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于文字间寻根:评《故乡魏家坡》
袁红兵
在当代文学的广袤版图中,乡土文学始终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承载着中国人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与乡愁。魏以进的散文集《故乡魏家坡》恰似一股清泉,流淌出对故乡、亲友以及土地文明的深情,在读者心间泛起层层涟漪。这部散文集分为“故乡书”“亲友记忆”“路上的风景”三部分,以清新的文字、丰富的意象,构建起一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精神家园。读之再三,于心底漾起熟悉而温暖的感觉。魏以进是我同乡,也是曾经的同事,读他的书,就是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他比小,可文笔比我老道,这是我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然而,作为同乡,我还是替他骄傲,因为魏家坡、袁家冲,是我们共同的故园,毕竟生而为人,人生的根是不能忘的。
一、“故乡书”:大地的深情礼赞
“故乡书”部分是作者对故乡魏家坡全方位的深情凝视。魏家坡,这个承载着作者童年与成长记忆的地方,在作者笔下宛如一位饱经沧桑却又无比亲切的长者。魏家坡还具有红色记忆,是中共宜昌县委(现宜昌市夷陵区委)、县人民政府的诞生地和早期活动中心,是一个特殊的地理标识。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故乡的自然风貌,从田野间随风摇曳的麦浪,到村头潺潺流淌的小溪,再到错落有致的农舍,每一处景致都被赋予了生命与情感。就像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世全老师所说的那样,“一花一木总关情”。
在描写故乡的四季时,作者写道:“春天,桃花如粉霞般绽放在枝头,唤醒了沉睡一冬的村庄;夏天,浓荫蔽日的老树下,是人们避暑闲谈的好去处;秋天,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颔首,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冬天,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整个村庄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凭借生动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让故乡的四季跃然纸上,勾起读者对故乡魏家坡的美好回忆。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温馨的,美丽的,有了作者文字的渲染和装点,就更能打动读者的心了。
作者不仅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更深入挖掘故乡的人文底蕴。魏家坡的民俗风情、传统节日,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春节时魏家坡乡亲们的聚会,乡亲们带着对新一年的期许,轮流在各家吃席,彰显了亲情与友情;端午时手包粽子,夹进腊肉丁丁,吃出的却是温暖与感动。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故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系故乡人与故乡情感的纽带。作者通过对这些活动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故乡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之情。魏以进是个小学语文老师,也就多了一份细腻与从容,就像传承文明,向他的学生,爱与专注在心间流淌。
二、“亲友记忆”:人性的温暖光辉
“亲友记忆”部分是散文集的情感内核,这里汇聚了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以质朴而饱含深情的文字,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作者对父母的描写充满了感恩与敬爱之情。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的老师,他在三尺讲台上上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汗水养育了一家人。作者回忆起父亲在教室里忙碌的身影,“那瘦弱的身躯,专注的眼神,苦口婆心的教导,如同故乡的土地,承载着生活的重担,却又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母亲则是一位温柔善良的农民,她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用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家人温暖。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母亲为家人缝制衣物、送子就医、准备饭菜、赡养老人等,展现了母爱的细腻与深沉。
除了父母,作者还描写了众多亲友。那些在故乡生活的二爹、幺姑、英年早逝的大哥、影响惠及十字沟及十里八乡的叔伯舅父、邻里等,他们或憨厚老实,或热情好客,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与他们的相处,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在描写幺姑时,作者写道:“幺姑总是乐于助人,哪家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她的笑声清脆而温暖,仿佛能驱散生活中的一切阴霾。”尤其是写他的大哥,“十几年过去了,大哥的朴实真挚,用生命和血汗凝成的信念依旧在敲打着我的灵魂,不被世俗所吞噬。他提醒我们,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奔腾不息的信念江河。”多么感人至深。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构成了作者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魏以进是个细致的人,性格温和,所以总能捕捉到生活中的闪光点,即使是普通的事物,他也能写得细腻美好而吸引人。这是他的造诣,也是他人生的追求,与他相处,总能获得启示,尤其是文学写作方面。
三、“路上的风景”:土地文明的传承与思考
“路上的风景”部分,作者将视角从故乡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但始终围绕着土地文明展开。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通过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思考着土地与人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作者在旅途中看到了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土地文明的多样性。他在描写一处古老的村落南岔湾石板屋时,感叹道:“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尽管时光流转,但这里的人们依然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传承着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这种对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的坚守,让作者深受触动,也引发了他对现代社会中土地文明传承的思考。在追忆他外婆的菜园阳坡上的一块坡地时写到:“每每遥望北边的分乡十字沟阳坡,就会想起外婆的菜园。在外婆青青的菜园里,有我儿时的欢乐、人生的起始。”多么深情的表白。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传统的土地文明正面临着被遗忘和破坏的危机。作者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并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土地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我们不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根。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现象,如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让他对土地文明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魏家坡的红花草》中,魏以进写到:“故乡的红花草,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点亮了魏家坡的春天,那么炽热,那么鲜亮,仿佛上天派下来的生命使者。”读到这里,无需更多的语言,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一目了然。
四、清新文字与丰富意象的艺术魅力
《故乡魏家坡》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清新的文字和丰富的意象。作者的文字简洁明了,不事雕琢,却能准确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他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将那些平凡的事物描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描写故乡的老井时,作者写道:“那口老井,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了村子的变迁。它的井水清澈甘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魏家坡人。”这种质朴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俗话说,文如其人,确实是这样,魏以进是个内秀低调的人,为人谦逊,写出这样的文字便是情理之中的。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丰富的意象,使文章充满了诗意。故乡的田野、河流、树木、房屋等,都成为了作者笔下的意象,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景物,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比如,作者常常以“炊烟”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当看到远处升起的炊烟,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家的味道,是故乡的召唤。”炊烟在这里,成为了故乡和家的象征,蕴含着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在描写故乡的春天时,作者写道:“春天像个调皮的孩子,蹦蹦跳跳地来到了魏家坡。她用温柔的双手,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让花草树木都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春天描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生命力。
五、结语
《故乡魏家坡》是一部充满深情与温度的散文集,它以故乡为背景,以亲友为线索,以土地文明为核心,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通过阅读这部散文集,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情的魏家坡,感受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领略了土地文明的魅力。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远离故乡,乡愁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情感。《故乡魏家坡》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回望故乡,寻找那份失落已久的温暖与宁静。同时,这部散文集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土地文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根在现代社会中扎得更深、更牢。它不仅是魏以进个人的心灵史,更是一部关于故乡、关于土地、关于人类情感的生动记录,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读者细细品味。
(袁红兵,退休教师,夷陵区作协会员,爱书法,常练笔,有多篇文章见诸报刊与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