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散文│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原创:谭 文 革
洪水岭森林密布,郁郁青青,是一座天然的氧吧,位于涟源县城的南边,因而我称之为涟源的“南山”。
我生活在县城,喜爱爬洪水岭,以前爬得多,几乎每周要爬一两次,近两年来去爬得少了。上个周末下午,我突来兴趣,想到了洪水岭,想去爬爬。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我很喜爱王维的这句诗,也喜爱他的那种意境。诗人年到中年,颇为好道,将家迁至终南山下,潜心修佛,来了兴趣时,就上山漫步,常独来独往。
天命年后,我也在修身养性。静坐时,我喜爱思考,一边品品茶;漫步时,我喜爱独往,可以自由遐想。
想爬山,就出发。我沿着红旗路,穿过柳家湾,走过蓝溪桥,沿光明街前行,不久就到了洪水岭脚下。沿着山道慢慢而上,穿过绿色的橘园,再往上走一会儿,前面不远就是洪水岭老庙了。
秋天的夕阳投射在老庙暗紫色的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让老庙增添了几分神圣的色彩。
我不由想到李商隐的《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从此诗可解读出,诗人有闲适的心态,过着悠闲的生活,优哉游哉,怡然自得。他去崦嵫山上拜访一位高僧,沿着崎岖的山道走了很久,才终于到达目的地,遇到了高僧。
高僧在简陋的茅屋中独自敲磬诵经,悠闲地斜倚着一枝粗大的老藤。诗人到后,高僧停下了敲诵,并与之交谈、探讨起来。
诗人与高僧谈的是佛教思想、世界观和人生哲学,两人一致地认为:“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宁”字在这里的意思并并宁静,而是舍弃、摒弃等。
《诗华经》云:“书写三千大世界事,全在微尘中。”其大意是,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为微生微尘。因此诗人说,世界微尘里,我还谈论什么爱与憎呢?
佛家的观点是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的。若从宇宙的角度看地球,地球只是一粒尘埃;若从地球的角度看人,人就像一个微生物。相对地球或宇宙,人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不该有太多的爱恨情仇。
然而凡事都讲究个度。人类社会既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恶丑,我们对真善美应爱,对假恶丑该憎,绝不能真假不分、善恶不分、美丑不分。这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观点,不可含糊。
对于涉及个人的某些事,若不是原则问题,不涉及尊严,未超越底线,则不必过于计较。人到中年,气量大了,境界高了,应将不如意的或让人憎恨的人和事看淡点、看开点,不要长时间地挂在心里。
人生活于家庭,生存于社会,爱与憎是客观存在的,有爱就会有憎,有憎就会有爱。
若用数学上的波线来描绘,爱是正波,憎是负波,人们不要试图让正波和负波都归零。若是那样,人就没有了情感,类似于冷血动物,那是极其可怕的。
理想的情况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从青少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人的情感波线依然存在,只是正波和负波的波幅都慢慢地越来越小了。
也就是说,人到中年或老年,依然有爱有僧,只是爱得不再狂热、憎得不再刻骨,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一切都看淡了”。
(写于2020年8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