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回家探亲

编辑:李凯 发布时间:2022/07/17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张国强

6月14号下午我发现手机有老家邻居荆苏平他妈打来的几个未接电话,我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赶紧拨打电话过去,她告诉我:“你妈病了,你赶紧联系你舅舅或张霞女婿找车把你妈送医院”。


我给在西安打工的妹妹张霞去了电话,随后又给妹夫耀宏打电话让他赶紧联系车把母亲送到医院。我们住的地方比较偏远,交通特别不便,从老家到县城接近50公里的山路,就是找到出租车送到医院也要两三个小时。


我给单位领导请假后,准备回趟老家。母亲今年73岁,比起我见到那些耳聪目明、腿脚利索的八九十岁高龄老太太的身体来说,母亲的身体的确没法比。

1658045421608717.jpg

1658045467210789.jpg

我坐的是高铁G844车,16点50分出发到西安北站已经是晚上21点20分了,这个点,回家的长途车已经停发了。我电话中询问母亲病情,妹夫告诉我在小舅的安顿下已经住院了,检查母亲病情是脑梗死,病情稳定,正在打吊瓶,让我不要担心。我告诉他们现在没车,明天早上回去。电话中得知妹妹也从西安辞工回到母亲住院的医院和妹夫耀宏一起护理母亲。出了高铁站坐地铁找到离长途汽车站最近的一家宾馆住宿,晚上快23点了还没顾上吃饭,我在五路口一家住宿宾馆附近走了一段路没找到一家营业的饭馆。于是,就在美团网上订了一份自己一直眼馋的家乡酸汤面。

1658045549194278.jpg

第二天早上到县医院看到正在打点滴的母亲躺在病床上,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眼泪装满了我的眼眶,母亲瘦多了。在医院的几天里,一直是妹妹在细心地照看着母亲,陪护病人病床空位有限,妹妹晚上困了就跟母亲挤在一起。晚上我时常去走廊里看看,只要看到有空床就用舅舅从家里带来的床单当被子盖在身上眯会儿。


刚开始在过道东边几个晚上还没注意,一个病房里的病人听说是敬老院送来的,一晚上病痛大叫个不停。就连陪护的病人家属也忍不住抱怨:“你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就一宿宿的折腾人,你不睡觉还不让别人来睡觉?”病人吵得实在没办法休息我就跑到西头走廊过道里找个床临时眯瞪一下,哪曾想西头走廊一个病床上睡着一个打呼噜的陪护中年男人,哪呼噜呼噜声从他落枕开始一直到天亮五六点绵延不绝,时而震耳欲聋,时而和风细雨。打呼噜声就连过道两旁所有房间里的病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母亲病房里住的综合楼病人来自县城四面八方。多数以脑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为主。每天早上八点多医护人员查房,然后是护师或护士来给每个病房分药、测量血压、血糖,来住院的都是条件不太好的家庭。通过聊天,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病人,一个是古城庵沟口东路叫韩世民的老乡,人很乐观,是从商县中医院转回到县城医院看病,他属于腰间盘突出动过手术,行走有点困难,有时候老伴过来照看他。一个女的好像是麻坪的吧,属于营养性贫血,脸色蜡黄,由两个儿子轮换着照看护理。很坚强,医生在给她脊髓抽血化验时始终咬牙坚持一声不吭。

1658046086194765.jpg

闲聊中得知她老大儿子上班,老二在西安开了一家饭馆,生意还不错!她在小儿子饭店打打下手帮帮忙。老公在一家私人单位打工,一次意外脚崴了回家养伤,刚开始以为是内伤用酒洗洗,后来感觉脚冰凉,血脉不通,经西安医院专家诊断需要截肢,就回到老家县城医院做截肢手术。而她长期劳累过度,出现贫血,也累出了毛病住了医院。两个儿子为了照顾她老公和她不得不放下工作回来细心照看护理她们两个。想想这家人也是够不幸的!庆幸的是儿子都很乐观,经常给父母买好吃的,逗他们开心!


病房来了一位用担架车推进来的女病人,据送来的病人家属说是摔伤,私下我听护理病人的婆婆说是因感情跳楼,万幸的是生命没有危险,后来经医生诊断是腰部骨折。护理她的是她年迈八十岁的婆婆和她的一个妹妹。当时摔伤后,是八十高龄的婆婆和她妹妹、妹夫等人把她送到医院。远在北京打工的老公正在往回赶,听她妹妹介绍说,疫情原因,她姐夫人到西安,那边要求县、镇或村里人去接。而这边医院正准备安排病人做手术,一旦动手术,仅靠年迈七八十岁的老人和她妹妹一个女的护理有困难的多……


给母亲治病的主治医生是综合楼一个叫任斌的大夫,他是一个尽职尽责很负责责任的热心的大夫。对于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农村贫困交不起医疗费的农民,还是有钱有地位者,他都一视同仁,尽心尽力施治。凡是病人家属咨询病人的病情,他也会热心、不厌其烦地解释。综合科二楼副主任叫陈玉辉,听同病房患者说陈主任是山阳人,是一个很阳光的暖男!每天查房时病人都会听到“今天感觉怎样?有没有不适的地方……”暖心话语!


而那些护师和小护士呢?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不停来往穿梭在各个病房里。随时都在听到患者或陪床家属用床头的呼叫机在呼叫“护士,29号药打完了,要换药”“护士,32床要拔针”“护士,针跑了”……“好的,请稍等哈,马上到……”综合科就是洛南县医院的一个缩影,一面面锦旗传递的不仅是患者及家人对医务人员的感激之情,更彰显的是医患彼此之间的真诚与和谐,更是对县医院医务人员医术的肯定和信任。

1658045767603794.jpg

这次回家陪伴生病的母亲感触很深,首先是县城道路由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了原来坑洼不平的水泥路面,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开展白改黑城市道路提升工程,正在给洛南广大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过往行人经过红绿灯十字路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得不承认在老家洛南这个小县城“车让人”,让出一片安全,让出一片秩序,让出一份温情。“人守规”,守住一份理解,守住一份和谐,守住一份文明。


老百姓看病上也有新改观,取消了以往看病难的问题。参保患者在市内镇办卫生院、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分别为300元、400元、800元(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600元)、1800元(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1400元);市外异地就医一级(含镇办卫生院)、二级、三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分别为500元、1500元(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1300元)、3000元(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2600元)。2022年,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在市内一级医院(含镇办卫生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分别为85%、75%、60%,在市外一级(含镇办卫生院)、二级、三级医院分别为75%、65%、50%。


在采访中那位姓韩的病友告诉我:“现在农村不像过去那样困难,交通变好了,农民到60岁就能领养老金了,还是党的政策好,困难户、孤寡老人都是免费给治疗的……"


在医院综合楼的小花园里和小舅闲聊时提到了母亲这次突发病情时,我说“这次我妈的病多亏了苏平他妈发现的早,也多亏了门口邻居照应,耀宏找车及时送到县城和您这边提前托人找医生安排病房治疗的好,要不然后果不敢想象……”


这次在老家仅仅呆了一两天,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县医院陪护生病母亲度过了短暂的几天。老家的山沟里风景秀丽,树木葱茏,气候冬暖夏凉,景色宜人。在以前张面沟里人烟稠密,而现在只剩下两三家,一家就一个人,一个最大年龄73老太太,一个是70岁的太太了,整条沟的路被树木杂草封的密不透风,想要找个人说话都难。但是山里百姓种的玉米还没到成熟季节就被山猪糟蹋得一干二净,山猪是野生保护动物,老百姓也是干瞪眼没办法。“前些天我还见红红的俩山羊跑到院门口了”病床上的母亲说。

1658046343160523.jpg

1658046389667945.jpg


在老家的时候,邻居振云叔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荡:“不管到啥时候,农村的老家不要丢。房子再老也是你的。以后退休了,你们回到家里住。老家空气新鲜,烧的和自来水都很方便,地里随便种点菜都够你们吃了,这种不是神仙像神仙的日子多好……”或许这就是在老家住习惯的老一辈人的观念吧!


在老家陪妈妈短暂数日,我是真舍不得离开她老人家。但为了生存,只有忍痛割爱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家。


作者简介:张国强,70后、陕西商洛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采风网会员、《人民视点摄影记者团》会员,《中国早报》《台湾好报》《两岸好报》记者、《谛印中国文化艺术网》陕西通联站;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日报市场报网络版·创新中国》《人民日报市场报网络版·法治周刊》《经济日报·旅游中国报》《台湾好报》《北京青年报》《人民视点》《陕西电视报》《西安商报》《商洛日报》《三秦电视报商洛版》《陕西法制网》《时代法治网》《采风网》《泾渭文艺》《谛印中国文化艺术网》《书海》等杂志报刊、网站刊发转载!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