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山水人文自成景 鲜明朦胧两相宜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4/06/17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一一许峰诗歌研究第二部《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赏析系列二十二章
    /邹中海  /王光兴

QQ图片20240617093150.png
    今天的讲解,主要有两个话题:一是讲一讲许峰老师诗歌中的诗歌美学,即鲜明之美和朦胧之美,这也涉及到中国意境理论的塑造者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有关理论,在上篇文章的讲解中已有提示。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除提出了著名的“意境”说之外,还有“隔”与“不隔”的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和他的“意境“理论一样,对我国诗词曲赋的优劣评判标准有很大的参考作用,这也是他文艺美学理论的组成重成部分;第二个话题,以许峰老师的诗歌为例,谈一谈“比兴“手法。关于“比兴”手法,在《诗经》中就已出现。沿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诗歌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原始的原生态创作方法。毛泽东主席曾与陈毅元帅在谈诗的一封信里专门说过:“诗歌不能像散文一样直说,所以‘比兴’手法是不能不用的。”

     许峰诗学和研究院的定位,都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所以探索古文化和古典诗词中的有关方法,对传承国学和推动现代诗歌文化的进步,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一、关于隔与不隔,都是中华美学
    诗歌界对王国维先生提出的“隔”与“不隔”的学术观点,一直争论不休,但随着现代学术学科的完善,产生了第三种观点,即“隔”与“不隔“都应看作中华美学文化,都有很好的美学基础和代表人物,比如李白与杜甫,苏东坡和辛弃疾,白居易和黄庭坚,陶渊明和谢灵运等,都是隔与不隔的代表诗人,而且他们的诗,有隔也有不隔,即使在一首诗中,也有隔与不隔的情况。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源自于他的《人间词话》,他说: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千里万里,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他认为陶、谢之诗“不隔”,因它们“如芙蓉出水”(见钟嵘《诗品》卷中引汤惠休之评语),自然明快;颜延之诗刻意雕饰,“如错采镂金”(同上),自然就“隔”了。苏轼诗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故“不隔”;黄庭坚诗造语生硬,多用僻典,所以就“隔”了。欧阳修《少年游》词上半阕可以用图画和电影手法描绘出来,情景逼真,语如直叙,而“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不然。“谢家池上”,是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这句诗来的;“江淹浦畔”则是化用了江淹《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句子。全词上片自然传神,明白如话,下片则用典过深,晦涩难懂,故有“隔”与“不隔”之别。姜夔词亦然。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提到了“隔与不隔”的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能看懂的就不隔;不能看懂的就隔。另也有学者认为,何谓不隔?就是把一句话分为三截,有明晰的诗线,则为不隔;那些主题不明朗,诗意不确定,典故、意象较生疏的诗歌,则隔矣!

     王国维先生提出的这个理论,实际上属于自然与雕饰这一对美学范畴内的关系。为了创造出“不隔”的艺术境界,他强调了两点:一是在写景抒情方面要求“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并举例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由此可见,“不隔”的作品无论抒情或写景,都要自然明快,易读易懂。二是在文学语言方面主张“忌用替代字”,“不使隶事之句”。照王氏的看法,用了“代字”,如“雾里看花”,形象就不鲜明、感人了。他认为:“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从强调自然的角度说,王国维的批评是对的,因为以“桂华”代替“月亮”,确有损文学语言的自然之美。(见王国维先生的原文和上海黄浦教育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吴文祺的部分言论。)
QQ图片20240617093708.png 

   但是他的这个学术观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进行了梳理,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非常支持他的,认为诗歌首先是要明白晓畅,起承转合自然,意境清晰明确,为上品;第二种是反对他的,认为他的观点有失偏颇,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诗人的作品,追求的是“以绵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练字练句,迥不犹人,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写景不直接写景,抒情也不直接抒情,所以体现出一种深远、幽邃的意境,当然不能一看即懂,所以这些也应该看作上品;第三种则融合了上述两种观点,认为第一种能看懂的是鲜明美,这种美学以白居易等人的诗歌最有代表性,他的诗歌老妪能解;第二种则是朦胧美,以李商隐的诗歌最有代表性,他的《锦瑟》,能让历朝历代的文人为之着迷,争论上千年。所以这两种美学观点都是可以兼融的,笔者本人也是支持第三种观点的,兼融并蓄,和而不同。因为就用王国维先生的评判标准来说,并以文坛领䄂欧阳修的《少年游》为例,他也认为:“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山。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话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之所以前面不隔,而后面两句隔,主要是指“谢家池上,江淹浦畔”用了两个典故。如果不了解,就会产生隔阂。由此可以推断,王国维先生的这个“隔“与“不隔”的理论,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古典诗词很多名家,都喜欢釆用典故和化用古意象入诗,已是常态,如果全按王国维先生的理论来评判,那诗坛就会黯然失色。比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中,就一连用了“鲈鱼堪脍”“求田问舍”“树犹如此”三个典故。

二、许诗中高超的艺术特色和诗意之美
    许峰老师的诗歌,同时兼具了鲜明与朦胧两种特质。笔者认为,隔与不隔,和诗人的立意构思有关,也和读者朋友们的理解程度有关。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他三百多首诗歌中,有些简洁明快,格调清奇,充满力量或正气的作品,可看作“不隔”之作。比如他的组诗《孝悌传家》:
其一、怀念父亲
褴衣粗食一生艰,沥血育后奉薄田。
春秋易逝雏亦老,岁月不改是思念!
父亲.png

其二、祝福母亲
幼孤篱下泪无边,暑去寒来有谁怜。
如今鹤发童心在,徜徉山水期百年。

母亲.png
其三、纪念父亲
慈父独自天堂走,今生泪枯难牵手。
夜雨凄凄吹不回,来世尘缘再聚首。

其四、祭祖随感
山坟背后多苍凉,嫡传不过一炉香。
劝君生前多孝道,胜过祭祀磕头忙。

    这组诗可看作“不隔”,很符合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但也有很多含典丰富,立意含蓄委婉的作品,则可看作“隔“矣。

    下面这首《致诗友》,是他前几天刚写的一首新作,诗中的“菸草”,是属于古意象的范畴,按现在通俗的表述来讲是“烟草”,同时也可理解为蔓草。如果读者朋友缺乏古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及来龙去脉,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就会在阅读时就产生“隔”的感觉。这首诗的评价是非常高,人文之美,放到任何时候都是佳作,我们一起来看看:

《致诗友》
/许峰
云纱萦绕雾看花,
岂知谁糟谁娇娜。
踏青方知菸草苦,
点墨悲悯胜妄夸!
一一甲辰初夏于惠州公园散步读诗随笔
    人文研究者的对象是“人“和“文”,诗人更是诗与人的结合体,如何正确评价一位当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的作品,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内容,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也都是非常慎重和多方面考虑的,包括对于诗人作品的解读、笔者个人的理解和阅读体验、诗人从诗里诗外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担当和家国情怀、为人处世之道等方面都有考量。我们希望读者们能从这些作品中,感受浸润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力量。所以我们在研究和学习许峰老师诗歌作品时,尽量客观真实,釆用“不虚美,不隐恶”的信条,让真实的许峰诗学,呈现在读者朋友们的面前。

    著名文化学者邹平生先说:许峰同志的《致诗友》:感情深厚,观察入微,叹花娇艳,笑奉颂者,小草之苦,怜悯有加,人民立场,朴实无华!导引我们一定要多多关注根植于大地,看上去平淡非艳的小草。

    村夫先生说:许峰老师的这首即兴小诗《致诗友》,“云纱萦绕雾看花,岂知谁糟谁娇娜。踏青方知菸草苦,点墨悲悯胜妄夸!“看似平实无奇,实则达到了一个令人仰视的思想高度!诗歌形式固然可以多样化,赞美生活,溢美风物,誉美时事,但是为天下计,为苍生计,为家国前途诗,常怀一颗忧患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诗人“点墨悲悯胜妄夸”,道出一位有担当,有使命感的当代文人价值观!历史告诉我们,多栽花受欢迎,栽刺的,往往吃力不讨好。所以又有人感叹,现在社会都是聪明人,找个栽刺的傻子非常难!屈原,鲁迅,闻一多都是这样的傻子。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恰恰需要这样的傻子。我以为许峰就是这样的“傻子”!是努力践行共产党员一心为人民的宗旨,内心干净,如眼里容不下一点沙子的“傻子”。不媚俗,不妄夸,铁骨铮铮的大写的“傻子”。批判地继承,科学的扬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许峰正是秉持这种思想哲学,创作原则,善于透过现象抓质,直击不良社会现象的先锋人物!为许峰喝彩!

      解放军总部大校、著名诗词书法大家白勇先生说:许峰先生的诗歌创作历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景观及人性的深刻观察,通过对社会、人生的关注,表达出悲悯之情,是他诗创作的惯性风格。这首《致诗友》短小精悍,语言平实,内敛简省,深沉而又不失含蓄典雅,阅读理解方便快捷,省心省力,而又值得回味。
“踏青方知菸草苦,点墨悲悯胜妄夸”!更是点晴之笔,用拟人化的手法,象征性的语言,告诫诗友们要脚踏实际,去感悟生活,寻找灵感,尤其是要眼晴向下,善于发现和关注平民生活和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不媚俗、不妄夸,做一位有担当,有使命感的当代文人!我以为许峰战友就是这样的一个文人!

     全国公联文联会员、著名警察诗人杨秀东老师说:对自己的创作赋予社会责任感,这是许峰诗的情怀。世界有千峰万峰,许峰写百山百峰颂一魂,这魂颂中华!自古以来有多少诗人,多少名篇?而爱国的诗是崇高的,神圣的,许峰诗选择了爱国,写的诗就有了质感和感染力!当然,许峰诗的爱国是通过心的真诚,艺术构思的独特,诗句与诗语言的美感,与读者沟通,而不是那种标语口号式的概念,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诗性的有机统一!我是在读了许峰在群里发和在各平台看到的读后感。

三、比兴手法的承接与应用
   什么是“比兴”手法,什么是创作“方法。”这个我们首先必须搞明白,否则,讲解就难以透彻。方法是整体思维方式;手法则是局部的技巧表达。起兴手法就是先咏他物,再咏欲咏之物这种文学创作的手法,这就叫起兴。起兴只是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但它不是文学创作的方法。文学创作的方法,指的是文学创作的整体观念和思维方式,而文学创作的手法,则指的是文学创作的某种具体方法。就相当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战略着眼全局,只有一个蓝图,战术则指局部,是战略中的一个点。在战略部署中,可以有一个点或多个点。所以一首诗中,往往只有一种方法,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手法。譬如上述的《致诗友》的诗中,这首诗的整体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方法,诗以“菸草“为意象而缘起,是典型的“托物起兴”,相当于酝酿,“比兴”是复合词组,比是比喻,兴是兴起。《诗经》中赋、比、兴,共同构成了这本经典作品诗作的方法和手法,许峰老师的诗歌,也沿袭了这些古典诗词的方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同时出现。以这首许峰老师的诗为例,就是如此:先是兴起一一有了写作的冲动;再是酝酿一一如何谋篇布局;然后引出对民生的关注和同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想感情。在这首诗起兴的手法里,还包括有借代、隐喻等修辞,也就是说,包括了多个点的手法和写作技巧。诗人先是在河边散步,看到了“菸草”,于是他联想到了民生的艰苦,有了“兴致”,接着再借“菸草”这个意象,抒发内心的情感,共同完成了这首诗的立意构思和主旨,体现出诗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四、诗情画意山水间
   今天要讲的这几首诗,可以用上述的观点来印证,这几首诗见许峰老师《中国百座名山题咏》的主题诗集156 页至163 页。第78一81 首,方寸老师、邓三君两位点评。前两首为邓三君老师点评,后两首为方寸老师点评。

其一、咏青城山
九州无处不道观,入道必拜青城山。
深窟探幽寻秘籍,天师轻点胜苦钻。
一一辛丑年初春于惠州

金山.png

   金山(江苏)
其二、咏金山
金山锦绣为谁馨,恶僧冷血断良姻。
貌似护法循佛理,实乃无道造孽深。
一一辛丑年春日于惠州

其三、咏罗浮山
罗浮洞天摆道场,葛翁垒炉炼丹忙。
位列仙班空虚幻,济世方助民乐长。
一一辛丑年春日于惠州

其四、咏白云山
羊城上空飞白云,蓝天碧海大潮生。
往昔绵延尘与土,化作花神和春声。
一一辛丑年春日于惠州

白云山.png 

   白云山(广州)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南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圣地中国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者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布传授御风云的"龙路之术”,黄奇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其后不少道家名人到青城山修道传道。

   邓三君老师诗说:青城天下幽。其幽,不仅在于山幽,更在于遍布山上的道观使青城山弥漫着神秘的色彩。诗人揭示了个人"苦钻"与名师“轻点”都是成功的要素。

    金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海拔 43.7米。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游的一个岛屿。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白蛇传》里,老法海“劫持”许仙到金山,惹恼了白娘子。白娘子携小青大展术法“水漫金山”,企图斗败法海,救出许仙。于是,“水漫金山”的故事家喻户晓,金山也因此名扬天下,声震八方了。

    邓三君老师诗说:金山因《白蛇传》而名扬天下。金山寺的传说,告诫人们,不要借“法”之名机械性地打压良善,否则,纵是你师出有名也会被人不齿。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山势雄伟壮丽,自然风光旖旎。秦汉以来号称仙山,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粤岳”,与佛山市南海区境内的西樵山并称为南粤二樵,故它又有东樵山之称。苏东坡曾在这里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药物学家葛洪在冲虚古观修道炼丹著书立说,使罗浮山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道教圣地。

    方寸老师诗说:罗浮山素有百粤群山之祖的称号,历代著名诗人都留下经典诗篇。但最能为罗浮山代言的,非葛洪莫属。他两次栖隐罗浮山修行炼丹,著书讲学,悬壶济世。他的《肘后备急方》,改变了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也启发了后代的药学家。“位列仙班空虚幻,济世方助民乐长。”葛洪成仙虽然是传说,但他的道家著述拯救了不少人的心灵,他的医学著作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有着十分浓厚的文化底蕴,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黄婆洞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的遗址;秦末高士郑安期隐居在白云山采药济世,晋代葛洪曾在白云山炼丹,南梁时景泰禅师来此建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董必武等曾留下题词,周恩来、陈毅等曾在当时被誉为“南国钓鱼台”的白云山山庄旅舍进行过国事活动。

      方寸老师诗说:白云山有浓厚的文化沉淀,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黄婆洞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的遗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1938年10月,日军侵入,白云山的文物古迹与山岗树木全遭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重新激活了这座千年商都的开放基因,广州的探索实践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其社会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今天的广州,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而白云山,也同时拥有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 AAAAA级旅游景区两项荣誉。

五、如何评价一首好诗,古今中外的名家言论更为全面,可供参考

     根据我们上述讲过的理论,这几首诗都是起于兴,然后托物寓意,再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主题。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表达技巧和人文底蕴,那么这些诗理解起来就会有难度,就是“隔”,但如果理解了诗歌中的某些深度意象,这些诗就是“不隔!”所以决定诗歌意境的,除了诗人的构筑外,和读者朋友的学识、生活阅历等方面也有很多的关系。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说得好:“经过费力才能得到的东西,要比不费力就能得到的东西更能令人喜爱。”(转引自张平治《美学趣谈》第44页)。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过:“所有抒情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必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某些细节上,却又要有些不可理解。”(《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第78页)
     这些都是真正懂得审美心理的明见。联系到作品来说,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美就美在它的“隔”,尤其是《锦瑟》一首,更是需要反复吟咏,仔细咀嚼,才能知其佳处。李商隐以后,词在这一点上又有所发展。试以王国维所批评的吴文英而言,他的词大多不是直接言情,也不直接写景,而“以绵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练字练句,迥不犹人,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戈载《宋七家词选》)。

    我们在上文列举的许峰老师的诗歌,同样兼融了两种特色,他的诗一半是朦胧美,另一半是鲜明美。两种诗歌美学,共同构成了许峰诗学的完整。如果我们只取一种,则是不完整的。

    其实关于隔与不隔的问题,已经很明朗了:所谓"隔",是难以有具象的感受,很依赖读者个人的阅读素质,而"隔"的作品是非常具有"私人化"的写作特点,虽然阐述比较共性的感情但是援引的实例确确实实是比较"个人"的,往往呈现出晦涩难懂,跳跃性大的特点。诗中李商隐、李金发,词中吴梦窗当属"隔"的代表。而"不隔"很显然与"隔"相对。用《二十四诗品》中的风格来叙述就是"清新自然",是浅易而不俚俗,用王国维谈论"不隔"时引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例证再合适不过。"不隔"代表当属清新自然的汉乐府与"新乐府"的诗歌。

红楼梦.png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老先生对诗词的评价,也有非常深刻的见解,虽然是借他人之口,把诗词的创作与方法,在他的小说中出现,其实也是曹雪芹先生的一些真知灼见,我们也可以一并参考: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看完这段原文,想来大家也应该了解了曹公对诗歌创作的态度!所以,想要创作出一首好诗,首先就要避开陈词滥调,而且要推陈出新,也就是立意要新,角度要新、题材新、语言新等,当然还必须诗人的人文精神、民本思想等内在潜质。这也是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表达出的“第一立意要紧”。关于“立意”的言论,在许峰诗论中有明确的论述。

    下一章节,我们就许峰诗学中的“立意”和《咏罗浮山》这首诗,再放到开篇讲解,因为罗浮山既是诗人所在的居住地,也是一座诗歌人文高地。苏东坡的名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及他在一首词中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都与此相关,恵州是诗人与苏东坡相交的三大节点之一,另外他的老家黄州,是与苏东坡的第二个相交点。他们都在这些地方,留下了很多的佳话和诗作,只是许峰老师在惠州的时间,长过苏东坡很多,而许峰诗歌研究院的落实,也必将在惠州兴起!
一一写于2024年6月16日

许峰照片.png 

   诗人简介: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