都是以这种手法来描绘山水风光,诗意清新淡雅,意境悠远。在他的诗歌作品创作中,更能细致地感受、把握自然界美妙的景色,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时代发展到现在,写意已不仅仅作为一种风格存在,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融合成了一种自由观念、文人学养和性情,构成了诗与画之外的精神元素、自由观念和文人品格。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回味无穷。”苏东坡讲“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许峰老师又在这些前代先贤先哲的言论中,更加上了时代的担当,这些在下面的诗文中,读者朋友们也能感觉到。
写实是区别于写意的,写意有很浓的主观色彩,包括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写实则相当于绘画中的工笔,是对具体事物的仔细描绘。就好比齐白石画的虾、鱼、虫等细致入微,逼真鲜活而赋有灵气,是一种主题形象刻画的艺术形式。在许峰老师《中国百座名山题咏》中,所有对“山的简介”的描写,有如工笔画一样传神。
在这里还要补充一点知识,就是半工半意,这种手法,在七言四句的古风诗或格律诗中使用得非常多。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下面我们再从许峰老师的诗中,随机选一首,这种体式也非常明显:
《叹垂柳》
文/许峰
弓腰袖手江湖边,随风摇曳翻闲篇。
曲生百年无梁柱,只为悦君人世间。
这首诗前两句的描绘,有如工笔画般的细致,非常形象而传神,点出了柳树的生存环境、形态:“弓腰、䄂手、江湖边“,写物、拟人,形象而细腻,后两句则是诗人情感的大发挥,用的是逆向思维,写出了一种具有广阔空间的哀叹之气。哀叹其实也是一种美学,属于凄美的美学范畴。邓三君老师说:诗人这首诗,抛却了一般文人骚客只看到“花前月下柳丝条”美景的狭隘心境,以哲人加诗人的嗅觉,透视出人世间更深更远的另一面,讽刺了那些无所事事、百无一用的花拳绣腿,立意深刻,比喻形象,耐人寻味。
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在形态或时空上产生交替的艺术手法,上期讲过的两首“咏月”诗,就属于由此及彼所联想:
一、咏月亮山
月亮山上广寒游,吴刚玉兔喋不休。
最苦难见嫦娥面,愿为人寰梦中求。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一、咏明月山
明月轻晖裁云衣,满目情丝比山齐。
世间多少梦中恋,嫦娥难为泪凄凄。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这两首诗,都是由月亮想到了嫦娥,继而联想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歌由此而产生的张力,无限扩大。
想像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对具体素材进行加工成为一种新的新形象。比如中国的龙,就是由牛首、蛇身、鱼鳞、鹿角、鹰爪等重新组合而成的。笔者非常喜欢许峰老师的那首《昨夜暴雨》的诗,诗人由“闪电“想到了“电鞭”,这是需要灵感、知识经验和超强的想象力才能脑洞大开的。
从上述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离不开想象,不管是写意还是写实都是如此,想象和联想,其实也息息相关,他们之间常用的方法,甚至是相同的。比如由此及彼、移花接木、锦上添花、无中生有等,都是想象与联想的常用方法。
三、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天讲的这几首诗,见许峰老师《中国百座名山题咏》主题诗集 140页至 页。第70一73首,方寸老师、邓三君、陈正老师点评。
其一、咏麦积山
羲皇演绎江南春,囚伏风沙倡躬耕。
君民同追麦积梦,林涛藜浪喧乐声。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其二、咏长白山
长白无瑕耀人间,松涛和韵雪花翩。
强虏铁蹄玷璞玉,林海虎啸震云天。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其三、咏齐云山
山峰不高却齐云,方士修道助玉成。
武当虽小四分天,众人添薪仙则鸣。
一一辛丑年初春于惠州
其四、咏二郎山
二郎千仞阻川藏,山雄水秀自神伤。
壮士血肉铺天路,格桑花开万里香。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山的形状奇特,振峰编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就开凿在这峭壁上。据更书记载,著名禅僧玄高、昙弘在此讲学,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岸阁,造像万千。后来历代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至今仍保存腐龛194个,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
方寸老师诗说:麦积山位于“羲皇故里”,西北“小江南"天水市,因形似麦垛而得名。羲皇亦即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君民同追麦积梦”,伏羲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圣人,或得益于这样的优良基因,中华民族一直秉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优良传统。对同胞,我们谋求共同富裕、和谐相处;对友邦,我们奉行唇齿相依、肝胆相照。天水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而今共建“一带一路”,仍是为了共享劳动成果。
长白山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它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中朝两国边境上,是中国东北最高的山地。巍巍长白山有神秘的森林、奇特的山峰、无尽的宝藏。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巨大的高山湖泊,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奇异的火山地貌,无一样不诱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
陈正老师诗说:"长白无瑕耀人间,松涛和韵雪花翩。”巍巍长白山的神韵与壮美无须过多言语赘述。关于它的传说与秘史多如牛毛,引人入胜。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觊觎我国关东物产,烧杀掠夺,无恶不作。长白山区的中华儿女,凭借着高山密林,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神圣不可侵犯。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休宁县,群山峻峭,奇峰挺拔,因其中“一石插天,直人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36奇峰,峰峰人画,72怪岩,岩岩皆景。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各具特色,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历代文人雅士李白、朱熹、唐伯虎、徐霞客、郁达夫等都曾登临齐云山,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摩崖石刻。
邓三君老师诗说:齐云山在安徽黄山境内,虽然海拔不高,但因名胜荟萃而名扬天下。正如诗人所咏“方士修道助玉成”“众人添薪仙则鸣”。亦应了《陋室铭》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看来,有些事情不在体量的大小,而在内蕴轻重。
二郎山位于四川省天全县境内,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岭。其山因一曲雄浑激越的《歌唱二郎山》流传久远,引起人们无尽的向往和遐思。以陡峭险峻、气候恶劣闻名于全国的二郎山,是千里川藏线上的第一道咽喉险关,被人们称为“天堑”。
陈正老师诗说:“二郎千仞阻川藏",二郎山是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攀升的第一道天险。新中国成立以来,二郎山交通行车翻山时间从3天变成3小时又变成15分钟,不断为藏区发展注入新动能。“壮士血肉铺天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二郎山路段,进藏的解放军第十八军以巨大代价,硬生生在峭壁上凿出一条天路。如今,“格桑花开万里香",藏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让天堑变通途的筑路者,他们是真英雄,是真壮士。
四、诗心“咏”流传
许峰诗歌研究院的领导班子已经组建,由笔者任院长;洪新爱任社长兼副总编;王光兴任总编辑;鱼志清、白勇、王建国、邓三君、罗跃华、邹平生 、叶小兵、陈延国、关润喜、夏志红、丘新梅、余斯文、丘国华、张善廷、陈新良、王勤、李小燕、武春燕、夏云南等老师任顾问;许峰老师是掌舵人,他也是当代诗坛中少数几位能开宗立派的大学者、大诗人。他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种很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思想。他心怀悲悯,体察民情,很少坐守经院书斋,他以一种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强烈使命感,全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建设的方方面面:在他身上,可同时体现出一个军人、诗人、文化学者的血性、担当、良知与责任。他在年轻时冒着炮火,保家卫国,把青春奉献给军营;他在和平年代,为城市建设的发展献计献策,尽职尽责;退体后,为祖国的山山水水尽情放歌,写诗立传,无论在哪一个人生阶段,他都做到了非常完美。他的诗可看成远古的回声,也可以看成当代诗歌的金石之声,还可以看成通向未来的桥梁和连接世界的纽带!
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的美学观点,认为诗歌的审美境界可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形态或层次,他说:“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由此可见,许峰老师的诗歌,早已融入“三境”之中,达到了醇化之境。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逢六一。
《养一斋诗话》明确树起“诗教”的旗帜,要求诗歌干政、反映现实的积极一面。它评论了从《诗经》以来至明未清初诗人约百余家,并涉及从钟嵘以来前人的重要论诗见解及论诗著作。对于宋以来诗歌宗派问题,主张折衷是非,取长补短,综其双美。从这个方面看,许峰老师的诗歌,也是非常适合孩子读的。知识性、趣味性、想象力都非常强,很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诗教不是简单地教诗,而是通过教诗的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叶嘉莹先生说:“我在讲课时,常常对同学们说,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在他们的诗篇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们讲诗的人所要做的,就正是透过诗人的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机会。而且在这个再生的活动中,将会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作用,使我们这些讲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会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一种极大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与是否成为一个学者,是否获得什么学术成就,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这其实就是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节选自叶嘉莹《红蕖留梦》)
既然许峰诗歌研究院的定位是传播传统文化,那么在下一期,我们将讲一讲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意境说”和诗歌中的“隔”与“不隔”,期待大家持续关注。(笔者为资深评论家、许峰诗歌研究院院长)
诗人简介: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