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 组一

王谨 :评温欣华长篇报告文学《红山口回响》

编辑:李亮 发布时间:2022/11/02 来源:本站
分享到:

评温欣华长篇报告文学《红山口回响》

文/王谨

《红山口回响》是一部书写新时代的书。

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主题应该是厚重的,并具有时代感。2021年7月1日,党中央向世界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雄浑的声音 ,不仅在神州大地回响,也在世界发展中国家回响。中国实现全面脱贫,成为本世纪彪炳历史的重大事件。

从本世纪初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主导的扶贫攻坚战,在全国波澜壮阔地全面展开。面对贫困这个人类社会的顽疾,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不仅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人间奇迹,而且锻造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民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向扶贫村派第一书记经验,在全国许多村落开花结果,积累了扶贫攻坚经验。他们与尚在贫困中的民众团结一致,共同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村落面貌,使创造幸福生活成为现实。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全国上下以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完成了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以脱贫攻坚精神筑起一座新的精神丰碑。

正是在此宏大的背景下,温欣华选择了以报告文学方式反映乌兰察布市扶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回应党中央的声音。为将这一重大主题通过报告文学方式呈现出来,温欣华用两年的时间走访了乌兰察布市的34个行政村(嘎查)、126位贫困民众、基层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用10章43小节篇幅,以人物引导故事的方式,讲述了扶贫干部携手贫困民众,战胜贫困,实现脱贫的艰难历程。这是一部在新时代、大主题下,为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普通干部和掙脱出贫困泥潭的芸芸众生立传的书。作品反映的内容涵盖了产业扶贫、住房保障、健康保障、教育保障、社会养老、弱势人群保障等各个领域,史诗般再现了乌兰察布市为近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所展示的气吞山河的战斗画卷,展示了艰苦脱贫中鲜活的人物群像。

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通讯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文体。报告文学《红山口回响》首先具有文学性,用的是文学笔触;其二所写的事件是真实的,与小说虚构故事不同,系真人真事;其三在叙述故事时带有作者情感,有抒情,有感叹。温欣华这部作品正是从多方面体现了作者驾驭报告文学的功力,

《红山口回响》所用的素材,都是作者亲历或采访得来的。作品反映的扶贫攻坚故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乌兰察布这块土地上,是人们欲知的,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作品通过刻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牵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是乏味的,而是通过艺术加工手段,使故事跌宕起伏,能吸引人读下去。比如,她写到那些诸如王智、岳旺、李平、高日军等困难户的故事;分析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展示他们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从失望到振作的嬗变,从困顿到实现温饱,甚至小康的转变过程;她写到诸如黄兆文、刘䶮、唐成杭、塔林夫等一批优秀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乌兰察布扶贫事业的故事;她写到满怀抱负、土生土长的青年才俊,回乡带领乡亲走产业扶贫之路,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应用于脱贫攻坚实践中,和村民一道培育土豆新品种--希森6号,带领牧民实现畜种改良……这一串串故事,谱写出一曲曲牵动人心的命运交响曲。在故事的叙述中,作者时而恰到好处地有感而发。比如,她写带小海子村的村民以蔬菜种植脱贫的青年典型谷守江的故事,这样开头:“一个人内在的品行、修为,决定了其一生的命数。漫步在阴冷的秋雨中,谷守江开始思考这些蔬菜现在和未来的出路……”。她写守在乡村岗位默默无闻的一批诸如王仓、付秀梅、徐敬业、魏靖、高玉珍、赵亚元、孔繁仪、薛凤美等村干部,作者感慨道:“这是一个讲究效益的时代,无论做什么,人们都要算一笔账,追求效益最大化,可是唯独守在乡村干部岗位上的这些人,他们默默无闻,从来就没有人和他们算过效益账,他们以自己的公道无私、正派智慧赢得村民的认可,维护了基层组织的稳定”。这段议论,恰到好处地表述了乡村脱贫除发挥派驻干部作用外,仍然需要依靠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她写一位下乡扶贫女队员实现扶贫目标重新回原单位时的心境:“来之前,摆脱贫困是一个遥远的神话;临走之时,曾经落后的村落成为一个温暖的家园,那些疲惫的灵魂有了温暖的归宿。”这样适时在字里行间给以抒情的笔墨,既加强了文学性,也彰显了作品思想性。

写熟悉的生活,热爱所熟悉土地上耕耘的人们,才能将热爱化为写作的动能,为自己的作品倾注心力。作者温欣华是草原的女儿。她之所能花两年时间体验生活,写出这一宏篇巨著,展示草原在扶贫攻坚中系列感人的人物和故事,正是她熟悉这片土地,深爱她生命的这处原乡。诗人艾青有一句诗说得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小生长在乌兰察布的温欣华写这本书,大抵也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缘故。正是作者热爱并关注乡村,才有写作扶贫攻坚题材的动力。

去年我在乌兰察布采风途中,曾和温欣华交流到作家深入生活的话题。她对某些作家满足于坐在高楼大厦编造作品,颇有微辞。她认为,好作品都是来自生活且又高于生活。她所有的作品,都是来自她熟悉的生活。她先后当过记者,曾任乌兰察布凉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乌兰察布市文联领导。尽管职务变了,政务工作繁忙,但她写作的爱好没有变,文学的激情时常奔涌在胸。她深爱乌兰察布这片土地,有着“随见倾心的熟悉”,时常被在身边发现的正能量事件或人物所感染。她到扶贫点做扶贫蹬点工作,把工作和体验生活结合一起,与农牧民交朋友,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坚持记笔记。为此,她创作所搜集的素材是丰富的,即使工作再忙,写作冲动也欲罢不能,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作品。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的素材,正是这两年中她有心积累,提炼梳理的结果。她对我说:她喜欢到草原农牧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就有了脚踏实地感觉,就发现写不完的故事。所以只要有机会,她就想沉下去,随时发现可写的东西。

在温欣华的影响下,市文联的中青年人也多以到基层锻炼为荣。《红山口回响》有关章节中写到王世新、江涛、韩国强从市文联下到三义村,参与扶贫的故事。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他们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开始觉得煎熬,到后来享受工作成就感 ,居然坚持了五年,实现了村里整体脱贫的目标。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说过:“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温欣华正是这样一位认真做事情的作家,这部报告文学的面世,证明她是成功的。

谨,笔名梅仁 曾用名王金球,原籍湖北,中共党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王谨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硕士学位。中国环境记协常务理事、作家网学术顾问、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名誉顾问。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