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考证曹妃殿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 李百超
随着河北省一号工程——曹妃甸港区的开发建设,曹妃甸岛声名鹊起,蜚声中外。目前,曹妃甸港已成为国内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曹妃甸岛,在河北省、唐山市1984年地名普查中,被省、市地名办公室命名为“曹妃殿” 岛,1963年8月当时的滦南县人民委员会曾在岛上立“曹妃殿岛”石碑以记。从曹妃殿岛名称上即可看出,其中必有历史典故,有文化底蕴。但曹妃甸岛在开发前夕,却只是一个荒芜的小沙洲,“荒草凄凄鹦鹉洲”。对照传说,使人们平添了许多猜想和争论。
在地方志和民间传说中,都有曹妃殿的记载或曹妃传说。据民国二十六年的《滦县志.地里.河流》载:“曹妃甸,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又云:“绕甸海水皆卤,惟曹妃殿前一井甚甘美。按乐亭县志,亦载此景为八景之一,名古井甘泉。”通常情况下,史志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秉笔直录的。从上述记载可看出,“曹妃甸”之名源于“曹妃殿”(上有曹妃殿故名)。大“殿”前有“一井”,名古井甘泉。“曹妃殿”应是客观存在过的。地方志记载:1895年、1900年两次强风暴潮袭淹曹妃甸,岛上殿庵渔铺被淹冲大部,从大清乾隆年间修葺曹妃殿至1900年强风暴潮袭淹前,曹妃殿香火空前兴盛。据民国二十六年的《滦县志》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曹妃甸,时被潮水所漫,庙宇倾圮,灯塔亦毁”。这就为“曹妃殿”之所终做了史实上的解释。可见,当年之曹妃甸决非一荒芜的小沙洲,而是在其上确曾充斥着“庙宇“、“灯塔”、“古井”等景观,也对今日庙宇、古灯塔、古井之所失做了客观事实上的解释。就是说,“曹妃殿”已逝去70年。然而,真实存在过的曹妃殿究竟是什么形制?有滦州“八景”之誉的古井甘泉究竟什么样?灯塔的方位在哪里?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出于对历史严肃认真的负责态度,2006年11月上旬的一天,笔者受时任曹妃甸管委会综合处才俊驹处长的委托,偕曹妃甸管委会的王禹同志以及原唐海电视台李连军同志等走访了年已82岁、丰南区黑沿子镇东村老渔民王浩凤。据王浩凤老人介绍,他15岁(1939年)第一次登上曹妃甸岛时,曹妃殿已不复存在,原址上散存有砖、盆、碗等物件,且多半淤于沙土中。砖是青砖,比现代砖体要大;盆是泥瓦盆,碗是那种比较破、俗称“叫花子碗”。从遗址布局上看,曹妃殿是前后排建制。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岛依然可见遗存的少量砖、盆、瓦等。从上辈人口中得知,岛上曾有庙,庙里和尚不少,为首的人称“郭和尚”。十五岁上岛时,殿前十八掏(一人伸开双臂所量距离为一掏)岛南边的位置,水中置有灯塔,是类似于玻璃的透明罩子,内有油灯,外有铁笼形护罩,天津方面定期来人开着小火轮加油。这时的灯塔已不是法本和尚燃指化缘得来的水晶灯。
关于滦州八景之一的“古井甘泉”,王浩凤老人介绍:水井是一直径约比三间房面积还大,多半人深的大沙坑,四周有沙沿。并非自涌泉水,而是靠承接雨水,雨水经沙子过滤后甘甜如饴,供人饮用。即使因风大沙尘蔽日,井也不会被淤;有时被潮水所漫,待潮退后水依然是甜的。
经过对王浩凤老人的访谈,对曹妃殿的了解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对于未访到亲眼见过曹妃殿之人,从内心深处不乏有许多遗憾。根据地方志记载,曹妃殿彻底被毁归咎于70年前的风暴潮。从时间上推论,沿海渔民中如有年龄在90岁以上的老者,曾亲眼见过曹妃殿当不成问题。为此,笔者费尽心机,终于通过某种渠道了解到,滦南县蚕沙口村90岁老渔民杨俊喜仍健在,老人8岁时即随大人上岛。从年龄和时间上推断,杨俊喜8岁时第一次上岛的时间应是1925年,很可能亲眼见过曹妃殿。
据杨俊喜老人介绍:8岁那年夏天第一次上岛时,灯塔还是法本和尚燃指化缘得来的水晶灯。岛上尚存一间破败的殿宇,余下更多的则是高约三、四尺或八、九尺的柱脚。殿宇是南北朝向,南边那排是二层;北边那排是一层,除一间尚存外,其他的都没有顶盖了,两排间隔约3丈左右。柱脚材质很像是果松木。北排约有四间,南排两间左右,砖与长城砖类似。岛上当时还有两个人居住,岛上种有西瓜、玉米等。殿南种玉米,殿北种西瓜。西瓜个头很大,据说很甜,西瓜以及玉米等粮食是由和尚种植并收获。
当年的曹妃甸方圆有四十里,殿北放眼一望看不到边际。听上辈人介绍,曹妃殿有三重,最南边的一重因被海水掏空岸边,早已倾倒在海中。殿的形制与蚕沙口天妃宫很相像。有一次,杨俊喜本人与渔民杨庆利掘沙三尺,挖走一根松木柱。岛上有个三、四间房面积大小、多半人深的大沙坑,靠承接雨水经沙子自然过滤后供人们取用。就是被誉为“滦州八景”之一的“古井甘泉”。
据杨俊喜之子杨凤友介绍,渔民下海时在曹妃殿南部用渔网曾拉上来过和尚用过的碗,碗以宋元时期的居多,唐代的较少。自己就曾有一个碗。据文物贩子讲,这个碗是唐代的。小底大沿,草绿色,口沿比现在的大海碗还大些。虽然有些破损,文物贩子在1995年还给了800元钱。据说柳赞附近渔民在岛南端还用鱼网拉起过锅、铜箱子等物。铜箱子里有铜钱、铜王八、铜龙头、铜凤凰鸟等物。要知道,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被奉为真龙天子,皇帝是龙的化身,龙的图案被皇家所独享。即使是朝中重臣私用龙的图案,也会被谋逆大罪凌迟处死,祸及九族。凤的图案为皇后和妃子所独享。由此可见,曹妃殿与皇家有密切的关联。据原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副场长、武装部部长柴友明介绍,1994年十里海开发时,挖掘机在场部南约三华里处三米多地下曾挖出过一个巨大的铁锚(双排座车勉强装下),锚上依稀有文字。锚体之大、文字印记之奇、埋淤之深给船舶的身份、吨位、年代平添了许多 猜想。1995年6月份,在曹妃甸南离岸边约六掏半的位置,渔民们用渔网曾拉起过一座旧灯楼,有老渔民指证说那就是法本和尚燃指化缘得来的水晶灯。杨凤友因此损失了一付网具。
《乐亭县志(民国卷)·海域》载:“曹北店,又名曹妃店……岛上甘泉可供渔人取用,……潮音寺和尚法本募建灯塔一座,高数丈,光映百里,航人称幸”。“……旧志谓元代海运时中途停泊场所,故迹犹存。” 据调查,当年的法本和尚于清朝光绪年间在曹妃甸建第一座灯塔,高约六丈。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灯塔是1998年秋所建,是曹妃甸岛第六座灯塔。其间:1925年9月1日建第二座灯塔,取代了法本和尚化缘得来的水晶灯塔;1950年6月27日人民政府建第三座灯塔;1962年8月19日建第四座灯塔;1986年9月6日建第五座灯塔。
“殿”,古时专指庙宇等高大建筑物;“甸”,古代指郊外的地方或放牧的草地。从曹妃甸于数千年前由滦河冲击、积沙成岛来看,由“殿”到“甸”的转换是顺理成章的,先有“甸”后有“殿”,先有“曹妃殿”,“曹妃甸”之称谓应源自于“曹妃殿”。《滦州志.海防》载:“曹妃甸即西鱼冈”,周围“海水荡谲,延漫百余里。”至于曹妃其人其事,《滦县志·地理·河流》载:“曹妃事迹旧志均未祥,不知始于何代。”曹妃事迹除民间传说是唐太宗东征高丽时的李世民爱妃外,史志无任何记载。查遍《新唐书》、《旧唐书》,曹妃其人其事均无所考。在《旧唐书》中只载:太宗皇帝东征而返,遍赏沿海风光,经大沽口上岸,乘辇驾,回都城。其中对曹妃、曹妃甸只字未提,但从大沽口所处位置看,太宗皇帝遍赏沿海风光,很有可能确曾驾临曹妃甸岛。从这个角度讲,民间关于唐太宗偕曹妃东征高丽、曹妃殁于岛上,有几分可信度。尤其是铜龙头、铜凤凰鸟在曹妃甸海域被打捞上岸、特大铁锚在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出土,为这一传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既然经考证,曹妃甸岛上确曾有过曹妃殿、古井甘泉和古灯塔,那么,岛上可曾确有过古灯塔修建者法本和尚的晨钟暮鼓?据《乐亭县志》载:法本,俗名郭醇成,宁河县北塘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生于渔民家庭。童年时,因家境贫寒,即被船主雇佣,在渔船上劳作,行船于渤海湾的辽宁、河北、山东之间。清咸丰七年(1857年)法本十九岁时,船行至曹妃甸附近,随行船员大多遇难,惟郭醇成幸存下来。他因此立下宏愿:“宁受万般劳苦,换得千帆平安。”从此,在曹妃甸建立灯塔为过往船只导航,成了他平生之愿。遂后,在红螺山古台寺出家,法号“释法本”。为了却宏愿,法本日复一日在晨钟暮鼓中虔诚修炼,只盼有一日能托钵远游,重回曹妃甸。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前后,法本化缘来到距离曹妃甸不远的石臼坨。此时石臼坨朝阳庵(明万历年间显光上人建)住持静安和尚因年迈多病,和徒弟普济去了崇福寺,朝阳庵已是人去寺空。法本为能在石臼坨朝阳庵落脚,便到崇福寺敬拜静安为师,表决心要在石臼坨重建寺院,静安感其诚,遂传其朝阳庵住持之位。法本重建寺院后将“朝阳庵”更名为“潮音寺”,现仅后殿残存。法本在石臼坨修建好“潮音寺”后,决心筹建曹妃甸灯塔。他去道台衙门恳请道台的帮助,道台竟不为所动。法本便在道台衙门前敲打木鱼,诵读经文,三日三夜不吃不喝诵经不停。道台吝啬如割,一毛不拔。法本自知难化善果,于是用棉花蘸香油缠上小指,燃指化缘。小指燃没,又燃中指,道台怕激怒百姓,又恐上司见责,动了侧隐之心,终于答应献出水晶灯并建灯塔的请求。法本燃指化灯建塔一事,传遍沿海诸县和天津一带(滦州志·地理河流 )。有捐银两者,有施舍砖石者,建立高约六丈灯塔一座。夜间,水晶灯点燃,光映50里,往来船只无虞。
法本于1889年起任石臼坨潮音寺住持,历27年。圆寂于1917年,享年79岁。后人凭吊他,送其一副挽联:“天上增佛极乐园,人间留泽指航灯。”高度评价了他在曹妃甸修建灯塔的善举。
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经过曹妃甸周边。众多传说和史志中,有唐太宗东征路过林里(现唐海县第五农场第九生产队);《乐亭县志》:“唐太宗东征经此,驻跸十九日,故名十九坨;”蓟县文史资料:唐太宗东征高丽归来,驻扎盘山,作诗《于北平作》:“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诗中提到了卢龙。北京法源寺记载:贞观十九年(公元465年)十一月,唐太宗东征班师入临榆(山海关)回幽州,在幽州城内诏建悯忠寺,祭奠此次出征阵亡的将士。赋诗《伤辽东战亡》:“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振鳞方跃浪,弛翼正凌风。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防身岂乏智,殉命有余忠。”民间有传说对虾名称得于曹妃:曹妃把煮熟后颜色通红的海虾雌雄各一交叉在一起,摆好入盘,周边配上青绿草叶,李世民见到后很新奇,问此菜何以名之。曹妃答:此为对虾。对虾一名由此而得。从上述史志记载和传说中,大体可看出当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时的往来行军路线。从曹妃甸或其周边经过应是不争的事实。
唐太宗李世民有〈〈辽东山夜临秋〉〉的诗作传世:“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从诗中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是太宗皇帝身处水域时作。其中“烟生遥岸隐”,描写了唐太宗的龙舟在海中行驶,大陆岸边由于水雾“烟生”而逐渐遥远隐去的情形,若不亲自乘舟出海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的。由此可辅助推断,唐太宗确有可能驾临曹妃甸。而随行妃子在紧张战事中受到惊吓、焦虑,沿途水土不服、吃住不惯、晕船从而导致亡殁是不足为奇的。至于史志对曹妃其人其事无记载也很正常,《新唐书》、《旧唐书》对唐太宗妃子的记载屈指可数。要知道,历朝历代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后宫佳丽有三千,能入史册者寥寥无几。估计,曹妃只是个随军征战、得到皇帝一时宠幸的女人,其真实的封号未必能有“妃”或“嫔”的地位,很有可能只是一个 “才人”。其故事在民间则有可能以“妃子”的身份流传。
终于访到了亲眼见过曹妃殿之人,参照史志对人们的猜疑释去了心中的大部疑团,在兴奋之余颇感欣慰。为此,撰成此文以飧关心、好奇曹妃殿的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