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许峰诗歌院:艺出高峰 直面人性
——许峰诗歌研究第三部《咏物悟道100首》赏析系列十四章
文/邹中海 图/王光兴
一、心田深植菩提树,何处不是慈善场
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捷清晰的科学思维,在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的身上相得益彰。尤其是那颗慈悲心,更为他的诗文添上了充满禅性的翅膀。他的散文、报告文学、诗歌,都是一座座高峰。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他不但写古典诗词,也写新诗,近段时间以来,他以小草、小花为意象的新诗,寓意深刻,清新脱俗,颇受追捧:
一棵小草的诉说
文/许峰
我是一棵小草
一棵无名无姓的小草
生长的土地虽不肥沃
日沐阳光
夜沾雨露
吸收着大地精华
身型比同伴茁壮
在我生长地不远处
有一颗硕大的榕树
树下有不少我的同族。
大风来袭
我被刮得匍匐在地
他们有大树挡风
伤残比我轻微许多
暴雨降临
我被滚得满身泥泞
他们有树盖遮掩
雨后一身清爽
日复一日
我望着榕树下的同族
心生无比向往
能否有一天
我也能生长在大树下
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
享受大树带来的荫凉
机会真的来了
人类植树节
在我身边
植上了一棵榕树苗
和我一般高矮
虽非同族
却相互守望
冬去春来
几多岁月流淌
我还是那般矮小
榕树却身高数丈
华盖遮阳
它没有违背小时诺言
为我遮风挡雨
为我送来荫凉
时间长了
我却突然发现
自已生长的土地
越来越板结
自己长出的嫩叶
越来越枯黄
原来榕树的恶霸根须
强吸了我和同族
生存的大部分营养
终于有一天
一众人簇拥树下乘凉
我被一只大脚
踩得腰断叶碎
筋骨俱伤
我满身伤痕
仰望着高大的榕树
有气无力
神情悲伤
本想背靠着你好乘凉
你位高叶繁献媚者众
吸走了我养份
阻碍我生长
本想你帮我遮风挡雨
你华盖下面来人如鲫
那在乎一棵小草
让我遍体鳞伤
一场劫难
总算不死还阳
我对大树说
你揉碎了我的信任
我对大树讲
你辜负了我的期望
如有来生
我甘愿生长在荒野
不奢求庇荫
不梦想荣光
自由自在
日久天长
一一甲辰秋于惠州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小草“为意象,代民发声,短短几个小时,就引爆了广泛的讨论,参与讨论的人数高达百十人次,其中很多是大名家:陈优生、余斯文、白勇、张善庭、村夫、邹平生、朱学明、丘新梅、张斌等都是一方人杰或教育界、文艺界的元老。远胜于一场精心组织的研讨会的规模,网上阅读量更是高达几十万。
毕业于中国宝岛台湾辅仁大学的高材生萧啸老师,更是在第一时间,写了诗评,他说:许峰先生的新诗《一棵小草的诉说》,读来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徒增沉重之感。
诗意的田野上,一棵小草低语着它的心声,诉说着一段关于生存与挣扎、希望与失望的故事。这是一首描写小草的诗,更是一幅以物喻人、讽刺社会某些不良现实的生动画卷。
诗中的小草朴实无华,没有显赫的身份,没有炫目的光环,只是一棵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普通小草。然而,正是这份平凡赋予了它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小草日沐阳光,夜沾雨露,吸收着大地的精华,因此在同伴中显得茁壮。这是小草的骄傲,更是它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体现。
不远处,一颗硕大的榕树矗立,树下聚集着许多小草的同族。每当大风来袭,暴雨降临,那些生长在榕树下的小草总能得到庇护。而诗中的这棵小草,却只能独自承受风雨的洗礼。这里的榕树,象征着当今社会的哪些主体不言而喻。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却置普通百姓于不顾。而小草,正是那些无权无势、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写照。
随着时间推移,小草对榕树下的生活产生了向往,它渴望有一天也能生长在大树下,享受那份安宁与温馨。终于,机会来临,人类在小草身边植了一棵榕树苗。小草欣喜万分,期待着与榕树共同成长的未来。然而,当榕树渐渐长大,华盖遮阳之时,小草却发现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榕树的根须强吸了它赖以生存的大部分营养,导致它长出的嫩叶越来越枯黄。更令人心痛的是那些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簇拥在榕树下的人们,对小草的生死毫不在意,甚至将它踩得遍体鳞伤。
触目惊心的场景,让小草对榕树产生了怨恨与失望。它本以为能背靠大树好乘凉,却没想到大树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如此深重的罪恶。榕树的高大与茂盛,成为了炫耀的资本,却也成为了小草苦难的根源。
经历了一场劫难之后,小草对大树说出了它的心声:“你揉碎了我的信任,你辜负了我的期望!”这不仅仅是小草对榕树的控诉,更是无数民众对当今社会那些用权力和资本操控一切的无良之辈的愤怒与失望。小草曾对这些所谓的“大树”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遮风挡雨,却没想到成为了压迫和剥削的代名词。
诗的最后,小草表示如果有来生,它宁愿生长在荒野之中,不奢求任何庇荫,也不梦想任何荣光,只希望自由自在生长,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安详。这是小草的无奈之选,也是它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的一生要学会随遇而安,趋炎附势更不可取。
《一棵小草的诉说》以平实而真挚的语言,通过小草的遭遇和诉说,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它不仅仅是一首抒发情感的诗篇,更引发了我们深沉的感悟与反思。(萧啸)
笔者是非常赞同萧啸老师的评论的,认为许峰老师的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说出了当今社会的现状,对比强烈,形象鲜明,尤其是在情感上做到了遵循事物规律和艺术规律,既符合事实,也使诗歌的节奏呈高低起伏之势,极富动感,鲜活立体,做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所以笔者认为,许峰老师的这首《小草》,如诉如泣,情感上一波三折一一由小草的自由自在、到榕树的出现、遮风避雨的感恩、再到榕树为了自己的繁茂、不断压缩、挤迫着小草们的生存空间,展开丰富的联想,有如寓言般的警示,艺术性思想性都非常强。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树的高贵,不是掠夺,不是挤占,恰恰相反,而是庇护!所谓“树不与草争,”就是这个道理。但看现在的某些人事,哪一点,不与民争利!诗人用寓言般的手法,实际上是对这种与民争利的做法作了批判!
在许峰诗歌研究院即将建群一周年之际,梳理和重温这位当代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探索,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无可替代的启发意义,价值不可小觑。诗人的情感,幻化成一棵棵小草小花,发出了空谷足音般的心声——心田深植菩提树,何处不是慈善场!许峰老师这首诗的高贵之处还在于,诗人的这首诗并不是为了自己呐喊,他早已功成名就,而是他跳出了特定的场景之外,以知识分子的良知、风骨、士大夫的民本思想,促使他义不容辞,为底层发声,所以非常高贵。笔者非常认同一句话:“真正的爱国者,都是为民发声的。”这和屈原的“哀民生有多艰”的爱国情怀一脉相承!
二、浓妆重彩水中吟,成双结对晒柔情
好的作品必具三个特点:一是独特的语言;二是真实的生活感悟;三是鲜明的时代特性,这些特点,都是相互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都与作家艺术家的生活有关。
上次我们讲了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诗歌中的艺术特色中的几个点一一高明的手法、高古的质朴、高远的意境及独特的视角、眼光等几个关键词或概念。有学者提议,许诗中的语言,也是一大特色,有如庄子的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在《寓言》中曾自叙其著述特点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关于对许诗中艺术语言的探讨,笔者也在不断的摸索中,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也有这方面的阐述。但许诗中的艺术语言,是一个非常磅礴的系统,因为他的每一首诗,都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在当今古诗新韵的浪潮里,许峰老师绝对是一位代表性的艺术家,他精于各种修辞,承前启后地开创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语言融合的新纪元,并且许峰老师自己,对诗歌语言的探索,现仍在不断突破和探索。所以前面有关他语言特色的文论,也只能说承前启后,我们紧紧跟着诗人的步伐,不断更新。
那什么才是艺术语言呢?这个就非常宽泛。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例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对诗歌语言而言,精炼含蓄、准确生动、富有韵律,清新脱俗等,是诗歌语言最起码的特点。这些艺术语言,不但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并且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可以欣赏它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在欣赏经过精心构思、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语言。但不管哪一种艺术语言,辩识度是它们的共性之一,这也是艺术风格的特点之一。比如刀郎的歌曲,其中一点,就是他的嗓音非常独特,有着浓重的沙哑质感,这种独特的嗓音成为了他音乐的一大特色。一听他的歌,就基本可以确定,这就是辩识度。如果我们熟悉了许峰老师的语言风格,看到他的诗,哪怕不署名,也基本可以确定这是许峰老师的诗歌。
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徐冰,他在许知远的《十三邀》中说,“之所以艺术作品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不能被第二种东西取代。过去所有大师的说话方法都没法用,任何时候你都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必须要找到新的说话方法,这新的说话方法就是艺术的表达法。艺术家必须找到这样一个东西,才能称作是好的艺术家。”音乐人卢中强,在一席的讲座,讲述《民谣在路上》的时候,也分析了民谣音乐家的几大特质电影蜜蜂:“第一,要有非常非常好的辨识度;第二,要有非常非常强大的体系,这个体系其实有音乐、有天分,也有后来的所有对生活的积淀。”(见《好作品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看到的现实,再通过他的手法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家的创作。假如没有艺术家的创作,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眼睛能看到的世界。而与我们的差异性就是艺术家的独特性。找到新的说话的方法,就是非常好的辨识度,辩识度带有诗人或艺术家的标志。许峰老师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好是百业待兴的时期,从小就见惯了社会底层的贫困境况,这些早期经历为他日后关注民生的创作倾向埋下了伏笔。诗人的故乡黄冈蕲春,是有名的将军市、教授县,又处在长江与汉江的边上,具有“大江大河”的某些特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为许峰老师开阔的艺术视野提供了条件。同时,诗人后又在大西北当兵,戈壁、胡杨、雄鹰、西北狼等刚性元素也激发了他的血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他的创作带来了不一样的灵感。
他有一句未曾发表的名言,就是“为了老百姓有碗饭吃”,这是他思想深处的真心,体现了他一贯的艺术倾向和艺术思想,亦是他社会实践与艺术实践的动机。上文中许峰老师的《一棵小草的诉说》,塑造了两个艺术群体形象,一是塑造了底层的群体:勤劳、顽强、懂感恩却又无力改变生活;一个是塑造了那些自命不凡的群体,他们在开始成长之际,其实也有过为民庇护的时光,但当他们不断膨胀,就会不断地挤压底层的空间。这些形象,有些是很难用笔直接描述的,所以必须用艺术语言来呈现。
许峰老师的诗歌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红楼梦》和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非常深,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特有的诗意语言为基础,加上他努力深入工农兵劳动群众的生活,都为他的独特性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艺术表现上也能生动地再现时代的精神风貌。他在表现手法包括题材的选择,我们可以清晰看出“红学”基因在他诗里的影子。他的组诗、咏物诗、即事诗等,在《红楼梦》诗词中也都有迹可寻。他的诗歌,师古不泥的创作风格,也最符合好作品三个条件的。
三、衔泥筑巢空费力,只缘父辈行忤逆
今天讲的这组诗,见《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的96—103页。这几首都非常特别,一读三叹,所以我对每一首诗,也做了仔细的推敲,作品中有著名评论家邓三君老师点评,著名书画家朱学明老师的诗配画。我们先来看原诗原评:
其一、叹鸳鸯
浓妆重彩水中吟,成双结对晒柔情。
迷恋声色无国事,难为鸿雁上青云。
其二、重读《西游记》随感
斩棘万里取经忙,历尽劫难不彷徨。
心田深植菩提树,何处不是慈善场!
其三、叹燕子
享誉人间的燕子,实际上是鸟族中最没有情义的一类。雏燕长成之后不仅像许多鸟类一样不再返回父母生育养育的巢穴,甚至还在父母口中夺食,故坊间有“燕子衔泥(筑巢)白费力”之说。由此联想到人间百态,生出许多感慨。
衔泥筑巢空费力,只缘父辈行忤逆。
长情晚义天理在,难怪子孙无孝悌。
其四、叹黛玉葬花
绽放凋谢总关情,缘尽何必葬花吟!
拿得起来放得下,不枉此生世间行。
邓三君老师诗说:其一、此诗批判了爱情至上主义。从古至今,自诩为爱而活的人,大多是一些对国家、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的人,成天十里桃花、岁月静好,其实是一些自私自利之男女难成大事的表现。
其二、佛的本质是善,只要心生善意,随时随地都可以行善积德。由此联想时下正兴的国学和传统教育,并不是见人鞠躬就是国学教育,穿上汉服唐装就是文化传承。国学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应该在内涵的践行上下功夫,不只外在于形,更要内化于心。此诗批判了形式主义。
其三、此诗以燕子的习性说明父母在人生中的示范榜样作用。父母的德行影响孩子,孩子的表现又折射出父母的修养。其告诫我们:祸福乃自种,处世要善行。
其四、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满不过是一种愿望。因此,当人生过程遇到挫折时,是勇于面对还是懦弱躲避,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面对挫折,奋发有为地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才是好样的。
笔者认为,这几首诗之所以特别,是诗人用的全是反向立意,打破常规,不落俗套。比如第一首《叹鸳鸯》,鸳鸯一直是夫妻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美好象征,也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坚贞不移纯洁爱情的化身。其美好的寓意,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诗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就可看出鸳鸯的象征意义。但许峰老师却把这一美好的爱情寓意,由家事上升到了国事,有了全新的见解:“迷恋声色无国事,难为鸿雁上青云。”诗人写这首诗时,或许心里想到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因此得此佳作。苏轼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其含义是用与常理相悖的手法,打破常规,拓展艺术的边界,在艺术上进行创新,让人眼前一亮,而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二首《重读〈西游记〉随感》,写出了禅宗的最高境界。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其实也是除魔卫道的过程,在许诗中,首句点明了题旨:“斩棘万里取经忙”,次句“历尽劫难不彷徨”,构思别致,为“心田深植菩提树,何处不是慈善场!”做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敦厚含蓄,庄重雅致,心植菩提,诗之上品!
第三首《叹燕子》,燕子在我国的古代文化中,有十几种称谓,比如拙燕、巧燕、观音燕、飞燕、乙鸟、海燕、旅燕、绮燕、天女等,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见燕子的高贵和美好愿景;在《诗经》描绘中,燕子被称为玄鸟,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据《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也可见燕子的神奇。许峰老师则以燕子从父母口中夺食入手,于是有了新的隐喻,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形象,由物到人,联想到当今的某些社会现象和风气,或者比空泛的抒情更有诗教功能,很有启示作用。以艺术而论,任何事情,都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正反都可抒发,许峰老师不落俗套的表现手法、打破常规的勇气,为他的艺术取得了独一无二的成就。
四、绽放凋谢总关情,缘尽何必葬花吟
黛玉葬花这个情节,在《红楼梦》中一共有两次。第一次在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第二次在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两次所葬所祭奠的对象分别是谁,历来都颇有争议,在这里不做讨论,只就第二十七回的诗歌《葬花辞》和许诗《叹黛玉葬花》做一下对比:
曹雪芹在此诗的风格上模仿初唐时期的歌行体,把黛玉的感情和志趣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并不是一味哀伤和凄恻,诗里的“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等诗句,恰是黛玉孤僻高傲性格的体现。此外,此诗还给我们提供了探寻曹雪芹笔下黛玉之死的主要线索。事实上,《葬花吟》便是黛玉为自己所写的谶诗,这一点在学术界已获得了普遍认可。诗里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句,由此可知黛玉死去之时确实是春残花落的时候。与此同时,从这首诗里我们也可以获知,黛玉和晴雯一样,死的时候凄凉悲惨、孤单冷清。而许诗中的句子,则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不是春光,胜似春光“,体现的是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绽放凋谢总关情,缘尽何必葬花吟!拿得起来放得下,不枉此生世间行。”邓三君老师的评价,直抵诗歌内核:“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满不过是一种愿望。因此,当人生过程遇到挫折时,是勇于面对还是懦弱躲避,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面对挫折,奋发有为地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才是好样的。”
诗人的这首诗和邓三君老师的评,还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大科学家钱伟长院士的名言:“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精神和内涵”。在钱伟长院士看来,没有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的支撑,技术有时候就会沦为危险的工具,需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培育学生的理想情怀。他说:“大学的人文教育应该重视文学教育。通过文学教育引导学生接近人文理想。好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真善美的激情、美好的人性光辉。我相信,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会使学生获得心灵的丰富,懂得人世间美好事物的价值,使自己的精神、道德趋于完善和美好,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如今我们创建的许峰诗歌研究院,也把钱院士的办学理念,作为本院群的行动指南。
许峰老师在他的诗里,把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人文素养,铸就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本思想,展现出有如钱院士所说的人性之光,确实是令人感佩的。人的影响力越大,起到的作用也越大,相反,如果没有良知,道德不受约束,破坏力也越大,这是不难想象的!
笔者学习和研究许峰老师的诗歌,发现他的艺术语言有绘画语言的特点,他以白描的手法作为诗歌的造型,以素描的手法写意,并引用传统的“骨法用笔”和“以形写神”论,与现代写实技巧、传统文论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欧阳修、苏轼、袁枚等人的诗话技巧结合起来,将传统与当今西学、古代与现代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构筑了中国诗学的新篇章,被称为“许峰诗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秉持许峰老师的艺术理念,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学习与超越,把许峰诗学不断拓展,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必将兴起的时代课题。
下一章节,我们再讲。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许峰诗评集》7本书。
作者简介:邹中海,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联盟编委会主编,许峰诗歌研究院院长。央视诗歌《致敬钟南山》的抒写者。有多篇、首诗文获奖、馆藏、选进教辅和翻译为英、日、韩等文字。 (组稿:洪新爱 王光兴)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