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精雕细琢出好诗 意象的巧用与选择
一一许峰诗歌研究第三部《咏物悟道100首》赏析系列十五章
文/邹中海 图/王光兴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那首以小草为意象的新诗,引发的热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堪称现象级。而且这首诗不光在国内热议不断,在香港和北美,也反响强烈。《香港诗人报》及北美的蓝紫传媒,也及时刊转了许峰老师的诗歌和拙评。截至笔者发稿时止,参与讨论的评论,已高达145则,点赞率和打赏率,更是再创新高。单凭一首诗,就创下了很多诗友出版诗集,都无法与之抗衡的价值。这也是有点“孤篇盖全唐”的味道了。但这些价值的体现,又与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性质不同,因为许峰老师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诗歌,高达几百首。如果再把这些产生了影响力的点评、评论集中到一起,毫无疑问,就是一套高达几百万字《许峰诗学》的丛书。
今天要说的这首《一棵小草的诉说》,延续了并超越了以往的热潮,多家平台转载后直接置顶。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有这样的殊荣并一直保持这个记录,这是很大的奇迹了。且这些奇迹,都是在许峰老师已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情况所创造的,完全靠作品内在的力量打动了上百万的读者,也不是靠低俗的段子来引流,我想诗坛除了许峰老师,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高度。许峰老师的诗歌,再次论证了“世道人心才是文学的正道”这个真理。
“精雕细琢出好诗“,出自于一位叫胖五的网友对许峰老师诗歌的评价。在《一棵小草的诉说》的评论中,堪称经典语录的很多,精彩纷呈,切中时弊,在当代诗坛也是很少能见到的。像这种现象级的文化状况,完全可以称为“许峰诗歌文化现象。”所以今天把这首诗的一些评论,包括这首诗的“意象”,再做一次深度解读和诠释!由于读者们的评论都非常精彩,难以取舍,故而本文引用较多,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因此压缩了以往要新讲四首诗的惯例。今天的许峰诗歌研究,只新讲两首,这两首作品,也与“小草”的意象相关,即《咏含羞草》和《咏蒲公英》,这样能集中表述,也便于加深了解,在下面的章节中有介绍,在这里暂且不表。
一、随风漂泊走天涯,落地生根四海家
要理解许峰诗歌文化,就需要理解许峰老师对意象的选择以及这些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才能打开许峰老师诗歌的基因密码。他的核心观点首先是民本思想,这几乎是许峰诗学基本不变的观点,我在多篇文论中也讲过。就在前几日,他和我讲诗歌的创作方向时说:“诗歌必须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诗艺的基础上,注入现代的家国情怀和关注社会、民生等精神元素!无论什么体裁的诗歌,必须坚持“行文意为先”原则,否则就是无病呻吟!”其次,他是有几十年文字功底的大咖,对意象的选择,都是非常精准的,能构成本体与喻体或象征体之间的紧密关联。比如《一棵小草的诉说》,“小草”这个意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很容易想到“草民”,用小草代指底层群体,是最恰如其分的选择,所以很能引起联想,也很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为了更有说服力,在上百条评论中,我们有意识地抽选一些。今天的抽选,与以往的随机展示不同。是我们从不同的读者群体中,进行了选择:有学术界教育界的权威,比如惠州学院原党委书记陈优生;有湖南大学高材生、北京退休老领导余斯文;有诗人的战友、北京大学高材生、外交官张善庭及解放军大校、“京城一支笔”、西安陆军学院的高材生、著名书法家白勇;还有诗人所在地的老领导邹平生等,更多的是读者和不知名的网友评论,都是原话原评,所以非常真实,能从各个层面,展现读者对许峰老师的喜爱,我们一起来看看:
湖南大学高材生,北京退休老领导余斯文评价:极富想象力的假设,更是现实中最贴心的诗行。每一字,闪着光也带着伤。每一句,发着热也带着风。有光就有热,有伤必起风。人类在伤痛中前行,又在风暴中求生。感谢作者,诗人用榕树和小草,叙述了人生,更叙述了社会,历史。更觉醒了后来者去创造自己,营造新社会,新历史。
北京大学高材生、退休外交官张善庭评价:@邹中海院长?@放飞社长? 是的,小草的精神诚然可贵,但那是它本能的生存手段。社会本应给予它更好的生存环境,不受欺凌、不受虐待、不受歧视。许峰老师这首诗的精髓就是为弱势群体疾呼,呼唤平等,呼唤自由,呼唤尊严。解放军大校、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京城一支笔的白勇说:许峰先生《一颗小草的诉说》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咏物悟道,构思巧妙,平中见奇,奇中寓理。通过小草的遭遇,讽刺和直面了当今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公,为弱势群体站台发声,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篇,更是触及人们灵魂深处的警示录。
退役军人、文化学者村夫先生说: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背景下,一棵小草发声了。小草弱小的驱体,在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从心底发出的呐喊,虽然“草微言轻”,但涓涓细流,可汇成河,汇成咆哮的黄河!诗人许峰看到了世间的无奈,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个希望就是无数小草的愿景与力量。从这个观点出发,作者灵魂深处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跃然纸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小草的命运,折射出一个阶段的社会生态。愿“小草”春风吹又生,在党的阳光照耀下,重获生机!
台湾辅仁大学高材生、著名学者、社会王萧啸说:小草含情岁月悠,朝迎旭日暮承湫, 也曾慕树能相佑,未料招灾反作仇,众庶犹如坪上草,奸权恰似霸枝虬。来生但向荒原去,独守清心无所求。文化学者林细华:小草的诉说就是底层的控诉。许秘书长胸怀百姓,关注底层,为底层发声控诉。榕树的笼罩之下小草,筋骨俱伤,营养被侵吸。我们的外卖小哥、滴滴司机等等,这些风里来雨里去,何等的艰辛,还要忍受着剥削。
许峰老师的战友、文化学者行车万里如此评价:爱国诗人许峰老师的这首《一棵小草的诉说》诗通过描写植物生长的形象,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现象,通过小草在大榕树下的生存环境,象征那些得势的小人,他们借助权势横行霸道,却不知天地间还有秋霜会让他们付出代价?,通过大树与小草的对比,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竞争和强者对弱者的压迫,这首诗通过森林中的大树与小草的对比,隐喻了社会中强者对弱者的压迫和不公平现象。这些诗句通过植物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现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警示作用,这首通过极度夸张的手法和巧妙比喻,淋漓尽致地嘲讽了世上那些贪婪成性的猥琐人物,深刻揭露了贪婪无度的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者的丑恶嘴脸?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讽刺,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
著名文化学者黄河先生说:《一颗小草的述说》,构思巧妙,立意细微,无名的小草不会有惊天动地表现,文人墨客贤士达人很少有用心去赞美、褒扬它的。可许峰老师别出心裁又富想象力的把小草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不易咏物抒情写的含蓄高深,小草虽有无比坚强的生命力,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能力。小草还是会受到恶劣天气的伤害,树大没有不欺草的,跟风会有代价的,告诫人们多关注一下普通百姓生存困难更为重要。
文化学者陈令杰:好诗,总会给人带来愉悦,诗人眼中的小草,自由自在,风到哪里,那里就是小草的家,不争不占,冬去春来,又是一片生机盎然,活出了自我!读者纪妍:极具现实意义的一首诗,借物喻人,借小草的境遇来隐喻人生,提醒大家不能轻信他人,借助他人的力量要付出代价。网友384bb:许峰先生这首诗对现实社会的隐喻性很强,值得思索,尤其是值得当官的思索。我认为任何一个层面上的管理者,作为部下的依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现在却反过来了,令人失望。长此下去,让小草们去信任谁?文化学者叶志五:诗歌最终表达了一种觉醒,小草意识到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它宁愿选择独立生长,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力量,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转变体现了从依赖到自立的心灵成长,以及对简单而自由生活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读者Alscu:诗人以自然界中物种间竞争的现实,隐喻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草对榕树的信任和期望最终转化为了失望和痛苦,这揭示了依赖他人可能会带来的风险,以及自我成长和独立性的重要性。读者张斌说:读完许老师散文诗《一棵小草的诉说》,眼前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田野,生长着一株株富有生机的小草,它们是嫩绿色的,那么水灵,招人喜欢!那些的小草有着不屈不饶的精神,在暴风雨过后又慢慢挺直了腰杆儿。甚有些生长在岩石缝里的小草,它是那么的谦卑。多么顽强乐观的小草精神啊!许老师把小草的特征一下子跃然纸上,阅读了这篇散文诗后,我深受感动。诗文以小草为主角,通过精彩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认识到了小草的可贵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退役军人、诗人、著名书法家梅园(qxm)先生以诗代评:和邻共处属奢望,那有高低齐步行。万物生存自强募,只因贵贱莫论庚。时间光热风霜雨,虽说平分争输赢。私欲本来天造。
网友嚣张且狂妄的蟑螂首领:没有小草就没有绿地,没有大树就没有栋梁,小草和大树是大自然相辅相成的两种植物,本应和谐共生,但当树成了大树,则往往树底下小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个中原因,就是大树对小草赖以生存的水土和营养的无情掠夺。把这种大自然的现象引伸到当前社会极不正常的人际间关系,十分贴切且让人猛醒。许老师写诗无愧以物喻人悟道的高手。网友最美夕阳红:此诗我阅读了好几遍,认为是精品佳作,具有寓言的手法、赋予真实的感悟、酷有高明的视觉、涵养影射的笔锋,以物拟人,刻画尔草的思维,色彩出底层群体人生的所思所向,含量高、份量重、寓意深,具有“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力量。值得高赞! 特赞!
文化学者梅宁生:大多数人喜欢赞美挺拔高大的白杨、阿娜多姿的垂柳、翠绿笔直的竹子、耐旱飘香的沙枣树和梅花、兰花、菊花等,而许峰老师赞美的是一棵棵无名无姓的小草,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受宠的娇贵,有的只是矮小不起眼的身躯和平凡朴实的心灵。诗中小草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其它同伴一样生长在大树下面,让大树为自己挡风遮雨、遮阴送凉,避免别人的肆意践踏。然而,当这个小小的愿望实现时,小草又发现大树根本不愿意保护它们,只会吸取和榨干它和同伴的养分和水分。无奈之下,小草不想再依靠任何力量保护自己,只渴望回到它原来生长的地方,宁可风吹雨淋,也不需要大树避风遮雨,只求自由自在、日久天长的成长。 许峰老师这首诗,看似是在描写小草生长的环境和期望,又好像是一个讲述小草艰难生存的故事,其实是作者以物喻人,揭示和反映了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亲疏距离,特别是指正和批评了些唯利是图、阳奉阴违、打压正派上进之人,乱用溜须拍马之人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为许峰老师的正直正义感骄傲,更为许峰老师寓意深刻的好诗点赞,不妥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惠州学院原党委书记陈优生先生说:好诗! 许峰用《一棵小草的诉说》想得出一个治疗政治与管理弊端的处方:自由在事物之中。希望在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使“第三意识”追随者不必费劲去改善其土埌和邻里的关系。它要到荒野去独立自主地生长,而不在大树之间找个空隙偷生。自由就是选择的能力,它不在空隙之中,而在事物之中。
著名文化学者邹平生先生说:许峰同志《一棵小草的诉我》这首自由体诗歌,采取拟人的手法,小草以第一人形象地称诉说自己的一生,从对榕树的羡慕、共生到受累受罪,表达了小草的艰辛,揭露了大榕树的强势与霸道,从植物界的生存规律和特点,深刻地揭露了不公平的竞争,映射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歌颂了小草随雨而生、顽强不息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自由体诗歌发展进步的四十年。这首诗,是许峰先生从古体诗向自由体的演变的新起点,这首诗,与四十年前舒婷的《致橡树》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耳目一新。在《许峰诗歌研究院》即将迎来一周年之际,发表《一棵小草的诉说》,充分表达了许峰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显示作者热爱人民,关注底层群众的情怀,体现了为中华文化复兴而作的决心。
145条评论,肯定无法一一展示,读者朋友可阅读“许峰诗歌研究院”的院刊,在总第二百六十七期,这一期是许峰老师《一棵小草的诉说》专版。
二、奉献人间都是爱,没有花艳胜似花
笔者认为:许峰老师《一棵小草的诉说》,是新诗最好的范本。文化学者邹平生把这首诗与舒婷的《致橡树》并列,我认为非常妥切。舒婷的《致橡树》和许峰老师的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把物象人格化了,于是都有了象征性,也就产生了文学性。舒婷的《致橡树》与许峰老师这首诗的异同,我们以后再讲。今天只讲许峰老师的诗,这首诗层层推进,前两句直抒胸臆一一我是一棵小草,一棵无名无姓的小草,为后面的铺陈,找到了最好的切入点;仔细看他的这首诗,句句代民发声,却没有一句是直说的,都是用隐喻与象征、借小草之口说出来,产生一种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张力;第二点,他是通过小草的期待、感恩、无奈、失望到觉醒这么一个过程,影射了某些社会现象,而且也使人的情感与诗的节奏契合一一诗人情感上的急促与舒缓与文字形成一波三折的气韵与节奏。结尾点明“小草“的诉求:“我甘愿生长在荒野/不奢求庇荫/不梦想荣光/自由自在/日久天长“,这是一种深思、挣扎后的呐喊,立意非常深刻。而且,文字到了这里,戛然而止,但诗意仍在前行,做到了“字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传统美学重“意象”,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就开始了关于“意”“象”关系的辩证思考。老子贯通“道”“气”“象”的哲学观念,《易传》的“立象以尽意”,《论衡》的“礼贵意象”等,促使意象理论逐步成熟,构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底蕴。及至《文心雕龙》提出“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一词正式演化为专门的审美范畴。此后,意象理论在中国古代诗、书、画等审美品鉴中广泛运用。如,唐代蔡希综在《法书论》中评张旭草书有“意象之奇”;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以“意象”评诗:“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言,“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中国古代意象理论已自觉融入文艺创作的审美标准和实践经验之中,形成中国美学特色风格,故有言“中国古代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今天讲的这组诗,见《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的109一111页。这两首诗都与小草,有相似的特点,都是选择自然界的最寻常的物象入诗,平中见奇,非常有特色,作品中有著名评论家邓三君老师的点评,著名书画家朱学明老师的诗配画。我们先来看原诗原评:
其一、咏含羞草
含羞草,一种其貌不扬的草本植物,但药用价值非常高。且是一种“彬彬有礼”的植物,当有人抚摸或给它浇水时,它总是蜷缩枝叶,就像给人鞠躬一般。由此想到人间那些缺乏教养之徒,还真不如这种小植物!
身微出落山野边,却能除疾把福添。
此物虽小倒知礼,无良应惭活人间!
其二、咏蒲公英
蒲公英,草本植物,似花非花,不择环境,随风飘荡,逢运而生,极具药用价值观被人们誉为“停不住的爱”!
随风漂泊走天涯,落地生根四海家。
奉献人间都是爱,没有花艳胜似花。
邓三君老师诗说:其一、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似饱学,且职位不低,自视清高,却不懂做人的基本道理。诗人以物喻人,以物悟道,鞭挞了那些不知礼数,没有修养,不懂规矩的无良之辈。
其二、蒲公英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只要有一颗爱心,都可以对人类做出贡献。此诗让我生出了另一个叩问:天下何处是故乡?蒲公英告诉我们自由之处即故乡。
笔者与许峰老师的接触,深感其知识和学养的深厚,眼光的精准,他的诗歌,之所以深得好评、能引起同频共振,就在于他很擅长从寻常的物象中找到不寻常的切入点,所以总能带给我们惊奇的情感体验。今天讲的这几首诗,都是如此,在“意象”选择时,抓住了一个“横截面”或其中的一个点,托物寓意,或连类抒发,比如“含羞草”,抓住的是与“礼貌”相似的点,大自然的意象,都有多元化的特点,每一个点,都有不同的寓意。要根据诗歌的情感需要,选择最合适的点进行抒发。正如诗人《咏含羞草》时所说:“当有人抚摸或给它浇水时,它总是蜷缩枝叶,就像给人鞠躬一般。”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或生活阅历,就会被“字面上的本意所迷惑”。诗有诗教功能,这首诗的寓意也是不言而喻的,诗人通过含羞草的特点,来教育某些无礼之士:“身微出落山野边,却能除疾把福添。此物虽小倒知礼,无良应惭活人间!“纸短情长,谆谆教导。此外,含羞草还有自重、温顺、敏感、害羞等多重含义。
第二首《咏蒲公英》用的意象较多,“风”“天涯”“落地““生根”“四海”“家”“人间”,“花”等,一首二十八个字的诗,意象用了八个,加上标题,就是九个。这么多的意象,构成了一幅风景画。在诗歌首句,连用了两个动词“漂泊”“走“,此外“风”这个意象,看不见摸不到,也是一个动态词,加深了这幅画的动感;在第二句,全是“意象组合”,有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象并置。到了第三句,上升到了人文高度:“奉献”“爱”,第四句的“胜似”,直接拔高了“蒲公英”的主题升华。这些象征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和意境,也为情节增添了更深刻的内涵。蒲公英有象征着自由和有坚强自信的意义,也有对时势无法停留的感叹,更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诗人这首诗,可看成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不管在哪里,奉献精神与平和心境,永远是诗人的境界。像蒲公英一样,在随遇而安的岁月流逝中、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沧桑,都没有改变为国为民的信仰和为民请命的实质。我们开头讲的《一棵小草的诉说》,就是他作为诗人,富有良知的呼喊。这些小草小花的象征元素,也使诗歌更加富有寓意和张力,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含而不露,使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三、信步如舟瀚海行,狂沙遮日胜闲庭
朱光潜在《谈美》《文艺心理学》等著作中,对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进行了现代性解读与阐释。他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认为意象是“形象的直觉”。不仅赋予“意象”美的本体论内涵,还将它置于审美心理学的维度,探索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转型路径,为中国学界打开了意象理论当代阐释的大门。我认为许峰老师的诗歌,传承了美学家朱光潜等人的观点,构建了“意象的审美论”,所以无论是小草、小花还是其它大自然的物象,都在许诗中,带有美感,并对应着天时人道。意象的选择关系到诗人情感的表达,还是以《一棵小草的诉说》的为例,诗人以“草”代民,非常确切。如果以“树”代民,无论如何都很难联想。解读许诗,只有明确了审美意象,才能在许诗的表述中,定下有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安徽大学汪裕雄教授说:“美感起于对审美对象——美的事物或现象的直接观照。感知所得的表象,经由想象的作用,被再造,被重组,渗入主体的情思,融进主体的理解,就是审美意象。”安徽大学顾祖钊教授的“意象文艺至境说”通过反思艺术的再现与表现二元式分类模式,将表现型艺术分为客观表现型(黑格尔意义上的象征艺术、浪漫型艺术)与主观表现型(中国的抒情艺术),突破了再现与表现的二元逻辑,形成三元式的文艺至境观,从知、情、意三个维度将艺术形象分为典型(再现)、意境(客观表现)与意象(主观表现),突出意象对人类情感与意志的满足,进而将意象视为当代审美体系的核心范畴。
另有理论指出:意象,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理论范畴,镌刻着中华文化基因的烙印,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意象是审美主体通过“观”“味”“悟”三重审美体验,创构出的主客统一、心象交融的审美形态。意象具有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超脱表象的特性,闪耀着中国美学崇高的审美理想与思想光芒。自20世纪以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学者不断致力于意象理论的当代阐释与论述,引领意象理论从传统向当代转型,实现中国审美批评的创新发展,彰显传统意象理论的当代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意象理论汲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养分,实现了贯通古今的涵蕴重释;吸收借鉴世界现代美学的学养智慧,推动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拓展了新的路径与方向;关注当代艺术和审美现象,在审美批评实践中释放出当代阐释力。这些,我们在许峰诗学中,都已得到验证。
下一章节,我们再讲!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许峰诗评集》7本书。
作者简介:邹中海,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联盟编委会主编,许峰诗歌研究院院长。央视诗歌《致敬钟南山》的抒写者。有多篇、首诗文获奖、馆藏、选进教辅和翻译为英、日、韩等文字。 (组稿:洪新爱 王光兴)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