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寻访易武明前茶
中国早报云南讯(特约记者 穆春清 通讯员 丁雪)仲春时节,应好友吉旬兄的邀约,我陪父母来到西双版纳易武茶老丁家寨核心产区,观摩普洱生茶从采摘、炒制到产出成品的过程,亲身体验茶农的生活。
采茶艰辛
去看茶树的路十分崎岖难走,一行人乘坐越野车,行驶在颠簸蜿蜒的山路上,在感觉到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的时候,终于可以下车步行,经过若干陡峭的斜坡,在铺满枯枝落叶的原始森林间穿行,借由登山杖的帮助,我们一步三滑地艰难跋涉,最终来到古茶树区。
这里的古茶树植根于原始森林腹地,周围都是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矮小的古茶树置身其中,很难见到阳光,或许正因如此,它们的生长过程异常缓慢,几百年的古茶树看起来才只有孩童胳膊粗细,而地上一株还不及膝盖高的小茶树,竟已有了八年树龄。原始森林作为古茶树的天然屏障,不仅隔绝了外界的各种污染,也是古茶树吸收天地灵气的来源。这里的茶树与青草和百花共生,产出的茶叶自带兰花香、蜜香、百花香,不一而足。
采茶是个技术活,一名熟练的采茶工人平均每天能采集约4-5公斤鲜叶,装在硕大的背篓中带回。然而,回程的路更加艰辛,当我气喘吁吁地爬上一个又一个陡坡,才发现略显发福的吉旬兄早已跑在我的前面,原来他是个灵活的胖子。就连茶农年仅六岁的小孙子也能在山坡上如履平地,这大山的孩子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奔跑,大自然母亲自会教导他善良勇敢、坚韧顽强,以及他祖祖辈辈世代相传的生存技能。我不禁感叹,大山赠予人类的珍宝,难道仅仅是茶吗?
炒茶体验
易武作为产茶胜地,林林总总的制茶作坊屹立其间,制茶师傅们大显身手,用他们钟爱的方式完成炒茶步骤。吉旬兄坚持用柴火烧灶、纯手工炒制,认为这样能保有“镬气”。
我也亲身体验了炒茶过程,炒制中的茶叶温度很高,戴着手套还是能感觉到灼热的叶片,需要不停地快速翻动,使每一片茶叶都均匀受热,且每次要炒制五公斤鲜茶,着实是个体力活——当然,这种体力活对于我这种“百无一用”的书生,自然是装装样子罢了。
林间野趣
上午的艰辛跋涉已令人精疲力尽,我们的午餐就在林间一处牛棚解决:芭蕉叶兼做桌布和餐盘,烤豆腐、午餐肉、手抓饭直接放在叶子上,颇有一番野趣;包烧鱼,烤腊肉,芭蕉花,鸡脚菜,每一样都是大山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是在城市中求之不得的珍馐美馔。
这顿由茶农们盛情款待的林间野餐实在是妙不可言,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经常被蜜蜂打扰。我本人十分惧怕各种昆虫,偏偏那蜂儿误以为我是花骨朵,非要绕着我飞,打也不是,躲也不是,正在尴尬间,厨娘小姐姐翩然而至,转眼间徒手将蜜蜂击落,让人感激之余不免生出几分敬佩——你瞧,大山的女儿就是这样无所畏惧!
品茶
经过采茶的艰辛和炒茶的烈火考验,以及揉青、晾晒等若干工序,终于可以坐下来,细细品味这来之不易的明前茶。茶叶在滚烫的沸水中浮沉,清亮的茶汤随之汇入茶杯,你看那人轻启朱唇,似有万种柔情融化于唇齿间,像整个春天在味蕾上徐徐盛开、逐层绽放,清香隽永,滋味无穷。
闻香
此时,吉旬兄提示我们,饮尽杯中茶,并甩干残留的水珠后,可仔细嗅闻杯中的气味,那是一种绵延不绝的、闻之令人心旷神怡的迷人香气,这是上好的古树茶仅有的绝妙体验。
在我还是个茶学生的时候,也曾学过“留香杯”,这种杯子不用来喝茶,只为将茶汤倒入并倒出后,闻之久久不散的香气。
只是这许多年来世事浮沉,喝茶为解渴、为刮油、为提神,再无闲情逸致去品味那繁花散尽后的余韵。吉旬兄看似粗犷,却是他提醒我去体会这细微之处,真可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易武自古以来就是贡茶的出产地,这里至今还保留着茶马古道的起点,它记载着一代代采茶人的漫漫旅程,从前,易武茶从这里运往京城,如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它们依然从此地走向世界,走进你我每一位爱茶人的心中。
此次行程,我们如愿寻到了“梦中情茶”,更真切体会到古人云“最是一年春好处” ,一年中只有春天才有如此美妙的茶,春光易逝,愿你且饮且珍惜!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