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做好平凡事 让群众的幸福悄然而至 —记襄州区人大代表、黄龙镇文化站站长 杨涛
中国早报湖北讯(记者 杨涛)关注群众身边事,真心为民解忧愁。在襄州区人大代表、黄龙镇文化站站长杨涛的心里,把群众眼前的“急盼难愁”解决好,竭尽所能做好几件平凡小事,让群众的幸福悄然而至,就是为民履职的最好诠释。
搭平台,群众文化活动有去处。随着乡村振兴逐步推进,群众文化广场已成为基层群众茶余饭后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面对部分村文化阵地不达标,群众多次反映。对此,作为区人大代表、文化站站长杨涛,深入各村(社区)摸底调查,掌握基层文化阵地现状,列出清单,并积极向分管领导反映。同时,通过人大进行督办,引起镇、区领导的关注。区、镇加大了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文化站站舍紧张,功能室不配套,创文检查不达标。他多次向领导汇报,并和分管领导一起到外地学习模范文化站建设,引起区、镇领导重视。在镇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并建起襄州区首家标准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按照要求配套各功能后,结合黄龙实际,建设了“薪火相传”红色文化展厅,受到市、区领导的肯定。不少单位到文化站瞻仰革命先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神。同时,对村级文化阵地进行了全方位建设,25个村(社区)均建设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个村建设了群众大舞台;23个村配套了群众健身器材。同时,镇委、政府结合实际,多方筹资500多万元,在新桥三组建设了面积10700平米的全民健身中心,配套了各类文化体育设施,每天晚上华灯初上,便有千余群众来这里跳舞唱歌,打球健身,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也让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健身有了去处。
勤走访,关爱弱势群体送温暖。弱势群体一直是杨涛关注的事,经常性进学校入农户,了解困境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状况,竭尽所能提供帮助,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人大代表的温暖。他多次邀请区民政局、流浪乞讨人员服务中心、区图书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妇联、团委、民政办等单位,筹措资金,在传统节日和六一儿童节,对困境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开展送温暖活动。2022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73周年,联合区图书馆、郎诚文化公司等单位在该镇红黄蓝幼儿园举办了“弘扬国学 礼敬先贤”为主题系列活动,让小朋友们切身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红色文化教育,养成书籍阅读的习惯。并活动现场为幼儿园小朋友捐赠了图书、彩笔、玩具。2023年4月,国家安全教育日,联合区民政局、区流浪乞讨人员服务中心等单位开展“大手牵小手,共筑幸福梦”为主题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国家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的同时,感受科技农业的发展、红色文化的熏陶。六一儿童节,又举办了“牵手‘童’行 共筑幸福”活动,为新桥小学40多名困境留守儿童送去爱和关怀。5年级的黄同学,爷爷腿残疾,奶奶体弱多病,姐姐读初中,全家仅靠父亲一人打工维持生计。看着送来的爱心物资和学习用品,黄同学爷爷感动地说:“谢谢党和政府的关心,一定让孩子好好读书,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年暑期来临,他又走进方岗村爱心辅导站,与村两委协商留守儿童如何安全快乐过假期问题,通过协商,决定结合该村红色党建实际,以留守儿童爱心辅导站为平台,开展听红色讲解员讲故事等系列活动,让该村20多名留守儿童暑期有玩的、有看的,有参与的,共建留守儿童幸福家,解决在外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据统计,在杨涛的努力下,近3年来,已开展各类关爱困境留守儿童活动10多场次,受益儿童500多人次,送去学习文具、书籍和慰问物品等价值6万余元。
进田间,助力产品滞销解农忧。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文化工作者,他还兼任着政府宣传报道工作。他在基层走访,搜集素材时,发现群众产品滞销问题,在利用手中笔为产品找销路的同时,积极向领导反映,想办法解决销路问题。2022年11月,正值黄龙冬桃成熟上市销售的最佳时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冬桃滞销,果农们看着丰收的冬桃卖不出去,急的眼泪直流。他积极向外界宣传黄龙冬桃滞销实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很多人来电要求购买黄龙冬桃。可因疫情,人员流通受限,快递物流停运,怎么办?他主动找到镇主要领导汇报,得到上级疫情防控指挥部和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后,组织精兵强将成立助农销售配送小分队,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拿着通行证,冒着生命危险,一组负责登记客户采购数据,一组到果园采摘冬桃,一组到市区分区配送。三组人员每天早上三更起,中午不休息,晚上挑灯夜战,高强度的工作,他和小分队人员没有叫一声苦,没有喊一声累,没有一丝怨言,经过10多天的连轴转,22万斤冬桃通过线上加线下渠道,销往上海、广东东莞、深圳、重庆、浙江、河南、武汉等省份和城市及襄阳市区,保障了果农种植冬桃积极性。“果农不愁了,我们也就安心了!”忙碌了十几天的杨涛,脸上终于露出笑容。今年7月,在下乡走访时,发现该镇井湾村五组村民罗同种植的夏黑葡萄因位置偏远滞销,他便积极通过媒体宣传和个人抖音号进行宣传,帮助罗同把葡萄滞销变俏销。
传能量,引导移风易俗树新风。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提质。基层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必须得以正确引导,为此,他积极与上级豫剧团、文化馆联系,用优秀的节目到基层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让基层群众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精神食粮”。同时,他还经常与本地民间文艺团队交流,要求自编自导的作品,必须符合政策,无不良引导,无低俗庸俗节目,通过文艺精品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让广大群众在丰富的精神食粮中,乐享健康生活。让基层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中体验文明正能量,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践行文明新风尚。每年组织文艺团队进村,在农户家门口开展送戏下乡30多场次,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话语,丰富多彩的节目,引导群众通过看、观、听,感受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改变旧观念,移风易俗树新风。疫情期间,他冲锋在前,战斗在防控战场上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疫情防控劝导员、抢修广播督办员、喷洒药液消毒员、防控物资配送员、学生网课服务员、防控信息宣传员......从疫情开始至防控措施缓解,始终坚守在一线。并结合疫情实际,组建了黄马甲志愿服务队,穿黄马甲,亮身份,推出志愿者代购、超市配送服务,解决群众日常需求的做法,受到时任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的充分肯定,“黄马甲”经验在全市推广。现在黄马甲志愿服务队还在大街小巷、村组农户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成为黄龙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善服务,当好企业发展“店小二”。2021年底,返乡创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郎慧琛和几名好友,决定在向湾村投资建设“新村民城乡文化空间交流站”。协议签定后,由于选定的农家小院常年无人居住,房屋破烂不堪,小院杂草丛生,需要重新装修和建设,“新村民”团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为确保新村民快速落地,区人大代表、文化站站长杨涛和向湾村支部书记向瑞积极参与其中,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水通了,电改了,房屋装修了,小庭院硬化了、美化了、净化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曾经破烂不堪的陈旧房屋和院落,重建后面貌焕然一新,精致别样的“新村民”成为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打卡。
系民情,件件建议解决民生事。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作为基层人大代表,他注重选民呼声,倾听选民心声,时刻把选民的“急盼难愁”记在脑中,放在心中,把选民关注的热点难点转化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生的建议,切实解决民生事。现在基层农村的公益性岗位越来越多,可用人程序繁琐,本来公益性岗位是给用人单位减负的,反而变相增加了负担,用人单位十分烦恼,他便撰写了《关于公益性岗位简化手续一站式办结的建议》,转交人社局后,人社局立即组织专班进行整改,申报用人程序全部由基层人社服务中心集中代办,受到基层用人单位称赞。目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而部分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标志性建筑位置越来越醒目,却忽视了与主要公路之间的安全距离,导致安全隐患增加。为此,他撰写了《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忽视安全生产的建议》,引起区政府高度重视,责令涉及安全隐患的村进行整改。同时,责成后期相关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把安全生产摆在首位,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美村、惠民。
一件件、一件桩桩的平凡小事,是民生之事,事关民心。杨涛说,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文化站长,只要是群众的事,就要全心全意去办,只要是群众所思所想所需,就要为民代言。如果能通过他的努力,推进群众“急盼难愁”问题得到逐步改善,让群众的幸福悄然而至,就是人大代表最好的履职。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