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试论许诗成为经典的可能性
文/邹中海
一、许峰诗歌诗学成为经典的可能性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的诗备受追捧,随随便便一首小诗都能引发一波波热潮,而且不限题材与诗歌体式,新诗、古典诗词都是如此,一天就能高达几十万的阅读量,这种长盛不衰的现象在当代诗坛绝无仅有。笔者尝试着从历朝历代已成经典作品的诗歌诗学中寻踪觅迹,结合许诗分析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进行一系列探讨,欢迎学术界、文艺界和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
文学作品要成为经典作品,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传播率,传播率越大越广,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越大;二是作品本身的内涵经得起岁月的检验和民众的审美;第三就是文化艺术界名流和党政军领导的点评、评论、推崇是否有含金量和权威性。总而言之,文艺作品成为经典作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此外,还要有一点运气的成份。我们先试分析这几个关健点,发现许诗都具备。
首先,我们从许峰老师的诗歌诗学的传播率来看,他是当今诗歌界唯一能长期保持几十万、上百万阅读量的诗人,传播率的宽广,无人能及,为许峰诗歌诗学的广为人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他作品的内涵丰富多彩,并具有审美和诗教功能,具有可读的无限性,时间的久远性、人群的阶层性,都没有限制。年少时读许诗,会对人格的塑造有非常大的作用;年青时读许诗,会感到有一种灵动多变的美;中年时读许诗,会引发共鸣与思考;年老时读许诗,会产生无限的回味与感慨。许诗题材的丰富性和可读的无限性,几乎涵盖了各个群体、整个人生的阶段。
再次,对许诗特别推崇的名家名流涵盖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党政军领导,如纪东、邱锋、李金坤、陈优生、罗国良、邓三君、张道城、张甫升、肖思科等,都是名流中的名流。
在运气方面,许峰老师也是特别的好。他的诗歌不但迅速传遍华夏,而且以他为掌舵人的许峰诗歌诗研究院,仅仅一年,就正规化,并在暨南大学挂牌。这无疑保证了许峰诗歌诗学的流传与传播。
古往今来多少优秀的文化,很多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能经过战乱、焚烧、自然风化而保存下来的,毕竟是少数。这些保存下来的作品,大都也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精心维护、校注、编纂、点评,数度创作等过程,才一步步流传下来。以《诗经》为例,现在能够流传下来的,就只剩“毛诗”一种本子。在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或毁于战火,或遭到焚烧,或保管不善,或未流传已佚失等情况而导致无法成为经典。这是一些题外话,暂且不表。
我们从上述的内容来看,在当代诗歌并不看好的情况下,许峰老师的诗歌不退反进,受到各行各业各界人士的追捧,成为引领当代诗歌潮流的一面旗帜,这不但是一个奇迹,而且有可能成为经典作品的传奇。尤其是他的诗歌诗学走进了大学校园之后,无疑奠定了他诗坛权威的地位。一直以来,他的诗歌都广为传颂,不少佳作被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选作名言警句或座右铭。从现在的流传度和从历史上那些已成为经典的作品来对照,他的诗歌诗学已完全具有成为经典的可能性。
二、经典作品的要素
我们再从上述的几个特征中来分析,又包含了若干个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传播率又包括了作品的可读性、本身的内涵及文化大咖们的评价。这几点,都对作品的传播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好比真善美之中的真与善,同样是属于“美”的范畴是一个道理。从小的方面来看,它们又具有独立的内涵。我们以传播率为例,传播率的大小,又可分为平台的影响力,个人的影响力和粉丝的推广力。但不管哪一种“力”,都跟作品本身的优劣和诗人作家的人格魅力有关。平台不会无缘无故地宣传推广那些没有多少艺术价值的作品,粉丝们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接受和推广那些没有多少有益身心的作品。所以作品的本身好坏,是传播率最基本的保证。要成为经典作品,首先是要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传播率是把双刃剑,比如诗坛一些“梨花体”“屎尿体”“乌青体”“羊羔体”“废话体”“摸体”“睡体”及“下半身写作”等尽管名“扬”诗坛,很有“传播率”,但是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那种,结果传来传去传成了笑话!
总而言之,许峰老师诗歌诗学的高传播率,高认可率,已完全具有成为经典作品的可能性。今天本文只从作品的内涵入手,来试论他的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以后再根据情况,把许峰老师的诗歌诗学进行经典化作品的可能性论证。
三、许峰诗歌诗学民本思想的文学书写
许峰老师的诗歌为什么备受追捧,并具有成为经典的可能性,不光是他的文学书写独树一帜,也是他的民本思想格外让人敬佩。这是他对人生的终极价值与意义展开的追寻与坚守。当代诗歌为什么被人诟病、不被看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社会现象的漠视。沉浸在自己构筑的“风花雪月”、惜春伤秋的梦境中暔暔自语。所以在格调与立意上显得轻浮,写得再好,不过是文人的“把玩物”,无法触及人的灵魂,引起共鸣。我们看许峰老师的诗,是不是有《卖炭翁》《三史三别》的味道呢?也就是他的这些诗,引发了我对许诗成为经典作品的思考?从历朝历代那些经典诗歌来看,关注社会现实、民间疾苦的诗歌,远比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诗歌更让人接受。杜诗为什么更让士大夫阶层推崇,就是他的笔,记录了时代的真实状态。无论是《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带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民本思想。许峰老师近日的诗歌,也生动地再现了当今社会的真实状况:
《农民工春节返乡吟》
文/许峰
地当床
棚作房
风餐露宿又一岁
抬头朝北望
雪花化水滴屋檐
那是慈母泪
悄声盼儿归
摘工帽
收行囊
泥土沾衣登列车
归心飞故里
羞涩口袋伤干瘪
莫怪妻儿怨
披星已力竭
炉火酣
草堂醉
短暂欢娱又离别
再荷耕牛力
休言薄酬沥汗水
等待隆冬过
希冀春花飞
——甲辰岁末于惠州
许峰老师的这首诗,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尽管古今两位大诗人的诗,时代不同,一个是古代,一个是当代;选题材不同,一个是进城卖炭,一个是打工回乡。但都直指一个群体,那就是底层生活的艰难。尤其能令人引发思考的是什么?一千多年来的文明进程,底层人被压榨的本质,实则没有改变。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深层次的。而且这种情况,一个是盛唐,一个盛世!
著名文艺评论家祁大忠先生以情景·心境·愿景三个关健词如此评价:
一一许峰新体诗《农民工春节返乡吟》简赏
文/祁大忠
诗之要者,以情而立。许峰《农民工春节返乡吟》一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创作宗旨。
春节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一种基因,伴随春季的萌动而悸动。农民工长期在外辛勤工作,临近春节,思乡之情溢于言表。第一节、第二节通过两个细节的描写,表达对母亲、妻儿的想念,“慈母泪”“盼儿归”“妻儿怨”“已力竭”,在强烈的情景、心境对比中,外出打工游子的心事和盘托出。第三节则通过一个“炉火酣、草堂醉”的细节描写,展现农民工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先写情景,再写心境,最后写愿景。全诗用词典雅、层次分明,犹如三幅水墨画,着墨不多而情境自出,又浑然一体,为作品氤氲了一道温馨而明快的色彩,特别是结句“等待隆冬过,希冀春花飞”,生动描述出了农民工虽然面临背井离乡、待遇微薄的窘境而又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心境。
祁太忠先生何许人也?且听我道来!祁太忠,男,湖北黄冈人,现居广东惠州,文化从业者,目前担任惠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参与《惠州历史文化丛书》《新世纪惠州文艺研究》《惠州交通发展概览》等10多部文集的编撰工作,有散文、随笔、评论在各级报刊发表。
笔者认为:许峰老师这首诗体现了他深厚的民本思想,他的诗写出了亿万农民工的心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农民工是我们这个时代付出最多、获利最小、也最容易忽视的群体,他们生活在底层,很少有高光时刻,却把青春、汗水、伤痛甚至生命献给了这个时代。你说他们是工人吗?得不到保障,更获不了企业或城市发展的红利。子女上个学,或者家人就个医,都可能把他们压瘪;你说他们是农民吗?大半生在城市闯荡!他们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人口,撑起了城市化的进程,但很少有人记起他们的好: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微薄是他们的常态,他们大都成了长城底下那些不知名的砂石,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农民工。正如网友们所说:“融不了城市,也融不进故乡,成了故乡与城市的“边缘人““客家人”,却又是“中坚力量”。这确实有点滑稽。所以当诗人许峰老师,以诗人的大爱、慈悲关注这个群体的时候,不用多想,此诗会成经典,他也是少数关注这个群体的诗人之一。诗句简洁,非常有穿透力,如“羞涩口袋伤干瘪“,“披星已力竭”,入木三分地反映出农民工的真实状况!现在,让我以农民工的身份向许峰老师致敬!因为我也是农民工中的一员!
四、许峰诗歌诗学中“孝道”的美学内涵与文学抒写
许峰老师的诗歌为何能成为经典?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经典本质上就是以实质的创造超越传统。许峰老师的诗在题材、格式、立意等方面都有超越性的创造。在前面的文论中论之已详,尤其是他的两个核心知识点,“崇古不固古”“行文意为先”都做了专门的论述。许诗之所以能够树立典范,我认为就是他的这两个知识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致使他在艺术上或思想内涵上都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他在传统中汲取精华但又是批判性汲取;以不同的视角大胆创新却又是建立在传统之上。其根本上的创造即在于许峰老师的诗能够以情感统摄或驾驭文字听从内心的呼唤、融兴于物,锻打成精品佳作。我们纵览当代诗歌,大都是吟那些“风花雪月“的写景诗,状物诗,显得轻浮而空洞。很少有诗人的笔触及民生或回归到民族传统。许峰老师的诗歌言之必有物,诗之必有道,创造性地将抒情与言理融合,形成了自然浑成的美学风格。我们再试以《孝悌传家》组诗(四首)为例加以讨论。
这几首诗均选自许峰老师的主题诗集《四季如歌》组诗《孝悌传家》,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见136一139页。我们先来看诗:
其一、怀念父亲
褴衣粗食一生艰,沥血育后奉薄田。
春秋易逝雏亦老,岁月不改是思念!
其二、祝福母亲
幼孤篱下泪无边,暑去寒来有谁怜。
如今鹤发童心在,徜徉山水期百年。
三、纪念父亲
慈父独自天堂走,今生泪枯难牵手。
夜雨凄凄吹不回,来世尘缘再聚首。
四、祭祖随感
山坟背后多苍凉,嫡传不过一炉香。
劝君生前多孝道,胜过祭祀磕头忙。
这组诗体现了许峰老师诗歌中的“孝文化”,很有启迪心智的教化意义。“孝”的本义即尽心奉养和尊敬父母,所谓“善事父母者”。(《说文》)子女对父母的孝,一是“养”,一是“敬”,“养”是物质的、体力的,“敬”是精神的、心灵的,“敬”比“养”更重要。“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敬”就要不“色难”(《论语·为政》),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父母。《庶人孝传赞》写江革对父母“竭力傭赁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赞辞曰“事亲尽欢,其难在色……义在爱敬,荣不假饰”。孝与敬,孝与顺、孝与念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许峰老师功成名就时,其父已丧。他的诗里,有着浓浓的思念:
《怀念父亲》(一)
褴衣粗食一生艰,沥血育后奉薄田。
春秋易逝雏亦老,岁月不改是思念!
《纪念父亲》(二)
慈父独自天堂走,今生泪枯难牵手。
夜雨凄凄吹不回,来世尘缘再聚首。
许峰老师的母亲依然健在,年逾九十高龄。他对母亲的孝心大过一切。去年12月25日,是许峰诗歌研究院在暨南大学挂牌的日子,原本我们约好,一起去暨南大学挂牌。对诗人来讲,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其母身体有点不舒服,所以他就赶回了湖北照顾母亲,只委托我去暨南大学挂牌。他的孝心足以感动天地,正如他的诗《祝福母亲》所说,他希望母亲“徜徉山水期百年。”我们从上面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对父母,一是尽力奉养,二是源于内心敬重。
《孝经》:“《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皆言谨慎对待死者,勿忘先祖。但许峰老师的诗与历史上浓墨重彩颂美先祖功德的文风也是不同的。他则是有更多人性、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思考,体现出一种“重葬不如厚养“的以人为本的务实精神:
《祭祖随感》
山坟背后多苍凉,嫡传不过一炉香。
劝君生前多孝道,胜过祭祀磕头忙。
该诗四句七言,典雅庄重,有劝勉和警示的双重意义,这比追念先人颂美祖德华而不实的文风,要强很多倍,这也才是真正“至孝”之体现。
古人又分孝为小孝、中孝、大孝。小孝是满足父母物质需求,致其“身安”,中孝是满足父母精神需求,致其“心乐”,大孝则是满足父母理想需求,立身扬名致其“志荣”。《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许峰老师建功立业,扬名后世,人中龙凤。笔者曾看过许峰老师的一篇散文《军装情》,那时候他的父亲还健在,他把自己的一套旧军装送给父亲穿。他的父亲非常高兴,逢人就说:“这是儿子送给他的军装!“自豪之情言于溢表,足见许峰老师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最大的孝心之一。
五、伟大的经典往往具有时空的跨越性
经典作品需要在不同时代中都能赢得读者。许峰老师的诗歌自当代开始受到重视和追捧。我们希望许峰诗歌诗学发展成富有地域文化标志或成为我国重要的诗歌流派。一代代传下去,一代代的读者从中汲取营养,提高品味和文化修养,造福人民。也使他的诗歌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因此,希望你来、我来、大家一起来推动!
时值春节,回顾上述诗歌,都跟春节有关,许峰老师的新诗是对农民工春节返乡的感叹;《孝悌传家》组诗是回家之后多陪伴父母妻儿的嘱咐,弥补常年分别之苦。此外,为增加春节的喜庆色彩,笔者再选取诗人几首有关春节的诗作为收尾,这些诗歌,都是受到追捧都有可能成为经典作品的时代佳作!
其一、桃李闹阳春
桃李挽臂闹阳春,红粉翻飞玉绢馨。
同艳人间献芳菲,不负暖阳沐浴恩。
一一庚子年阳春三月于惠州
其二、新年有感
电光闪烁辞旧岁,一脸灿烂试新衣,
穷尽吉言道安好,谁知前路几多迷!
其三、春节观鞭炮燃放有感
千万精灵一芯串,爆尽光华贺世安。
笑看人间皆梦醉,彩虹遍地路亦难!
小年后,放鞭炮喝酒的机会多了,亲友久别重逢,难免兴致勃勃。在这里,用许峰老师的诗歌诗句,与各位老师、读者诸君共勉:“穷尽吉言道安好““爆尽光华贺世安!”但也提醒大家“千万精灵一芯串”“彩虹遍地路亦难!”春节寻亲访友时,不管是喝酒还是放鞭炮,都要有所克制,安全为上,这也是许峰诗歌诗学带给大家的启示和文化魅力!
春节后我们再继续开讲!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诗论《许峰诗论》七本书。
作者简介:邹中海,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联盟编委会主编,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院长。央视诗歌《致敬钟南山》的抒写者。有多篇、首诗文获奖、馆藏、选进教辅和翻译为英、日、韩等文字。(组稿:洪新爱 王光兴)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