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散文:观中医院旧址感怀

编辑:ljh 发布时间:2020/09/04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原创:谭文革

 

周日下午散步,我去县城老街逛一逛。走红旗路,过石舞塘,到了墨溪口铁桥下,那里已是涟水河边。


沿河边防洪大堤往东,就到了蓝田古城的地标性建筑——蓝溪桥;过了蓝溪桥,就走上县城著名的老街——光明街;沿光明街向东,前有一交叉道口;沿道口右拐向上,不远处就是曾经非常有名的县中医院。

1599203476113038.jpg

这是一条斜坡街,也是一条老街。我向上而行,看到了马路左边的中医院旧址。以前我很多次路过这里,也多次看到中医院旧址,却极少进去看过。这次我突来好奇心,去院里走一走、瞧了瞧。


近20年前,中医院已搬去了新址,此处完全废弃了,现破败不堪。当年热闹的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早已人去楼空、摇摇欲坠,只有职工宿舍楼还住了部分退休老同志及家属。


门卫室住了一位老人,大概是负责看守的。大门过道的墙壁上,仍挂着两块很大又很旧的字牌,一块写有:“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展,加以提高”;另一块写有:“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看到这两段话,我当时虽不敢绝对肯定,但直觉告诉我,这应是毛主席曾经说过的。当即我用手机查询,确实如此。


我在中医院旧址大院走走停停,这里瞧瞧,那里看看,几十年前的往事又浮现于心头。


年少时,我至少在这中医院看过三次病。第一次是两三岁时,由于卫生条件差,我肚里生了蛔虫,身体消瘦无力,母亲带我去那里,医生诊断后开了一点药,那是中成药,口服的,有点甜,一颗颗的,形状像宝塔。母亲说,那是“宝塔糖”,我回家吃了几颗后,蛔虫全打出来了,病也好了。


第二次是五六岁时,我得了痢疾,拉肚子,全身无力,母亲急了,背着我往街上跑,去的又是中医院。医生是中医,医术精湛,认真负责,给我打了针开了药,其中有中药也有中成药,却没有西药。回家服了药,一两天后就痊愈了。


第三次是读初三时,下学期在学校寄宿,住大教室,一间教室睡了二十来人。其中一位得了疥疮,大家都传染上了,我也不例外。


这种皮肤病传染性强,手指缝及腹股沟处多水疱,痒得难受。母亲给了我十几块钱,要我去中医院看看。接诊的是位老中医,他经验丰富,仔细看了后说是疥疮,给我开了几副中药。我口服几天后,令人烦恼的病好了。


我年少时的记忆中,父母从未住过院,但我爷爷是因病住过院的,在中医院就住过。我印象中,大概从爷爷辈开始,家里人如有病痛或不适时,常去的医院就是中医院。


年少时我三次得病,可三次都是在中医院治好的,因而我对中医院印象深刻。遗憾的是,那里已人去楼空,几乎变成了废墟。更让人不解的是,搬到新址的市中医院曾长期对承包,一切以赢利为目标,从未突出中医为主的宗旨,近十年来,政府已将中医院收回了,但仍未突出中医特色,中医院变成了普通的综合医院。


毛主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展,加以提高。”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医药防治一方病。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到药王孙思邈,到后来的李时珍,几千年的医学实践充分证明,中医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发展,加以提高”呢?

1599203516174179.jpg

“伟大的宝库”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可我们越来越轻视它。无论什么疾病,大多数医生开的处方就是打针、输液、呷西药,动不动就开刀,有几位是开中药方子和中成药呢?


日本则把中国的中医捧为至宝,长期努力发掘中国中医古方,加以优化和完善,拥有其知识产权,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和其它效益,我们不该深思吗?


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的几次重要批示,我们对中医这个“伟大的宝库”应当高度近视,并付诸行动,“应当努力发展,加以提高”。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写于2018年10月3日)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