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陕西商州摄影家开展走进北宽坪红色线路摄影采风活动
中国早报陕西讯(通讯员刘建国)5月29日,陕西商州区摄影家协会与北宽坪镇党委、政府联合组织开展走进北宽坪红色线路摄影采风活动7时拉开序幕,20多名摄影家协会会员在北宽坪镇党委、政府、人大有关领导带领下,走进北宽坪红色线路,感受革命英烈打江山的艰难岁月,激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秦岭山水新商州而奋斗的凌云壮志和不畏艰险改革创新的勇气与精气神。
从商州奔波几十公里来到走进北宽坪红色线路起始点丹凤县留仙坪红色教育基地,两面绿色青山护佑下,一条红色巨龙雕塑旁,有几十个停车位的生态停车场干净卫士,绿树成荫,停车而下,凉爽相随。河道里施工人员正在架设钢筋,修筑通往正在建设中的红色教育基地门前的大桥。沿着下方的步行桥过河,留仙坪老街正在结合红色教育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旅游文化新村。摄影家被眼前的景象吸引,纷纷举起手中的长枪短炮,记录着有毛泽东苍劲豪迈书法作品,有红军与商洛地方武装力量会师雄壮场面和不同时代最有代表性重大活动的大型墙画,有陕南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及老一辈革命家在留仙坪活动的场地修缮复原,有新修的会师广场和雕像,有供销合作社、乡村卫生院、医疗站、老酒坊、老磨坊等各种曾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院作坊,有大炮步枪、老汽车、石磨、石碾、水井、水桶、铡刀、镰刀、草鞋、草帽、竹笠、鱼篓、酒缸、醋坛等古旧实物,有新建改建的农家乐、特色小吃面皮、凉粉、饸络、牛筋面、豆腐脑、手擀面等作坊……一幅红色教育、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小康生活的美丽画卷展现于眼前,留在了记忆深处。
行车到丹凤、商州交界的高山梁,翘首远眺,天高云淡,四面青山,绿波荡漾,树木峥嵘,通村水泥路就象一条银灰色的飘带,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树碧草山坡绕来绕去。战争年代,这里只有山里人割草砍柴打猎踩出的时有时无的茅草小路,我们党的地下交通员、游击队员,就经常穿行在那茅草小路上,传递情报、运送物资、护送来往人员、与敌人周旋,他们往往餐风露宿,食不果腹,也往往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或者特务的暗中盯梢跟踪,他们内心吃紧,沉着镇静,假扮山民、猎人、货郎、医生、风水先生等,与敌特斗智斗勇,巧妙周旋,一次次甩掉尾巴,一回回躲避搜索,一个个冲破封锁,把一封封重要情报送出去接回来,把一批批地下党员干部、进步人士、文化名流、青年学生迎来送往到革命阵营前方后方,也有交通员、游击队员为了送情报、接战友、保秘密,被荆棘挂伤、蜂蜇虫咬,也有的在与敌人战斗中身负重伤,血洒山岭……摄影家们不无感慨地说:忆往昔,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打下了红色江山,才使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忘记那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烈先贤,永远铭记他们的忠诚英勇、光辉事迹,以激励我们一代一代接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尽心尽力,拼搏奉献!
路边金银花采摘基地里,一群男男女女正在采摘。碧绿青翠的藤蔓叶,金黄银白的花骨朵,粉红黑蓝的衣服,蓝色紫色的帽伞,藤编的笼筐,木制的小凳,忙碌不停的双手,落入笼筐的金银花,摄影家们眼前一亮,快速进入基地,各自寻找自己的角度和拍摄对象,或是采摘基地的大场景,或是采摘人灵巧采摘的一双双手,或是纷纷落入笼筐的金银花,或是憧憬丰收喜悦的一张张幸福笑脸……在他们的相机里定格成动人的永久瞬间,生灵活现的动态录像。农村振兴,产业支撑,治穷致富,关键在党支部,北宽坪镇刘院村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和包村干部支持下,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大搞金银花等中药材基地建设,开发新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养殖业和劳务等,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宏图绘就,正在大踏步迈向秦岭山水、富裕文明新村建设的征程。
商洛县委革命旧址,是1981年9月公布商洛县人民政府革命遗址,现在商洛县委革命旧址下部建设了纪念馆。在这里听取了身着红军军装的老同志讲解,参观了商洛县人民政府会议室、休息室、灶房、红军泉等,在那鲜红的党旗雕塑前,分批进行了重温入党誓词,一个个庄重严肃地举起右手,在领誓人的带领下,一句句高声宣读入党誓词,回忆起自己入党的历程和风风雨雨,心潮澎湃,激情满怀,暗暗下定决心,牢记入党誓词,践行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终生奋斗不渝。
走进广东坪村,路边2个年轻的大学生正在作墙画,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用锯、锉和电钻,在放在地面上的一根根带皮的橡树干上钻眼打孔锯截,原来他们正在打造具有广东特色文化秦岭山水新村。据镇人大主席和广东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介绍,这个村的人,大多数是200多年前从广东迁徙到此的,主要有颜姓等五大姓氏,后来就叫起广东坪,原来是个乡,现在归北宽坪镇。村上按照广东坪人无畏艰辛,创业守业、和睦相处、开拓创新等主要思路,打造秦岭山水新村,发展加工、养殖、种植等产业基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已修缮改造了河道,修了拦蓄水坝、红船,放养了红金鱼,河道原木山门正在修筑,墙画已完成大部分,大学生正在紧张有序地绘画,花干食品加工、养羊养牛、种药材等产业稳步发展,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憧憬未来,镇村干部和群众信心满满,干劲十足。摄影家们走访了能说地道客家话的86岁老人,老人家2个女儿,一个就在身边照顾老人,盖了新楼房,老人十分热情健谈,一段一段的客家话,听得摄影家们一头雾水,当他用当地话再一说,满院里就爆发出一阵阵笑声,当我们告辞之时,老人和女儿送出大门,一再说来了没吃饭没喝水,我们一连声地说谢谢,谢谢!当我们走出老远再回转身,老人还站在那里,满面春风地向我们频频挥手,我们十分感动,也由衷地感受到了老人生活的惬意,新农村人们生活的幸福!
在原广东坪乡政府的小院里,老房子还在,只是做了修缮改造,有上房和两边的厦子房,中间原来的庭院,现在栽种着白芨、猕猴桃、樱桃等,白芨花红艳夺目,十分好看,有人是第一次看见白芨,惊喜不已,有人说他见到的白芨是紫白色花,没有见过这样红艳艳的白芨花。主人介绍说白芨有紫白色花,红花的稀有,有人也把白芨叫紫兰。它还是珍贵中药材,治疗烧伤、溃疡、肺病、手足廯、凝血、止血,特别是美容效果突出,深受爱美女士喜爱。
紧挨着老乡政府院子的一户人家,门楼高大,院子宽敞,栽种着好几种花卉树木,走进院子,发现三位妇女在厨房包粽子。一边与她们说话,一边拍摄,她们先用槲叶几片,铺开在左手掌,将泡好的豆角籽右手捏几粒放在槲叶上,再抓一把白糯米放在槲叶上,四周折起槲叶,用一片芦苇叶顺长一缠,用蒲草横缠绑好,轻轻地放入盆里,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看她们包得又快又好,轻轻松松,似乎全不费劲。其实,不掌握技艺的人,是包不快、包不好的,往往叶子铺不好,或者绑不到位,拿起来就散伙了,也有的在蒸煮中散伙的。她们对我们的拍摄,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并一再说要是煮了粽子,一定让大家尝尝她们这里槲叶粽子独特的芳香,摄影家们都为她们的心灵手巧、古道热肠啧啧称赞!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