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娄底扶贫散记(10)|运桂岭上
运桂岭柑橘产业基地
作者:梅国华
运桂岭是硐下的西藏。
一片山体,几个山包,耸立在村子北边。
越过山脊,则是冷水江市的托山镇岩口村;沿着山脊往西,不远便是新邵县的坪上镇三场村。站在运桂岭上,可以真切感受什么叫“一脚踏三县”。
远远看去,运桂岭一片葱绿。近些,再近些,则见运桂岭是绿灰相间,绿的是桔树,灰的是石头。原来,很多很多的桔树,是长在石头缝隙中。看到这一大片一大片绿灰相间的桔园,你不得不惊叹山民的勤劳。
山上山下,分布着运桂、油榨、长江、新建四个组百余户人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十四户。
运桂岭,其实也就四五百米高。但本村本乡却无公路相通。岭上村民若开车去村委会,去乡政府,必须经冷水江市绕道涟源城区才能到达。我初上运桂岭,就是走娄底大道到冷水江市,经托山镇岩口村上去的。时为2017年11月29日。
正是柑桔成熟时节,看到满山的桔树,看到满树的桔子,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村支书肖义军、运桂组组长李新招、油榨组组长袁武利等,你一言我一语地介绍:这里原是乡政府的园艺场,有近千亩桔树,由于管理不善,茅封草长,没什么收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袁武利、李新招各自组织一班人马,分成两块承包了园艺场(每株桔树每年上缴一元),后来分别发展为运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万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虽不是一包就灵,但变化确实很快。几年之后,不仅原有桔园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机勃勃,而且顺势开垦荒地,扩大了桔园。种植柑桔看来有钱可赚。周围的农户闲不住了,张三李四,东选一块,西画一圈,开起荒来。“这几个山头,现有近三千亩桔树,并且还在不断扩大。”李新招手一挥,自豪地说。
散户参与进来,五亩十亩,二十亩三十亩,多的上百亩,荒地很快开垦完毕。近几年来,农民不是在开荒,而是在啃石山了。
我夸赞道:“这里的人,特别勤劳。”
李新招说:“是的。我们这里的人,只比哪个起得早,哪个的园子管得好。”
袁武利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土政策,除水田外,土也好,山也好,只要荒芜了,谁开垦,就是谁的。”
我还是初次听到这样的政策,忙问:“承包的旱土也是这样?”
袁武利说:“一样的。不管你耕种了多久,只要茅封草长,荒芜了,别人就有权来耕作。”
我问:“这是乡规民约,形成文字没有?”
袁武利说:“没有。约定俗成,人人遵守。”
停了一会,我询问桔子的产量。
李新招介绍,目前挂果的可能只有两千亩左右,亩产不会低于五千斤。他随手指着路旁一株桔树说:“这株树的桔子,不会少于一百五十斤。”
李新招所指的那棵桔树,虽满树黄橙橙的桔子,但还没一人高,树冠也不是很大。我疑惑道:“有那么多吗?”
袁武利十分肯定地说:“有。”
我问:“一般每亩六十株吧。”
李新招说:“六十至七十株。”
袁武利说:“我们这样的陡坡地,有八十株以上。”
我又问了桔子的价格、成本、效益等情况。他们说,桔子的销路还不错,远的销到了东南亚国家,只是价格较低,每斤均价只有一块五。成本呢,包括工资和肥料等,每株桔树二十至二十五元。我初略算算,每亩纯收入五千元,一点问题也没有。
我把自己偏于保守的推算说出来,他们都说是这样。李新招说,平均每株桔树可赚一百元。袁武利说,每株赚八十元吧,每亩也要赚五千元以上。
“一户人家,种上十亩二十亩,日子就过得很光鲜了。”肖义军望着李新招、袁武利,笑道,“他们两家,种得多,每年收入三四十万呢。”
李新招、袁武利只是笑笑。
每亩可赚五千元,实在令人兴奋。我多年形成的印象,就是搞农业难赚钱,增产不增收,农民致富靠打工。这一印象,是我看过很多资料、做过不少实地调查形成的。很多农业项目,看上去很美,却纯粹是供参观用的,离开项目扶持,就寸步难行。种植油茶,打理得好,每亩可赚二千元左右,我曾对这一项目抱有实质性希望,但却发而不动、推而不广。运桂岭的柑桔呢,没有苦口婆心的思想发动,没有任何项目资金的支持,却由农民自发搞起来了,搞成了这么壮观的一大片,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作者简介:梅国华,笔名莫美。涟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墨雨》等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