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舍不得水

编辑:李兴 发布时间:2022/12/06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作者: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20心理二班 蒋璧如  

水是什么?

9999.jpg

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在物理学家眼中,水是光的折射;在化学家眼里,水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生物学家眼里,水是新陈代谢的媒介;在文学家眼里,水是浩浩汤汤的万古江河;在农民眼里,水是期盼又是天灾;在水资源富集的地方,水是肆意取用的资源……


但是我们从未考虑过失去了水我们会怎么样。


在人类刚刚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水曾怜悯我们——哺育了我们的生命,塑造了我们的精神,涵养了我们的文化。人类的先祖从水中爬行而出,走向广阔的进化之路,紧靠水源,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种群的饮食起居无不以水为根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也以水为挖掘不尽的思想源泉。中华文化中诞生过许多以水喻人的经典名言,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给予我们珍惜生命,充分利用有限时间的启迪;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为我们讲述君子品性的行为标准;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提出平静与清净之心态的重要性。这些从“水”提取的文化精华,现在仍在滋养着我们。


绵延在华夏大地的江川湖海见证了人类由渔猎、农耕发展到如今的工业文明,供养着中华子孙的生存,供养着中华文明的腾飞。习近平总书记也以水为媒,讲述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针。“水润民生”,重视民生之根本才能更从基础上巩固民生,为人民的生活谋福利。水,以其有限的自己,哺乳了无尽的华夏子民。


而现在我们随意地挥霍着水资源,仿佛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阿里巴巴的宝藏——我们的水从山间、泉眼、江河、地壳中被汩汩地抽进自来水厂,被痛苦的加入许多化学物质;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被拿来洗菜、洗碗、洗衣服、拖地、洗澡等,没有一处不需要用到它们,但是被使用被污染的水被无情地排入自然——而这个过程中,水没有得到人类的一丝同情……


我们的水在地球上循环了44亿年,但现在有保质期了。当自然的水进入所谓自来水厂后,它便蒙上了人类制造的阴影,它成了商品。水成了产品,成了原材料,成了生产和消费成本。计量水的方式也从单纯的数量,单纯的资源,引入到了金钱的领域,贴上了价格的标签。一瓶矿泉水只要几块钱,一吨从自来水管中流出的生活用水只需要花费几毛钱。从此,水资源本身的珍贵便被购买的廉价取代了。水也似乎变得不再起眼,成了轻易获取,成本低廉的商品。水资源富集地区的人们肆意享受着现代输水系统的便利,似乎美丽新世界就在水的任意享用中实现了。


但是,在那些干旱地区、在沙漠地区、在那些看不见的土地上,有无数的人们为水而哭泣。我曾前往贵州,一个嘎斯特地貌广布的省份。曾经,贵州本并不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但是由于水库、大坝的滥建,加上嘎斯特地貌,地表上的流动水很少,地下水取水困难,导致贵州一度成为全国有名的“缺水大省”。且贵州水质恶劣,碳酸盐含量很高,水壶很容易起一层厚厚的水垢,所以贵州人民甚至都不能用热水壶烧开水喝。同时,碳酸盐含量高的水加重了贵州的水土流失现象,使得地表水更少,地下水质越差,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在贵州,能喝到一瓶矿泉水都很奢侈。


还记得我当时在贵州溶洞景区,几个小朋友在讨游客不喝的矿泉水瓶子,当他们拿到游客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时,他忙不迭地将剩余的水倒进嘴里——他们家中的水质太差,储蓄水基本只能满足日常要求,实在是口渴,才不得以捡游客的矿泉水瓶……


还记得曾经看见的一则新闻:在湖南长沙市雨花区东塘街道东塘社区融科三万英尺小区,黄秉堃和刘惠琼老两口过日子,每月用水量不到5吨,是邻里眼中的节水模范。可是两个老人家是如何做到不浪费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当我随着新闻报告走进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我找到了答案: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当时的刘惠琼奶奶已有79岁,但身子骨很硬朗,一日三餐仍是自己动手。淘米时,她会在一旁备好水盆,将淘米水倒入盆中。若是做菜使用了蒸锅,锅里的水也囤起来。餐后,这些用过的水又能派上用场——洗碗。


除了两位老人家生活中节水的点点滴滴,在采访中,我也仍然清晰地记得黄秉堃爷爷说过一句话,“不是舍不得钱,而是舍不得水。水,哪怕一滴也不愿浪费。”


“不是舍不得钱,而是舍不得水”黄秉堃爷爷说这句话深深刻进了我的心里。或许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在我所居住的家乡,河流广布,未曾因为缺水而焦灼过。我们或许是因为不缺水,或许是因为水便宜……但我们忽视了“舍不得水”的精神,我们应当向水当初爱我们一样爱它。


所以,我们大学生要积极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技术、培养节水意识,进一步展开各项宣传。无论是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舍不得水”,一滴水都不浪费,一滴水也不愿意浪费,将“舍不得水”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节约用水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