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戈壁上的战争序曲(散文)
许峰
我们睿智的祖先,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句话用来形容美国当年以打击恐怖分子为名,行霸权输出所谓美式民主自由为实入侵阿富汗,如今又狼狈撤军的故事再贴切不过。
20年前,“9.11”事件震撼了全球,也给美利坚这个侵略成性的国家,输出他的所谓自由民主制度找到了借口。于是乎,山姆大叔率领一众小弟,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杀气腾腾地侵入了主权国家阿富汗。然而20年过去了,阿富汗的塔利班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把阿富汗变成了“帝国坟场”,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耗时20载、耗资数万多亿美元的代价,仓皇逃离。我以一个老军人的眼光,观察着今年全球这个最大的笑话,难免有自己的一点愚见:以美国雄冠全球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面对塔利班这样一个弱势的武装力量却输得一败涂地,除了美国的霸权行径越来越不得人心等政治因素外,美国军队根本不了解阿富汗这块土地、这个民族,恐怕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在阿富汗那片洪荒的国土上,连一支正规军队都算不上的塔利班武装,面对强大的西方军队和美国扶持的政府军,连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创造的游击战术都用上了,而美军还在那里凭借飞机、导弹的野蛮轰炸耍威风,除了造成近百万阿富汗平民伤亡,对恐怖分子的打击收效甚微,既失道义、民心,又无多少作战效果,焉有不败之理?近期,一位朋友连续发给我6条视频,都是我国新闻媒体派驻阿富汗的记者,现场拍摄的美军逃离阿富汗、阿富汗战后乱象的场面,每个视频都是用歌手乔丽娜那首著名的《游牧时光》作为背景音乐。我被这些视频深深的吸引住了,一遍又一遍的听着乔丽娜那宽广高亢的歌声,浏览着地形地貌与我国大西北地区极其相似的阿富汗战后乱象的视频,似乎在印证着我对阿富汗局势突变的某种认知,也不由得把思绪引回到三十多年前,我所经历的一段解放军小分队在戈壁滩上展开的特种作战试验的画面,当我从书柜里翻出尘封了三十多年的釆访记录本,试验小分队在戈壁滩上十个昼夜的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1983年春末,我当时在原陆军第十九军从事新闻工作。阳光三月,内地已是花红柳绿了,然而在“随风满地石头走”、”平沙万里无烟”的戈壁沙漠地域,却还是冰雪遍野,寒风凛冽。正是这个节气,我来到了驻守在巴丹吉林沙漠居延海地区隶属于十九军的一个步兵团采访。到团里当天,龚团长告诉我,刚接到师里转来的军区司令部的命令,要求团里派出一支按战时要求着装的小分队,深入戈壁滩的中心地带,用十天时间进行一次特种作战试验。试验科目包括在戈壁滩上部队伪装、观察、潜伏、渗透、工事构筑等十多个大项目和耐寒、耐饥、耐渴、耐力等几十个小项目,每个项目都必须由小分队经过戈壁滩上的实地试验拿出精准的数据。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暗自一阵兴奋,俗话说“起得早不如赶得巧”,这么有意义的行动让我无意中碰上了。我虽说从事的是新闻工作,但我骨子里一直热爱的是军事工作。我读过二十多部二战时期如朱可夫、隆美尔、古德里安、巴顿等西方名将传记,在军内的一些报刊发表过一些军事论文和军事杂谈。在我18年的军旅生涯中,曾有三次改行当军事干部的机会,都因为器重我的政工首长太强势,让我的愿望失之交臂。正是对军事的这种迷恋,当时听龚团长一介绍,即深知上级军事指挥机关设计这个试验课题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因为驻守大西北的部队,未来的战场大多是在戈壁沙漠地域展开。戈壁沙漠是个怪物,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幻莫测,本来晴空万里,很可能一阵沙尘暴就天昏地暗,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一个小沙山本来在A处,一场大风小沙山可能就到了B处;中午被太阳烤热的沙漠热得要命,晚上可能又冷得要死……;正是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导致很多地域都是人类生存的绝境。对于这种无法生存的地域,作为老百姓可以不去,但既然是祖国的疆土,作为军人和军队,就责无旁贷地必须去守卫她。军队不了解戈壁沙漠的特殊习性怎么作战?自古以来,曾有多少将士为了保家卫国在这里抵御外侵,苦战沙场!又有多少将士在这里因缺乏对戈壁沙漠恶劣生存条件的了解不战而亡!战争的胜利者,永远属于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军队。二战时期的德国名将隆美尔,正是因为他谙熟戈壁沙漠的习性,遇敌能够审时度势,横扫千军,才搏得了”沙漠之孤”的美誉。我当即向龚团长提出同这个特种作战试验小分队一起行动。龚团长很痛快的答应了,并明确我只能作为观察员同小分队保障人员在一起,不参加小分队的试验行动。
第二天在团部早餐后,龚团长带着我来到了三营七连,把我介绍给这次小分队戈壁特种作战试验的指挥员三营副营长王聪明。王聪明是山东人,中等身材,才二十八九岁年纪,身手敏捷,一看就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军人。他握着我的手说:”这一趟要准备吃苦了!”我对他说:”你放心,我是步兵出身,经过学硬骨头六连大练兵出来的。”我们就这次认识成为好友,后来我们又同时到军区司令部工作,这是后话。
小分队由七连的一个建制排(缺编)的十几名战士组成,随行的有一辆帆布蓬北京吉普指挥车、一辆闷罐水车、一辆医疗救护车、两辆作运输和后勤保障的解放牌卡车。龚团长做了简单的动员后,小分队就登车向戈壁滩深处二百多公里的预定宿营地开进。中午时分,小分队到达宿营地。这个预先选好的试验宿营地,纵横都是几百公里无人烟。战士们支好帐篷,十天的戈壁特种作战试验就算正式拉开序幕。
在整整十天的戈壁特种作战试验中,我虽然不用亲身参加小分队指战员们的试验行动,但作为一个观察者,无时无刻不为小分队指战员为了对未来的战争负责,为求证每一个实验数据,所付出的艰辛所感动,特别是小分队进行的耐寒和耐饥极限试验,他们表现出的那种顽强的意志,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耐寒极限试验是进入宿营地当天晚上开始的。十几名指战员按照不同着装、不同迎风面,像战时进入潜伏地域一样,静静地伏卧在沙滩上。时近半夜,天空飘起了雪花,气温在以平均一小时降2一3度的速度在下降,到凌晨一点,气温已降至零下二十二度。我当时穿戴着四皮:皮帽子、皮大衣、毛皮鞋、皮手套,在戈壁滩上四处走动,还冷得发抖,伏卧在沙滩上的指战员们可想可知。但他们仍一个个目视前方,顽强地坚持着。我看着王副营长,他几乎是几分钟就要看一次手表。时间在一分一分的过去,已经三个小时三十分了……”副营长,我实在不行了,到极限了……”新战士张飞,学着出发时王副营长言传铪他们的新名词,两手撑在地上艰难地站起来。王聪明赶紧打开手电,在小本字上记下了一组数据:“战士张飞,着四皮,伏卧3小时30分。感觉:一、……二、……”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四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有一个战士在那里静静地伏卧着,那是八班长余作忠。王聪明来到他身边,他们好像谁也不认识谁,一个静静地伏卧,一个静静地坐在旁边,谁也不吭一声。离伏卧5小时只差4分钟了,金作忠才轻轻地说:“副营长,我出的气都是凉的,脚不知在哪儿了……”王聪明再次打开了笔记本,就着手电筒记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在戈壁沙漠气温达零下二十至二十二度的情况下,部队着四皮,潜伏不得超过4一4.5个小时,否则会失去战斗力”。这几十个字,就是小分队一夜艰辛的全部结晶。
戈壁沙漠环境下的耐饥极限训练是在进入试验营地第二天早餐后开始的,到了第三天下午,小分队指战员们已30多个小时粒米未进。30多个小时时间不是太长,如果是内地的气候环境,人即使是三天不吃东西也能挺住,但这里是戈壁沙漠,气候干燥,肚子一饿,口腔、鼻孔、喉咙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战士们饿得两眼昏花,开始喝水充饥,最后水也不想喝了。但一筐试验开始就准备好“刺激食欲”的白面馒头就放在帐篷旁边,战士们走来走去,似乎就是视而不见,有的睡觉躲饿,有的聊天解谗,有的看书当饭……就连一天给小分队保障人员做三顿饭的炊事员金作坤,守着饭锅也没尝一口菜汤。下午三点,王聪明见白面馒头不起作用,便出狠招。他把战士们集合起来下达任务:“刚接到通知,团里要育树苗搞绿化,要我们利用这次机会收集一些沙枣树种子。离我们营地几公里外有几棵沙枣树,我们现在出发去把掉在地上的沙枣检回来”。沙枣是戈壁地域少有的几种植物之一,味道甘甜,经过一冬冰冻,就更美味了。战士们知道王副营长的用意,捡就捡,一颗不往嘴里放就是了。指战员拖着饥饿之躯,走了几公里,捡回了两大布袋沙枣,没见一个人放一颗到嘴里。
还是有人实在挺不住了。傍晚时分,平时一顿要吃五六个馒头的老战士刘贵平,乘大家不注意,在筐里抓了一个馒头就往嘴里塞。“你干什么!”他这个动作正好被准备进帐篷的战士殷学德发现了,一声大吼,所有目光都投到了刘贵平身上。刘贵平象做了大错事的孩子,羞愧地把咬了一大口的馒头又轻轻放回筐里,双眼噙着泪花……
戈壁耐饥极限试验持续了44小时,大部分战士已无力走路了,王聪明一声令下:”开饭!”战士们蜂拥到炊事员身边,双手抓着馒头就啃。炊事员又端来了菜和汤,刘贵却站在那里不动。王聪明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不吃,刘贵平轻声说:“副营长,我再坚持几个小时吧!”多么自觉的战士,他是想延时补“过”。王聪明什么也没说,转身端了一碗汤和两个馒头塞到他手里……
戈壁十日,在小分队指战员员不分昼夜的试验中,对十几个试验科目的300多个数据得出了一丝不苟的求证。小分队在试验宿营地最后一顿晚餐后,乘车返回到离部队营区100公里处,保障车辆除留一台医疗救护车随行外,其余先行返回营区,小分队指战员则展开了最后一个试验科目:按战时配置全副武装,戈壁滩上百公里长途奔袭。
夜,越来越深沉,天上无星星月亮,地上不允许用灯火照明,小分队的指战员们在戈壁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摸黑前进,除偶尔轻声的对话外,唯有沙沙的脚步声……听着指战员们这疾进的脚步声,我好像听到长江之浪,黄河之涛,奔腾不息,滚滚向前,它好像一首昂扬的战争序曲,宣示着做好了反侵略战争准备的中国军人和中国军队,誓死捍卫祖国每寸土地的壮志雄心。
“我用我自己的流浪/换一个在你心里放马的地方/象那游牧的人们一样/把寂寞忧伤赶到天上/我愿我所有的愿望/追随你走在每个清晰的牧场……”我继续听着乔丽娜那宽广高亢,极具穿透力、感染力的歌声,浏览着阿富汗那片让美国和西方列强军队铁蹄蹂躏二十年、如今千疮百孔的沧桑大地,心中有一句话想告诉我的祖国:请祖国相信,未来无论遇到何方鬼魅,胜利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中国军队,属于无畏的中国人民。
【作者简介】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四本书。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