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一代忠魂策后生(后记) ——写在长篇纪实文学《拐杖校长》出版之际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4/09/10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向晏漪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在湖南张家界的广袤山川间,有这么一位令人敬仰的好老师、好校长——覃东荣,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师德的崇高与伟大,被誉为“张家界最美师魂”。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深情的诗篇,所有的情感与热忱,都倾注在了那些他深深挚爱的学生身上。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依旧忧心忡忡,牵挂着那些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失学的孩子,这份深情厚意,足以让天地动容,让世人泪目。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正如那句名言所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人虽离去,但精神永存。2005年,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的热潮中,当地的党员和群众不愿让覃东荣同志的精神被岁月掩埋,于是委托我将他与妻子献身贫困山区教育的感人事迹,创作成一部作品,以此弘扬社会正能量。当时,我倍感压力。毕竟,撰写一部传记,至少需要十五万字的篇幅,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当我看到他们信任而坚毅的目光时,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为了不辜负当地民众的期望,我开始了艰苦的创作。首先,我购买了一本传记,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写作技巧,力求在撰写过程中能够有所借鉴。作为一名小学老师,白天我要忙于教学,只有到了晚上九点以后,才能抽出时间阅读。


在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后,我开始利用节假日对覃东荣生前的同事、学生、亲朋好友进行深入采访,同时搜集资料、整理素材。每一次采访都让我深受触动。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关于覃东荣收留的第一个学生伍良平的采访。

微信图片_20240910112007.jpg

伍良平在电话中回忆道:“1986年,在城里的一所高中里,覃校长的大儿子梅元哥为了节省伙食费,每餐只能吃‘跑马油菜’,营养严重不良。有一晚,师娘哭着向覃校长诉说,梅元因为营养不足,晚上要起夜三四次小便,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覃校长听后,沉默了许久。梅元哥是覃校长亡妻向佐梅之子,出生仅六天母亲便因病离世。当时,覃校长在一棵千年桂花树下悲痛欲绝,痛哭七天七夜,茶饭不思,几乎想要追随亡妻而去。但当他看到身边哇哇啼哭的婴儿时,才重新振作起来。”


听到这里,我感受到了覃校长内心的挣扎与坚守。伍良平继续说道:“有一次,我因指间感染而手肿到胳膊肘,覃校长立刻带我到镇医院治疗。而他自己,却把原本打算给长子改善伙食的五元钱用在了我的身上。我当时就哭了……”电话那头,伍良平的声音哽咽起来,我也不禁潸然泪下。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境界,让我深感震撼。


为写好甘溪峪村土门潭地段主人公抢救落水学生的故事,我三次前往现场踏勘,听取了目击者赵如秋老师的深情讲述。撰写时,我力求还原每一个细节,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覃东荣的无私与高尚。


十九年里,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多次深入采访,实地考察,精心构思,撰写打磨,四易其稿。我发现传主覃东荣身上有九大亮点值得书写、值得颂扬。


一是信仰坚定。自覃东荣十五岁起,他便立志要让所有贫下中农子弟都有书读。这份坚定的信仰驱使他不断前行,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从未放弃。


二是舍己为人。当学生面临危险时,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即使自己身受重伤也在所不惜,学生得救,他却成了残疾,行走需要拐杖,人们称他“拐杖校长”。他的勇敢和无私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三是身残志坚。虽然覃东荣身患残疾,但他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上,拖着残腿,拄着拐杖、手脚并用爬遍青山,劝接资助许多贫困学生上学,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率先在贫困山区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目标。学生和家长都称他“爱心校长”。他的坚韧和毅力让人肃然起敬,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和使命。


四是心怀群众。覃东荣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关心老师,疼爱学生。那时,因物质匮乏,他连自己的饭菜都不够吃,却两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饭菜分给贫困老师。他家虽仅有两间简陋房舍,一间木板房、一间低矮灶房,容纳五口之家已显局促。然而,他心怀大爱,收留六位特困学生,即使自家三个儿女上学已捉襟见肘,但他仍坚持资助六个孩子接受教育六七载。


五是爱生胜子。他几乎每两周都会借钱让八个孩子吃上一顿肉。在分配食物时,他总是让收留的六个孩子先吃,自己的两个儿女后吃。这种无私的爱让他赢得了学生的敬爱。


六是以质立校。他是“一条山区教育战线默默耕耘的老黄牛”,注重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首创“立体式网络教育”,成立家长委员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他的治校理念和管理方式,让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全国先进单位。


七是勤俭办校。他倡导勤俭节约,规定在教职工的灯头和插口之间封上胶布、盖上公章防止撕毁换灯泡,晩上十点必须熄灯,教职工称他“灯泡校长”。他以身作则,以校为家,节假日义务守校、不计报酬地加班加点,折算成标准工作日两千多个。这种精神为学校节省了大量开支,也让教职工们深受感动。


八是清正廉洁。他严谨治校,改进教职工工作作风;他以身作则,严守规章制度。他与老师们一同蹲在地上,品味着大锅菜的朴实。他即使因公主持开会迟到两分钟,也毅然自罚两元,并撰写检讨以示警醒。他淡泊名利,对“省劳动模范”的荣誉和中央媒体的采访都一一婉拒,始终保持着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他坚持对事不对人,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都始终如一,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碓码校长”,也被称为“焦裕禄式的共产党员”。


九是心系党恩。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刻,他依旧不忘党恩,嘱咐家人代他交纳党费。他离世时,家境贫寒,欠债累累,乡亲们为他的遗体穿衣时,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只能含泪将几件旧衣和两件破旧的运动衫作为寿衣,这一幕令人唏嘘不已。


覃东荣,这位享年五十八岁的教育者,从教三十四年,除了因公负伤住院的三年,他担任了七所山村小学校长长达三十一年。他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着,一生都在默默地兑现着初心诺言—— “要让所有穷人子弟都能上学读书”,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012年1月2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岁月带不走最美师魂》为题报道覃东荣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他的事迹如同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善良与奉献之火。


本人根据覃东荣的真实事迹改编的微电影《东荣校长》(二十八分钟),在学习强国、省市主流媒体播出后广受好评,荣获了2023年华东地区暨全国部分省市微电影作品大赛二等奖。这部微电影是对覃东荣红烛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覃东荣红烛精神的影响下,学生们纷纷以他为榜样,坚守初心,甘于奉献。李富实坚守乡村小学教育三十九年,荣获湖南“运达杯”十名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榜首;覃锐被授予“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博士后覃领、石振清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的才华。曾从事乡村小学教育十一年的同事赵如秋,也因其见义勇为的事迹入选了湖南“见义勇为”好人和张家界市十大旅游新闻人物。


2020年11月,覃东荣的故乡七家坪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是对覃东荣红烛精神的最好诠释和褒奖。而在教育领域,他的影响依然在持续发酵。2024年4月20日,教字垭镇中心完小继任校长张智勇荣获“湖南第四届乡村好校长”称号,这无疑是覃东荣红烛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值此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与教师节四十载之际,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拐杖校长》意义非凡。此书为含音频、微电影等的混合融媒体读物,适宜党员干部、教师、群众、青少年等群体阅读,也可作为党纪学习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的鲜活教材,净化心灵,让读者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撰写过程中,本人因水平有限,未能将主人公的事迹完美地呈现出来。在此,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加以完善。  


衷心感谢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李友志为主人公题词,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谭仲池为该书撰序!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黄永华、总编辑钟可,责任编辑朱懿、傅蓉、曾散等工作人员。


衷心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本书撰写、出版发行的各界人士!愿社会上“覃东荣”式的好人越来越多,让这个世界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