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黎评|太原科大硬核创新:实验室与产业的跨越
中国早报评论员胡立成
近日,太原科技大学研发的“大型宽厚钢板液压滚动剪切技术与装备”摘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不仅是一项技术成果的高光时刻,更彰显了中国高校科研力量扎根产业、破解难题的硬核实力。
(图片源于网络)
这种实力,首先体现在对核心技术的“啃硬骨头”精神上。面对宽厚钢板剪切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团队数年磨一剑,以四大技术突破重构行业规则——从滚动剪切轨迹的精准调控到液压系统稳定性的极致提升,每一项创新都直指产业痛点。这种不依赖外技、自主突破的科研路径,正是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的核心价值所在:不追逐短期效益,而是瞄准产业最迫切的需求,锻造真正属于中国的“技术利器”。
更可贵的是,这份科研实力能顺畅“破壁”,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20余项专利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成果,而是转化为宝武太钢、山钢等企业生产线的效率提升、成本下降——30%的效率增益、40%的成本降低,这些数字背后,是高校科研与产业实践无缝衔接的生动证明。这种“从需求中来,到应用中去”的闭环能力,打破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困境,让高校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
从国际金奖的荣耀到企业车间的实效,太原科技大学的实践勾勒出高校科研力量的清晰坐标:以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壁垒,以成果转化激活产业动能。这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成就,更是中国高校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的典范——当更多高校能拿出这样“有分量、接地气”的科研成果,产业升级便有了源头活水,国家竞争力也将获得更坚实的根基。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