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母亲:我生命的灯塔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7/09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南佳利


时光的车轮碾过岁月长河,皱纹悄然镌刻在母亲的面庞。她的一生,恰似一部波澜壮阔又温情隽永的史诗,字里行间浸透着坚韧、奉献与无尽的爱。她是我生命的赋予者,更是照亮我人生征途的永恒明灯。

 

1945年正月,母亲降生于旧中国一户普通农家。那时家中曾有兄妹五六人,最终仅母亲与舅舅幸存。外公身为郎中,略通玄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力排众议送女儿读书,这在乡间传为美谈。初中毕业,母亲怀揣大学梦,放弃读中专;高中毕业,又因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十七岁的她,毅然踏上乡村民办教师的讲台,从此将三尺之地化为播种信仰的沃土。

 图片1.jpg

她是乡里系统教授汉语拼音的第一人,亦是全校唯一识得五线谱的人。经她悉心校正,“妒嫉(dùjí)取代了“(gòu ji)”的误读,“火柴(huǒchái)”驱散了“火才(huo cai)”的乡音。知识的清泉,悄然浸润着乡邻蒙昧的心田。

 

二十五岁,母亲遵父母之命成婚。我出生不久,因继祖母挑唆,祖父主持分家。父母仅分得“一升炒面、一口小锅、一座不匹配的大灶台”,家徒四壁,饥寒如影随形。幸赖外公外婆倾力接济,方得勉强度日。那段艰难岁月,母亲一边操持繁重家务,一边在乡村小学教书。生活重担如山,却不曾压垮她的脊梁。她坚信:勤劳的双手定能撑起一片天,好日子一定会到来的。

 

然而,十年浩劫骤起,世道晦暝,母亲含泪告别讲台,归家务农。妹妹降生后,家庭重担落在母亲肩头:相夫教子、浆洗缝补,与村妇无异,终日奔忙于灶台与生产队。纵处逆境,她心中教育之火如暗夜星辰,从未熄灭。作为村里屈指可数的“文化人”,她以积极姿态回应命运不公,以非凡坚韧拥抱生活艰辛:征得生产队同意,在村中创办幼儿园、识字班,引导村民学习文化;农闲时节,手把手教村妇纺线织布,教姑娘裁衣纳鞋、编织毛衣、竹篮。她用学识与实干,如微光般照亮了特殊年代里的乡邻。

 

1978年,“落实政策”的春风吹醒沉睡的希望。母亲心中教育之火,瞬间烈焰重燃!当教育部门召唤离散的民办教师时,她想尽千方百计说服父亲放下“抛家舍子”的担忧,怀抱仅八个月大的弟弟,毅然重返阔别已久的讲台。那份义无反顾的决绝,是她对教育信仰最炽热的注脚。

 

复岗之初,她被派往二十里外的石窑子小学——深山里的一所中心校,全校仅她一名女教师。每周二十八节课,最难管的四年级二班,她一人担起所有课程,兼任班主任与低年级音乐教师。困难重重,却未能使母亲退缩。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璞玉,需用心雕琢。为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将弟弟送到保姆家,每月微薄工资的三分之一支付保姆费用。自己吃食堂、睡土炕,深夜在油灯下批改作业;课余时间披星戴月步行十余里家访,探寻“顽石”背后的故事与期待。周末仅有的休息日,她怀抱幼弟步行数十里,回家探望外婆、妹妹和我(父亲常年在外谋生),周日下午又挎着印有“为人民服务”的黄挎包风雨无阻地踏上返程,从未迟到。那褪色的黄挎包,是她最忠诚的战友,无声见证着日复一日的执着与担当。

 图片4.jpg

课堂上,她以春风化雨的耐心对待每个学生,尤其对“顽劣”孩童,从不呵斥,唯以温言软语传递关怀,感化迷途心灵。呕心沥血间,奇迹绽放:昔日“不可救药”的班级,学风骤变,纪律井然。全乡统考,她带的班级脱颖而出,优异成绩是对这位园丁最响亮的礼赞。她屡获乡镇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称号。一次,分管教育的刘乡长视察,惊见她不顾弟弟发高烧坚持授课,其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乡长,当场承诺:“如此拼命的教师,必调回川道!”这份承诺,是对母亲付出的最高肯定。

 

一年半后,母亲如愿调至离家较近的张村小学。此后几十年教育生涯,全乡十四所小校,仅两所未留下她的足迹。她常言:“教的是乡里娃,来回走的乡间道,教不好,愧对相亲!”学生的点滴进步,皆是她最甘美的收获。在党塬小学,见五年级田涛衣衫破旧,她连夜赶制布鞋、冬衣;在南村小学,闻四年级南云峰父亲摔断腿,经济困难,她垫付学费、备齐文具,守护其求学梦;在张村小学,秋雨涨河冲毁列石(踏脚石),十几个学生面临辍学,她卷起裤腿,背幼童、牵大孩,在刺骨秋水中硬趟出一条“求学路”,坚持一周直至河水下跌新石铺好,此举却让她落下终身的关节炎。岁月流转,日复一日,她赢得了乡邻“咱娃遇到这好老师真有福气……”的由衷赞誉。她所带班级屡获佳绩,面对满墙奖状和荣誉证书,她仅淡言:“我尽心了,对得起相亲就好”。这质朴的话语,是她毕生教育情怀最真实的写照。

 

1991年,历经29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母亲迎来了教育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她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严格考核,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这枚沉甸甸的果实,是对她无数寒夜伏案钻研教材、勤修教法的最好馈赠,是对其半生敬业精神的最高褒奖。那盏照亮学生的灯,也照亮了她坚守的路途。母亲的光芒,在那一刻,显得格外明亮而温暖。

 图片5.jpg

母亲既是校园里的严师,亦是家中砥柱。讲台前,她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在家中,她是“全能主妇”,勤俭持家。物资匮乏时,她粗粮细作,玉米面、红薯面能变幻出近十种花样,让清贫的日子也飘散着温暖的饭香。夜深人静,昏暗油灯下又响起“哐当,哐当”的织布声织就我们铺的盖的;梭声悠悠,织就了我们温暖厚实的童年。父母携手用勤劳把日子从一穷二白变成80年代的“万元户”、新时代人人称赞的“好光景”。寒暑假里,她亦不停歇,热忱教授乡邻纺线织布、裁剪衣裳、识字认读、学唱新歌。她成了乡亲们随叫随到的“活字典”和村中的“文化站”,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她的善良与热忱,使她成为乡邻心中最温暖的存在。邻里乡亲常由衷感叹:“你妈啊,就是冬日的暖阳,暖着咱的心窝子!”

 

对于子女教育,母亲倾尽全力,毫无重男轻女之念,期望我们以知识改变命运:1987年,我复读后考入县重点高中;1989年,妹妹复读考上中专;1990年,弟弟顺利升入初中。为了我们的学业,她省吃俭用,却毫不吝啬地购买学习资料;无数深夜,她强忍疲惫,在油灯下陪伴我们学习,批改额外的习题(实则是她陪练的作业)。我们姐弟三人成为乡邻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多年耕耘,终得汗水浇灌的甘甜果实。

 

然而, 1990年,我因高考涂错答题卡意外失利,瞬间跌入谷底,心灰意冷。母亲日夜守候,紧握我手,温言劝勉:娃,人有失手,马有失蹄。擦干泪,莫懊悔。人生路长,一次跌倒算啥?爬起来再战,妈支持你!”这份深沉的理解与托举,赋予我重整旗鼓的勇气。复读那年,母亲照料更加无微不至,既保障生活,又纾解压力,助我在高压下坚守。1991年,我如愿考入大学。

 图片8.jpg

大学毕业,年轻气盛的我出于新奇提出转行。为满足我这略显任性的愿望,一向自尊心极强的母亲,放下身段,四处奔走求告,尝遍人情冷暖,终于帮我将工作稳定下来。随后又面临婚嫁,母亲虽从未催促,却暗自费尽心思,多方托人物色良缘。1999年,我结婚了。出嫁前夜,母亲紧握我的手,眼中闪着欣慰的泪光:“你呀,妈心里最大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回首往昔,这一桩桩、一件件关乎子女前途命运的大事小事,母亲总是捧在手心,放在心头,默默铺路搭桥,遮风挡雨。

 

2000年,母亲光荣退休,三十九载教坛生涯圆满落幕。然而她的奉献之歌并未停歇,稍作休整,便接过了绵延十七年的新使命——帮我们姐弟三人抚育下一代。

 

母亲既是我们的人生启蒙师,亦是孙辈智慧与品行的引路人。为解我们后顾之忧,她作出巨大牺牲:将父亲独自留在乡下老家,割舍老来相伴的温情,辗转于城市子女家中,倾尽全力抚育外孙女与孙子。这一守,便是整整十七个春秋。

图片9.jpg 

在帮我们带娃的漫长岁月里,她从不诉说辛劳。默默承担起生活的琐碎繁杂与孩子们的吵闹淘气,只将孙辈健康快乐地成长视为最大的欣慰。母亲常说:“你们工作忙,压力大,我能帮点是点,别操心我。我有养老金、社保,还有政府的高龄补助,钱够花够用!别乱花钱!我有钱!你有你的生活,别乱花钱,妈不给你添乱!”言语质朴,却满是不愿拖累子女的体贴与豁达,更显其甘于奉献的赤诚。


岁月无情流逝,母亲也老了。她的腰背渐渐佝偻,步履不复轻盈,满头青丝早已化作如霜银发。然而,她眼中的光芒和对生活的热爱却丝毫未减。总是乐呵呵地说:“儿女有出息,孙辈也上进,国家政策好,有保障,我得好好活着,享福哩!”她从不肯在我们面前抱怨身体的疲累;偶有小病小痛,总是悄悄忍着、瞒着,生怕我们担忧。我们想尽孝心,也不给机会,总是一脸轻松地摆手:“好着呢!没事!别惦记!”如今,大外孙女已研究生毕业入职互联网大厂,小孙子即将升入四年级。目睹孙辈前程各展,她与父亲布满风霜的脸庞,终于漾起最深沉的满足。


在我心中,母亲永远是穿透时光的暖阳,是生机盎然的“无所不能”。她以单薄之躯遮风挡雨,以深沉母爱铺就子女人生路。她不仅是母亲,更是家族世代传承的精神航标——无言身教,昭示着奉献、坚韧与爱的真谛。这份源于乡土的力量,朴素而磅礴,必将薪火相传,滋养代代远行者。

图片10.jpg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是我生命的灯塔,为我照亮前路;是我心中的标杆,激励我奋进;是永远的港湾,收容我每一份疲惫。她的一生,是一部厚重的书,用最平凡的日常写满了“坚持”、“奉献”与“无条件的爱”;也是一首绵长的诗,字字句句都是奋斗、奉献与深情;她亦是风雨中的灯盏,暗夜里的星辰,用一生诠释着:坚守如磐,燃灯如豆,爱是全然交付。


愿母亲喜乐安康,福寿绵长,在岁月静好中安享天伦。我们亦将传承她的美德,用心经营家庭,续写温暖篇章,让爱与责任在时光长河中永恒流转,永不褪色。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