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书香天地

【名家】李西岐报告文学《厚德载物成大义 文物勘探建奇功 ——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义先生二三事》

编辑:李兴 发布时间:2022/07/19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厚德载物成大义 文物勘探建奇功
    ——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义先生二三事

                          李西岐

    敦实矮胖的身躯,花白的短发,眯缝眼儿,稀疏的眉毛弯着,见人呵呵一笑,弥陀佛一般地憨厚模样儿,仿佛城墙下遛弯归来的老大爷。我眼前的这位老兄,貌不惊人,言不压众,举止甚至有点木讷。
    我登时有点发蒙,他难道就是传说中大名鼎鼎的文物勘探方面的“土专家”王德义?!
    在陕西尤其是西安文物界,王德义仿佛是大神一般存在的人物,民间传说里说他长着“二郎神”一般的千里眼,又说他就像《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一样,身手敏捷,以行地术,属于当代的土地公之神。有人夸赞,只要王老汉背着手在那里走一圈,地下的“窑坑墓井”,一满就心里有数了。当我郑重其事地向王德义求证时,他呵呵笑了,那都是乡党们说笑话哩,我也就是平常人嘛。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老汉啊倒是活得洒脱,活得通透,俨然是个有趣之人。顿顿。他板起脸来,说,世上啥事都怕认真二字。做事嘛,你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做人嘛,耍奸溜滑可是要不得的。再说,文物勘探虽然是一门大学问,熟能生巧,业精于勤。我是先实践,后理论,在干中学,在干中提高,然后一步一个脚印,时间久了,也就悟出些门道来了。中国至少自夏以来就形成了独特的祭祀习俗,要是弄懂一点风水,知晓一点民俗,再搞地下文物勘探,心中自然会有数的。

    王德义出生在沣河西岸的马王镇大原村。沣河,源自西安市长安区境内沣浴鸡窝子以南秦岭北侧,流经喂子坪、祥浴、东大、沣惠、灵沼、马王、斗门等乡镇,这条最终汇入渭河的支流,属于秦岭七十二峪口之一。秦岭横贯东西,森林茂盛,百草葱郁。沣河两岸曾经是西周的都城丰京、镐京之宗周所在地,开阔平坦,诸水北流,河网密布,滋润着这一方丰腴的土地,为秦岭支流与渭河交叉冲击的平原地貌。这里沣水碧波,万木竞长,榆钱柳絮兮,万枝千条;垂拂河堤兮,碧水瑶瑶。王德义儿时家境优渥,父辈均为乡贤善人,尤其是父亲乐于善事,乡兴俱佳。由于母亲早逝,家庭生活开始变得窘迫。而父亲则特别注重言传身教,尤其是教育与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王德义记得伯父曾经说过,咱们这一方土地是西安最早的都城所在地,也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先后建立的丰京、镐京。后来的秦汉隋唐,则是在此基础上才建成的啊。他当年虽然听得一头雾水,心里却对自己故乡的悠久历史有了莫名的激动。王德义从青年时便跟着生产队组织的建筑工程队四处奔走,加之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很快地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他告诉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城里一座饭店建成后不久,一个墙角倾斜了,经过多位建筑专家的现场查看,原来是酒店下面有一座墓冢。省上决定今后修建建筑物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地质勘探。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陕西长安勘探  工程队应运而生,并且由小到大逐步发展,从此融入了西安的城市建设队伍之中。
    改革开放之后,百废待兴,各地的建设项目与日俱增。王德义抓住机遇组建了自己的勘探工程队,把那些曾经和自己多年来打拼的乡党们聚拢在一起,四处找活干。他清楚地知道建筑行业虽然门槛低,但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却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只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与科学规范管理,扎实苦干,持之以恒,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内站稳脚跟。1978年承接了由日本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的勘探工程,由于该重点工程事关国家声誉,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经过王德义等人的共同努力,按时完成了勘探任务,受到该厂筹建指挥部的表彰和奖励。此后,王德义又被邀请参与陕西省焦化厂、西北橡胶厂、西北国棉一厂、西安汽车制造厂、华美  达大酒店、唐城宾馆、陕西广播电视中心等重点工程的地下文物勘探,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陕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地理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西安又是十三朝建都所在地,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景观更是华夏文明的佐证和象征。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各地亟待审批的文物钻探工程项目堆积如山,而文物保护单位编制人员少、无暇顾及的情况下,为进一步满足基建工程的迫切需求,同时为了贯彻落实《文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1997年和1999年经陕西省计委和省文物局批准,在陕西长安勘察工程队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聘请曾经在文物勘探领域深耕多年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王德义为总经理。
     考古学是一个不断发现与探索未知并在慢慢的剥离和拼凑历史碎片中寻找还原历史本相的过程。而考古对于探索华夏文明辉煌历史、构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物勘探则是以工具即洛阳铲向地下打孔取样,根据土质的变化来分析推测是否存在文化遗存以及其年代性质的传统方法。
     “田野调查”,这是考古学的一个专业名词。王德义刚开始不知道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在他眼里就是把“猫叫了个咪”,说白了他还是要在土地里刨食,这就意味着打小就在泥疙瘩里来回穿梭的长安汉子,命里注定自个是离不开黄土地啊。地下文物是经过先民岁月积淀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化遗存,它同古建筑一样,都是古人留给后世的珍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摸清深埋于黄土地下的遗迹遗存范围、性质、时代及其文化价值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有序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随着文物勘探工程的顺利进展和累累硕果,当王德义手中的“洛阳铲”一次次地举起与放下,技术人员从考古遗存中获取了有关信息,他方才真正地体会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此以后,王德义不懂就问,谦恭好学,开始如饥似渴的向文物专家学习相关知识,对古代遗物和遗迹的分析研究不再停留于“是什么”的表面上,而是要继续探究“为什么”的深层次上,也就是文化嬗变的动力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省文物勘探公司成立至今,承担了国家各类重大建设项目勘探任务400多项,为文物考古研究单位提供了大量详实可靠且有价值的技术资料。譬如宝鸡—天水铁路二线(陕西境内)、郑西铁路客运专线(陕西境内)、西安咸阳机场专用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在0六七基地、二0六研究所工地勘探出大小墓葬1300多座,特别是其中三座北周大型墓葬,经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壁画和许多珍贵文物;在西安北郊省政府二号住宅小区,勘探发现了北周安伽墓,经发掘出土的汉白玉围屏石榻等罕见文物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入围项目,这对研究丝绸之路交流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梁带村西周墓地及遗址的勘探,位列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中;参与秦直道勘探并为尚有争议的秦直道走向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被列为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如果说,王德义进入文物勘探这个领域,最初只是企图挣两个钱解决温饱问题,逐步过渡到探究历史遗存满足好奇心,再上升到国家文物保护理念来上,最终成为民营文物勘探第一人,正好诠释并成为一个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型范例。四十多年来,王德义获得的各种奖状和奖励数不胜数,2011年被评为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年度十大杰出人物。
     应该指出的是,在近十几年来的科技考古勘探不断探索中,正是王德义先生率先与国内顶尖院校团队的紧密合作,方才使得最新研发的仪器应用到文物勘探之中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大踏步地走在了全国前列。
     那天,我坐在王德义先生的办公室里,他给我沏好茶,简单聊了几句,李老师,你先歇缓一下,我上一会儿网吧。我问道,你在打游戏啊?他呵呵一笑,不是。我只对网上的文物考古感兴趣。陪同我闲聊的李占岐打趣道,这个老汉啊,整日整夜的迷到文物信息里了,眼前即使站个美女,他也不正眼看呀。
    人是需要好奇心的,感悟未知世界,探索发现迷宫,肩负的是一种开物成务的事业心与责任心,一种渗入到骨髓里的持之以恒,一种探幽索隐的惟精惟一,一种厚积薄发的怡然自乐。华夏文明历史是那样的璀璨辉煌,探索未知又是这样地令人着迷。
王德义最为自豪的是发现了富平银沟遗址。
     王德义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一九八二年的春节前夕,景德镇人刘新园路过市政府西侧的铺设电缆工地时,他从推土机推出的地表中,突然看见了一条宽约十二至三十厘米洁白如玉的瓷片层,在阳光下熠熠闪耀。正是这位对千年古瓷有着执著追求者在不经意间的一瞥,方才使得景德镇官御遗址掀开了神秘的面纱,从而揭开了华夏第一瓷都之谜。王德义心里盘算,倘若自己今生也有这样的奇遇,不枉在阳世上走一回啊。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1年,富平县政府委托陕西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对省道s106改线及富平县域规划区东北片区进行勘探时,王德义在银沟那片土层瘦薄、植被稀疏的丘陵荒地里走了一圈,脚下的各种精美瓷片登时引起了警觉,他眼前一亮,心脏狂跳起来,莫非当年刘新园的奇遇今日自己也碰巧遇上了?!在此之前,王德义几次听说此地每逢大雨过后,抑或村里整修水渠以及村民盖房时都能发现大量的瓷片,而这些零零散散的瓷片中,有的晶莹剔透,有的胎薄如纸,有的纹饰优美,有的釉色光亮······据说分散在民间的碎片大约有几十万片之多。富平盛产高岭土、绢云质瓷石、方解石、石英石、紫金土,特别是柔软如“羊脑儿”的白瓷土更是一绝。而眼前的所谓“生活垃圾”或者“湖田瓷”的说法,似乎无法解释和验明这些精美绝伦瓷片的神秘身世。
     王德义弯腰捡起一瓷片,眼观洁净如玉、明亮如镜、薄如白纸,敲之如磬······他喃喃道,这里肯定有好东西。陪同他的当地人疑疑惑惑地说,我一点也不信,这鸟不拉屎的荒蛮之地,能有啥东西嘛。末了,王德义信心十足地说,你先别唉声叹气,说不定穷山沟里会飞出金凤凰的。
随着勘探的不断进行,王德义的视野更加宽泛,一个更为大胆的畅想呼之欲出······它们是来自毗邻的耀州窑?抑或是文献中的鼎州窑?甚至是传说中的柴窑?
     瓷窑之地,首先要有瓷土。陶瓷烧造生产,离不开水、瓷土、釉和燃料。富平有煤矿,银沟有水,明月山有瓷土。《富平志》载:“明月山出白土如银,有出泔泥同官窑依次为之。”
    鼎州瓷大名鼎鼎。可问题又来了,鼎州究竟地处何方?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鼎州建制,前后两次。第一次是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置鼎州,治所在云阳县,领云阳县、泾阳县和三原县。大定元年(公元701年)废除;天佑元年(904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于华原县置茂州,旋改耀州。耀州之名,即始于此。
第二次是在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复置鼎州,治所在美厡县(今富平县东北美厡镇),其存续时间八年,在乾化五年(公元915年)废除。
若从历史区域变迁来看,鼎州在先,耀州次之;从烧造的顺序来看,“鼎州窑”为发端,“耀州窑”续之;从窑系归属看“耀州窑”应归属“鼎州窑”,它是“鼎州窑”的继承和发展。
    经过两年的考古勘探,终于揭开了银沟遗址的神秘面纱:从考古学、材料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通过对其物理性质、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形貌信息的提取以及热释光测年断代等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对分析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佐证了银沟遗址的重要性。2018年12月16日,来自全国高校、文物考古、陶瓷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会上正式发布了“富平银沟遗址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更令国家文物材料、古陶瓷工艺技术、陶瓷考古的文化专家周少华先生欣喜不已的是,银沟遗址极有可能就是位于“柴汝官哥定”五大官窑之首的“柴窑”。柴窑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闻名遐迩,滋润细媚,精美绝伦著称。古往今来,多少专家学者殚精竭力,欲寻找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大都苦于文献史料记载不详,缺少实物佐证,但至今只闻其名,未见其真面目矣。为此,周少华做足了功课,他的依据是:有关“柴窑”的记述,以明·曹昭《格古要论》较为客观。在其卷下“古窑器论”中提出了“柴窑出北地”之论点。“北地”具体在何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糕振西先生则认为:所谓“北地”指的就是“北地郡”。秦置北地郡,汉、三国、魏、隋皆有此地名,当为陕西富平、耀县一带。他依据银沟遗址采集到的瓷器具有唐中期和宋晚期的鲜明特征,青瓷、白瓷和青白瓷的烧制年代可以追溯到中晚唐至北宋中期,不论是外观、釉色、胎制工艺基本符合古文献中描述的“柴窑”产品的特质。显而易见,这必将为改写中国陶瓷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资料。
在此后的两三年里,王德义和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们又进行了多领域的研究和技术论证,2014年6月“银沟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关注。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科技考古的推广,王德义带领的团队与时俱进,不惜花费巨资引进了最新的考古仪器,文物勘探的工作效率及准确率以及业绩得到极大的提升,得到了省市领导和文物界同行的肯定与赞誉。随着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大力拓展,已经有沿线国家提出文物勘探的合作需求。为此,王德义有个梦想,在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的基础上联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浙江大学文物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同成立“中国科技考古勘探公司”,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王德义告诉我,他清楚地知道文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唯一性及其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重于泰山。几十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虽然磕磕绊绊地一路走来,挑战和希望如影相随,困难与喜悦相辅相成。
我夸他为陕西的文物勘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德义呵呵笑道,我是个粗人,但幸运的是遇到了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他们才是真正的有良知的大知识分子,穷经皓首,不计得失,给我以无私的支持与帮助。我要感谢公司所有的技术人员,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使得公司提供绘制的勘探报告准确、详实、科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我还要感谢公司的二百多位钻探工,他们经历风霜雪雨,不畏艰难险阻,毫无怨言,功不可没。
     我还知道,王德义多年来关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和家乡捐献了不少财物大约有数百万元,赢得一致好评。我说,老兄厚德载物成大义,文物勘探建奇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啊。一旁的辛文华先生接着说,王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
    王德义登时严肃起来,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咱就是蛾蛾子,也要在阳世上留下一点影影子嘛。
    我写完初稿交给王德义,他细细地看完稿子,一脸正经地说,你把我写得太过了,活儿都是大家干的呀。再说,没有这么多的专家学者多年来的指导与把关,我即使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子?!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逊本分,德高淳朴,精明能干,志存高远······这六个词组组合在一起,不正是王德义精彩人生的写照嘛。

    我突然想起了丰镐遗址。周朝奠定了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世俗文化,从而使得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三十年来,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并撰写长篇小说《大周原》,我也在不断追寻着那个曾经神秘的西周王朝。从相关资料来看,近七八十年来尽管进行了多次文物勘探,依然没有找到他的踪迹,虽然有少量的文物如车马坑、青铜器和一万余片甲骨被发现,而深埋地下的周王陵却依然不见踪影。
    王德义说,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已经作了深度调研。多年来,我们也为“丰镐遗址全面考古勘探项目立项申请”做过不少工作。目前,国家相关考古研究单位已在此遗址展开了大规模地勘探发掘工作,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考古发现问世。
我在心里默默地期待着。
    王德义接着说,我还有一个愿望,建议国家文物局能将银沟遗址列为重要考古项目,组建多学科考古发掘团队并在遗址核心区开展一定规模的考古发掘,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深入研究,为银沟遗址的正确定性和破解“鼎州窑”“柴窑”千年之谜提供科学依据。这,就是我人生暮年的最大愿望了。
    雨后的西安蓝天白云,湛蓝清新,正是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王德义望着窗外,若有所思,他久久没有回头,似乎又沉浸在自己的未知世界里。

李西岐,岐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作协理事、甘肃书协会员、陕西美协会员、长安大学特聘文学研究员、《读者》杂志社签约作家。曾度军旅廿载,迄今发表出版《金城关》《大周原》《三月飘雪》等八部著作500多万字。其兴趣广泛,涉猎多种艺术领域,成就斐然。长篇小说《金城关》荣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被誉为“兰州及甘肃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