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娄义华:“四季长红”文旅发展路径的范式意义
作者 娄义华
当全国众多景区仍在追逐季节性流量红利,打造“流量爆款”时,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正以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改写传统文旅发展的叙事逻辑,走向“四季长红”的文旅发展路径。(《宜春日报》)
在赣西北的青山绿水间,宜丰县这座藏于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小城,已通过"四季运营"的生态价值链重构,探索出一条从"网红打卡"到"长红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场以生态为底色、以融合为笔墨的生动实践,不仅折射出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镜像,更蕴含着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兴旺的深层密码。
平溪村的玫瑰小镇堪称农文旅融合的微观样本。当大多数"花海经济"仍停留在观光拍照的初级形态时,当地已构建起"种植——加工——体验——衍生"的完整产业融合链条。20余亩玫瑰园中绽放的不仅是40余个品种的近6万株鲜花,更是传统农业向体验经济跃升的产业智慧。将鲜花饼手工坊、民俗酒家与汉服体验馆嵌入古村落肌理的做法,既避免了同质化文旅项目"建新如旧"的尴尬,又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更值得关注的是林下菌菇种植展现的生态智慧——通过建立不同生长周期的作物组合,既破解了"花无百日红"的产业困局,又形成了立体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花期经济+林下经济"的复合模式,使乡村旅游从"看热闹"的短期消费升级为"品门道"的深度体验,2023年上半年22%的旅游收入增长,印证了其商业逻辑的可行性。
九天漂流景区则演绎着"山水变现"的进阶版故事。228米落差的激流勇进固然是夏季的流量密码,但真正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是构建于生态基底之上的全季产品矩阵。当漂流筏在秋冬季静静停泊时,山腰处的九天溪院民宿正迎来观云海、赏红叶的住客。这种"动感夏日+静美三季"的运营策略,打破了传统漂流项目"半年闲"的宿命。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其产业辐射效应:通过将15家农家乐、7家民宿和5家果园纳入共同发展体系,景区实际上搭建了一个共享客源的乡村共富平台。60个护漂员、管理员岗位的创造,15万元的村集体年增收,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文旅产业从"景区孤岛"向"社区融合"的范式转变。与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的跨界合作,更展现出流量互通的现代营销思维。
洑溪天沐汤集的实践则重新定义了"淡季"的商业内涵。在50%绿化率的生态底盘上,这个仅有89间客房的度假区以"少而精"的反规模策略,开辟了全新赛道。其夏季轻养生项目的设计尤见匠心:冷泉足浴消解了传统温泉的季节局限,禅茶体验赋予了康养旅游文化深度,"夜泡+森林灯光"的组合则激活了夜间经济潜能。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客群运营策略——通过新媒体精准营销构建私域流量,借助高品质服务培养用户粘性,最终形成"淡季不淡"的良性循环。这种"环境溢价+服务增值"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中高端文旅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运营模板。
宜丰案例的深层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地回答了"后流量时代"的文旅三问:一、如何突破资源诅咒?其答案是跳出单一景观依赖,构建复合型产品体系;二、如何破解季节魔咒?关键在于建立弹性供给机制,实现资源时序配置最优化;三、如何破除发展短视?根本在于培育产业生态,形成多元主体共赢格局。该县文广旅局提出的"深化文旅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质上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诠释。
在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双重语境下,宜丰文旅产业发展经验具有显著的范式意义。从"卖景观"到"卖生活",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从"季节爆点"到"全时体验"的转变,本质上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实践。当星空下的温泉升起袅袅热气,当菌菇园的研学旅行欢声笑语,人声鼎沸,当漂流归来的游客走进农家小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是一个县域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觉醒。这种觉醒,正为更多寻求发展绿色经济崛起的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坐标系。
值班总编辑 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