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锐评

黎评|粮食安全不容侵犯:河北粮库事件的警示与反思

编辑:黎强 发布时间:2024/04/25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中国早报评论员 胡立成
   近日,一则关于河北某粮库在短短两年内近万吨玉米“不翼而飞”的消息震惊全国,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据警方披露,这一惊人损失的背后,是粮商与驻库员的勾结,以盗卖粮食的方式,严重侵害了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与公共利益。

 目前,相关涉案人员已被依法起诉,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此事不仅暴露出个别人员的道德沦丧与法治意识淡薄,更揭示了我国粮食管理体系中的潜在风险与监管漏洞,亟待全社会深刻反思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改。首先,此案凸显出部分从业者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作为粮商,其本应恪守商业道德,诚信经营,确保粮食流通市场的健康稳定;作为驻库员,其肩负着守护国家粮食储备的重任,理应严格遵守职业操守,确保储备粮的安全无虞。
  然而,二者却为了一己私利,无视社会责任,公然勾结,肆意盗卖国家储备粮,其行为令人发指,必须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行为的谴责,更是对所有涉及粮食生产、储存、流通环节从业人员的一次警钟:坚守职业道德,捍卫粮食安全,是每个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此案暴露出我国粮食管理体系中的监管短板。近万吨玉米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被盗卖,且未被及时察觉,足以说明粮库日常管理与监督机制存在明显漏洞。无论是库存盘点、出入库记录、监控设备运行,还是内部审计、外部监管等环节,都可能存在疏漏或执行不力的情况。这要求我们对现行粮食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审视,强化内部监管,严格执行库存定期盘查制度,确保账实相符;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粮库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库存动态的实时监控。此外,还应加大外部监管力度,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媒体等多元主体的监督,形成强大的外部约束力,让任何企图侵犯粮食安全的行为无所遁形。

QQ图片20240425112010.png(图片来源网络)

  再者,此案对我国粮食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粮食法律法规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进一步提高法律的执行力,严惩各类涉粮违法行为。对于类似本案的严重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处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同时,应加强粮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观念,让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企业都明白,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任何侵犯粮食安全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最后,此案提醒我们,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努力。政府要强化监管,企业要履行责任,公众要积极参与监督。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严密的粮食安全防护网,确保每一粒粮食的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底线。
   总结而言,河北某粮库玉米被盗卖事件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它警示我们:粮食安全无小事,任何侵犯粮食安全的行为都必须零容忍。面对此案暴露的问题,我们必须痛定思痛,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法律,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守护好14亿中国人的饭碗。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