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地方资讯

太原市万柏林区“报纸观史·非遗承魂”活动举行

编辑:谭强 发布时间:2025/09/03 来源:本站
分享到:

——以报载抗战史与非遗技艺共致敬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中国早报山西讯(记者 胡立成)八十年岁月流转,烽火硝烟虽已散尽,民族记忆却从未褪色。2025年9月2日,一场以“铭记·传承——报纸观史·非遗承魂”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在太原市万柏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启幕。


微信图片_20250903161159.jpg


以老报纸为“史鉴”、以非遗技艺为“载体”,让参与者在触摸历史、亲手创作中重温山西抗战岁月,致敬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微信图片_20250903161221.jpg


活动中山西省报纸收藏家卫石东带来的“抗战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报纸”,以“报纸参观+抗战解读”的形式,成为串联历史与当下的关键纽带。
   
老报纸开口:墨痕里藏着“鲜活的抗战”
 
       活动现场,主题报纸展览区前人头攒动。展架上报道或回顾抗战的专题报纸有序陈列:有报道“九一八事变”、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百团大战等内容的报纸,在参观过程中仿佛把人们带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
 

微信图片_20250903161226.jpg


     “这些不是普通的报纸,是报道抗战历史的珍贵史料。”卫石东指着一份报道关于平型关大捷的报纸,向大家细细解读:“你们看这里写‘战士们埋伏在山坳里,等日军进入包围圈,机枪一响,全连冲锋’——这比教科书里的概述更具体,能让人摸到当时的战场温度。”卫石东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了平型关大捷的背景、国共兵力部署和战斗情况以及平型关失守后的山西抗战形势。
 

微信图片_20250903162032.jpg

       
     从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到东北沦陷,再到长城抗战中的百灵庙大捷,忻口战役中“战士们用身体堵枪眼”的细节,;从左权将军“马背上起草作战计划”的事迹,到续范亭“以血明志”的豪情——卫石东结合报纸实物,把抗战史实与大家娓娓道来。有观众指着一份报道武汉会战前各界呼吁“保卫大武汉”的报纸感慨:“以前只知道这是一场里程碑性质的中日决战,今天才从参观和讲解中知道,武汉会战涉及四个省,战争是在武汉外围的各个战场展开的。”这种“见报见史见人”的形式,让历史不再遥远,反而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记忆。


微信图片_20250903161215.jpg

    
非遗承记忆:鸡蛋壳上的精神传承
       
     如果说老报纸是“历史的文字注脚”,那非遗技艺便是“记忆的立体雕刻”。活动现场的非遗体验区里,蛋雕、剪纸、面塑等传统技艺,正将抗战故事、抗战记忆、爱国主义标识转化为精美绝伦、可感可触的艺术作品。
 
      蛋雕区里,非遗传承人岳利民老师指导参与体验的市民用鸡蛋壳雕刻“80”字样、和平鸽等简易作品格外醒目。旁侧的山西抗战非遗沙盘则汇聚了蛋雕组图、面塑地图、抗战主题剪纸、重大战役复原,更让人驻足。
“蛋壳脆,刻的时候须轻和稳,就像当年战士们守阵地,得有耐心和韧劲。”一位学员边刻边说。


微信图片_20250903161208.jpg

 
       剪纸体验区,学员们跟着学剪“红心向党”、“抗战英雄王二小”等作品。让市民亲手剪辑抗战题材老报纸,再制作成抗战主题剪报册。后续非遗老师会将蛋雕作品、面塑作品、剪纸作品与剪报册一起汇聚在“抗战主题沙盘”上,形成一幅气势恢宏的典藏作品。这幅抗战主题沙盘将在万柏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永久陈列。

       
    “老报纸让我们知道‘历史是什么’,非遗体验让我们懂得‘精神怎样传’。”活动组织者说,从“看报纸忆史”到“动手传精神”,再到“集体留记忆”,就是想让抗战精神从“纸上”走到“指上”,再住进“心里”。
 
     八十年前,山西大地上的军民以热血写就胜利;八十年后,人们以报纸为媒、以匠心为笔,续写着历史传承。这场“报纸观史·非遗承魂”活动,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那些印在老报纸里的记忆、刻在蛋壳上艺术、捏在指尖上的精神,终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沉淀为永不褪色的民族脊梁。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