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岭南画派巨擘林介如:以苦行僧精神 攀登艺术重峦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5/09/14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中国早报广东讯(记者 王光兴 通讯员 吴妍俊 洪新爱)在二十世纪岭南书画史上,有一位艺术家低调如隐士,却光芒如炬。他师承“二高”,也曾受业于郭文芳,以深厚学养和非凡创作力,成为岭南画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身怀绝艺,却甘守三尺讲台,默默培养后学;他,就是驰名艺坛的广东省中山市林介如先生。林介如(1905—1988)先生一生备受尊敬,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无论学校师生还是社会大众,皆尊称他为“介公”。

 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文学艺术研究院(新牌).png

甲工启蒙:高氏门下首批弟子

 

林介如,原名秉廉,1905年2月17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幼年时即显绘画天赋,父亲林锡纯对其才华倍加鼓励。1919年,14岁的林介如凭借天资与努力,以入学考试第十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美术制版别科。这所学校虽仅办两届,每届仅40,却对广东美术发展影响深远,堪称“岭南画派的摇篮”。在这里,林介如与香山隆都的阮云光、新会的容大块成为同班同学,共同受教于岭南画派名家高剑父、高奇峰先生,成为高氏早期的入室弟子,三人被誉为“甲工三杰”

 1林介如.png

沪上历练:青年才俊的艺术探索之旅

 

1923年,林介如先生从“甲工”毕业后赴上海鬻画授徒,开始了艺术探索之旅。在沪期间,他拜会海派大师吴昌硕,先后创办白云画苑、奇峰美术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还曾任“孔教青年会”国画教师,参与组织“力社”等艺术团体。

 

林介如先生在年轻时热爱旅行写生,在1929年至1932年间,就频繁往返于上海、广州、中山三地。因其父林锡纯(字建文)与卢乔根之父卢姜白(字广金)交情深厚,林介如先生在此期间曾亲自带领年轻的卢乔根前往“天风楼”,聆听高奇峰先生的教导及观摩其作画。由此,卢乔根既得到林介如先生教泽,又得高奇峰亲炙。

 

1932年初,年仅27岁的林介如先生于中山石岐举办了当地有史以来首场个人画展,展出花鸟题材作品达120幅之多,笔力精绝,技惊四座,充分展现出他青年时期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同年秋,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林介如先生赠画《虎》给即将奔赴前线的原龙生中学军事教官甘自励。他还创作了一系列中国军事画,如描写军队过雪山情景的作品,笔底下深藏家国情怀。

 

1935年,林介如先生参加在广州“春睡画院”举办的“欢迎方、苏、杨、黄归国画展”,展出《春》《秋》两帧作品。同年11月,他与袁松年、胡藻斌、方人定等在上海设立“创造画会”,推动中国画革新,并在上海举行展览。1936年8月,他又与何香凝、陈树人、徐悲鸿、黄宾虹等组织“力社画会”,并举办全国美展。他的作品《白鹭》在展览备受瞩目,被誉为全场最佳,徐悲鸿盛赞之余,将其介绍给英、法、美、苏等国及南洋一带的美术界人士。由此可见林介如先生的绘画技艺之精湛。

 

抗战前后,林介如先生曾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广州等地举办个展,广获人们赞誉。

 2.png

杏坛耕耘:中山“介公”的教育情怀

 

1948年,林介如先生再次回到中山,在卓山书院任美术教师,同年在该校举办画展。1949年,他转往龙山中学任教,开启了长达二十余载的美术教育生涯。

 

在龙山中学,林介如先生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教学与创作,为人极其低调,课堂时常埋首作画。“即使在教师会议上,也几乎从不发言。偶尔在教师休息室露面,也总是面带微笑浅语”,曾与之共事的刘居上先生回忆道。然而这位沉默寡言的艺术家,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赢得全校师生由衷的敬重,无不尊称一声“介公”。

 

林氏的教学方法系统而完整

 

其一,融合中西,建立了从基础到精通、从写生到临摹的严谨体系。先训练素描、速写,外出写生;再示范中国画、指导学生临摹;接着点评、修改;渐序渐进,从花鸟、山水、走兽。

 

其二,以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强调艺术与修养的结合。他常说:“艺术是由境界定高下的,而境界是由人品和学识蒙养的,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其三,自制教材,如《画鸟法》《画虎法》等课徒稿,分题演示,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最佳范本。

 3老虎.png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卢乔根、林作梅、刘德民、林展强、方成伯、杨社溢、胡焕良、周亮潜、方启文、林再圆、冯秀强、杨国流、林建平、林雅京等一大批优秀书画家,为岭南画派传承注入强劲动力。

 

艺术成就:融汇古今自成一家

 

林介如先生由香山至广州,成为高氏兄弟的门人,他是香山最早的岭南画派杰出画家之一。他既深入研究“岭南画派”的技巧,又认真钻研各家各派的技法,画艺日进。

 

他擅油画、水彩画、水粉画和雕塑,尤以花鸟画成就最高。在继承、发扬“岭南画派”撞粉、撞水、渲染等技法的基础上,他还融会诸家,形成了高古清雅的个人风格。他所绘花鸟走兽形神兼备、生机盎然。“我师造化”,“心静兴长”不仅是其常用印章,更是其艺术理念的写照。林介如先生尤擅画虎,《幽壑风生虎啸群》等用墨施彩自然天成。笔下之虎常以“独行者”的形象傲立于天地间,于萧然中流露雄强之势。

 

他的画风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的影响,工写结合,既有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底蕴,亦践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表达。

 

林介如先生强调画家必须具“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能,方能达至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他的每幅作品都一丝不苟、章法谨严。即使是应酬之作,若不满意绝不轻易出手。他以殉道者之精神从事绘画和美术教学,志在振兴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

 

林介如先生亦为书法大家。青少年时期,他就揣摹过《封龙山颂碑》《石门铭》《乙瑛碑》《礼器碑》等汉碑,兼勤修帖学,上溯魏晋、中至唐宋、下及明清,诸多名帖皆有涉猎。三十岁前每天临池不辍,狠攻行草书法,由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得雄厚之气,后又研二王书法,深研其笔法、意韵与体势,更融汇赵子昂、倪云林以及明清笔意。终在而立之年,熔铸百家而自成一格,行草书笔意凝练,气韵典雅。

 4.png

 晚年荣光:世纪回顾展

 

近70年的艺术生涯,林介如先生为世人留下了二百余件精品力作。1986年,中山市政协、市委宣传部、文化局、中山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为举办“林介如画展”,关山月先生为画展题字,黄笃维、陈金章等广东画坛重要人物主持揭幕仪式。这一强大的阵容意味着其艺术成就获得中国画坛,尤其是岭南画派核心圈层的高度集体认可。

 

对于一位年高德劭、毕生耕耘的艺术家而言,能在生前亲见作品获此殊荣,无疑是极大的光容与安慰。这既是对其艺术生涯的崇高致敬,也是为其晚年生活赋予了深厚的价值与幸福感,更生动体现了政府与社会对艺术家的深切尊重与人文关怀。

 

    1986年的“林介如画展”不仅是对先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肯定与褒扬,更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盛事。展览以高规格的官方组织形式,汇聚艺术界名家参与,凝练其艺术精髓,致敬其卓越成就,并将其艺术生命的光华传承发扬。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创作生涯的隆重致敬,也对地方文化建设及岭南艺术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历史地位:岭南艺术的重要传承者

 

林介如先生是岭南画派不可或缺的代表,更是中山人文图景中的艺术高峰。他见证并参与了岭南画派的成长与成熟,其艺术成就与教育实践,为岭南艺术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今天我们回望林介如先生的艺术人生,不仅是为了致敬,更是为了传承那份苦行僧般的执着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沉潜艺事的人格境界,延续他融汇古今、涵纳中西的艺术思想。在文化自信日益坚定的今天,林介如先生的一生,依然是我们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资源。

 

“艺术是由境界定高下的,而境界是由人品和学识蒙养的。”  这句林介如留下的箴言,是他一生的注脚,也应成为所有艺术追寻者的灯塔。

 

附甲工简介:

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晚清政府成立的广东工艺局,下设大专性的广东工科学校,校址设在广州西村增埗(今广东省冷冻厂的地方),职能既工又学,为广东最早的大专性质的工科学校;1917年10月,广东工艺局创办工艺学校,校址在增埗。学制二年毕业,旨在培养技术员(即将广东工科学校更名为广东工艺学校);1920年8月,将学制延长为四年毕业,更改校名为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黄巽为校长;1921年高剑父出任校长,奉命撤销工艺局,只办学校;1923年改名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招中学毕业生入学,学制为预科1年、专科3年。7月,又改名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26年8月,并入中山大学,为该校工业专门部。不久,又分离出独立办校,复名为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停办预科,增办高中工科,学制3年。高中部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3组,专门部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3科,教学与实习设施颇完备;1934年7月,学校回归新组建的勷勤大学,改组为勷勤大学工学院。增设大学部建筑工程学、机械工程学两系;1938年,广州沦陷于日军,学校被毁;1944年,省教育厅复办广东省立专科学校,校址迁高要县长江坡;1945年2月,迁校云浮腰古县。抗战胜利后,因广州西村增埗原校址已办省海专,故暂在肇庆设校;1946年4月,迁高要湖山师范学校旧址,设水利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土木工程5科;1950年夏,迁广州三元里,后并入华南工学院。学校历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科人才。

 

20世纪20年代的甲工师生,思想活跃,使校园学运蓬勃,成为革命家的摇篮,更是艺术大家的摇篮,故有“红色甲工”及“艺术甲工”之誉。

 

时值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甲工孕育了有红色“四大金刚”美誉的革命家刘尔崧、阮啸仙、周其鉴、张善铭;有“甲工三杰”美誉的岭南画派大师林介如、阮云光、容大块。

吴妍俊照片.png 

【本文作者】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顾问。在《中国早报》《人民基层在线》《中国农业网》等新闻媒体发布作品五十多篇。

 许院新领导.png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