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地方资讯

山歌穿林越 锣鼓动地来——记2024年秭归民间吹打乐暨山歌大赛盛况

编辑:路漫 发布时间:2024/07/03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中国早报宜昌讯(通讯员:谭凤山)鼓锣震震,唢呐声声,山歌嘹亮,盈耳不绝。一场来自秭归各乡镇多支民间吹打乐及山歌代表队,在秭归影剧院上演了两场精彩纷呈的比赛。这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民间艺人,各个身怀一技之长,用他们激情的演奏和热辣奔放的高歌,将在座的观众带入到不同的视听盛宴。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山歌无论独唱、对唱、合唱,都自带着一种清新、朴实的自然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原生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极强的感染力,让你沉浸其中,思绪飞扬,穿越时空,飞翔远方。

青山绿水间,一曲山歌入耳来,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聆听岁月的回荡,山歌悠悠,采茶歌声飘茶乡,喜鹊喳喳迎客忙,船工号子满峡江,杨柳树下情歌唱,喇叭声起喜洋洋。山歌是山水的景,山歌是山乡的情,山歌是山民的魂。悦耳的山歌满载着泥土的芬芳;满载着时代耕作者对生活的渴望;满载着峡江儿女不屈服自然抗争力量;满载着峡江儿女大地般的情怀和喜迎八方宾客的欢歌之响。

浑厚激昂峡江号子声,跨越时空,在如今“高峡平湖”的上空,重新回荡,昔日西陵峡畔的船工和纤夫们,用他们瘦弱的身躯,撑起一面风帆,抢险滩,闯万壑,确保上下船只一路平安。这是他们抗拒自然的呐喊,危岩峡壁间的羊肠小道有他们匍匐奋力拉纤的身影,江中礁石上深深的纤痕印记录着一代代船工纤夫们的艰难岁月。如今三峡大坝截江而起,高峡出平湖,天险变通途,悠悠的峡江号子声,随大坝的水位抬升,而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峡江两岸,旧貌换新颜,人民欢快的劳动歌声,又在满山的桔园林中飘荡。

喜鹊叫,客来到。“快点烧水泡茶,新姑爷回娘家啦…。”“花咚咚的姐,姐儿花咚咚。回娘家哟,背个花背篓哦。”一声高腔冲云霄,九曲婉转音袅袅,来自湖北省非遗传人罗留英的一曲高腔“花咚咚的姐”,霎时,嗨翻了全场,把整个比赛推向高潮。罗留英,《薅草锣鼓》的非遗传人,秭归的“刘三姐”,天生一副好嗓子,她的声音高亢、亮丽,穿透力强。几十年来,她带领她的团队从县、市、省到中央电视台参赛演出,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评委的好评,山歌《薅草锣鼓》已然成为秭归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那冲天的嗓音和嘹亮的歌声,热闹欢快的劳动场面,给中外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场场喝彩。

喜鹊在中国传统习俗上被认为是一种报喜的吉祥鸟,是喜庆、吉祥、幸福、好运的象征,罗留英主唱的《鸦雀子》,音色婉转,犹如黄莺出谷,富有地方特色的俗语,如“煮尕尕,打豆腐,控粘粘儿,煮梭梭儿等”还有一群欢快的“小姑娘”,让人耳目一新,仿佛回到农村一大家子忙碌地招待远方贵客的场面。

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们唱着不一样的山歌,表达他们对身后这片土地的热爱,传递着彼此儿女情怀。它在生活中产生,在劳动中存在,诙谐幽默的直白,还有男子对心上人的表白,如“郎在你阴沟窗下,蹲了一通宵哎,蚊子咬了一身包呢,姐儿心真硬啦,就是不开窗瞧一瞧哎…。”极具生活情调,听来让人忍俊不禁。杨柳依依,河水淙淙,一对男女在杨柳树下隔河对唱互衷肠,倾诉着彼此的爱慕,这是来自郭家坝的选手演唱的山歌《风吹杨柳合树摇》的场景,还有其他选手演唱的《郎在高山打伞来》、《望情歌》、《采茶山歌》等不同内容,不同曲调的山歌,让你沉浸式地感受秭归的山水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彼此交融,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一曲山歌唱翠微,山歌荡漾情飞飞。”

鼓声咚咚,锣声镗镗,唢呐声声,高亢嘹亮。一场热热闹闹的民间吹打乐,让你一饱耳福。鼓乐声响,带来的是喜庆,是祝福,是丰收的喜悦,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祷。民间吹打乐,世世代代伴随着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是劳动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

“锣鼓阵阵绕耳旁,铿锵鼓韵传四方。唢呐声声情悠扬,白鸟朝凤舞吉祥。”杨林的“堂鼓调”,梅家河的“红梅闹春”等民间吹打乐向观众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心有灵犀”的默契,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真所谓“高手在民间”。

一场欢歌盛世就此落下帷幕,望着这些已步入老年化的艺人们,他们为了技艺的传承和发扬,都是自愿不计报酬地来参赛,心里除了对他们的一份崇敬外,还有一丝隐隐的忧虑,这些传统的技艺是否后继有人。这些独特的秭归“乡音”、“乡曲”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这些非物质文化是人们世代相传的一种活态的文化实践,存活于众多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中。保护传承,让其发扬光大已是任重道远。随着乡村振兴的步子加快,我希望这些代表秭归地域文化的“乡音”、“乡曲”,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常演常新。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