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黎评|厘清家校边界,共育健康未来
中国早报评论员胡立成
新学期伊始,成都市教育局发布的这份倡议书,如同一颗投入教育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这一倡议,精准地击中了当下教育痛点,为家长和学校厘清责任边界,指明了协同育人的方向。
“作业控量”,无疑是此次倡议的一大亮点。长久以来,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饱受诟病。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不仅占据了孩子们的课余时间,消磨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还可能损害身心健康。深入落实“小学作业不回家”,让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这意味着孩子们将有更多时间去阅读、运动、探索兴趣爱好,实现全面发展。当作业量得到合理控制,学生能够在更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图片源于网络)
“不得要求家长批改学生作业、上传作业视频”的规定,更是为家长卸下了沉重的负担。曾几何时,批改作业、录制视频成了许多家长每晚的“必修课”,这不仅打乱家庭生活节奏,还让家长陷入教育焦虑,模糊了家校责任界限。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手段。将这一责任归位给教师,让家长回归陪伴孩子成长的角色,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也能让学校教育更纯粹。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落实这份倡议书并非易事。对于学校而言,教师需要提升作业设计能力,在有限的作业量里,实现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的目标,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家长来说,虽然不再承担批改作业等任务,但要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品德培养和习惯养成,这同样需要付出心血。
成都市教育局的倡议书,是一次积极且必要的尝试。期待学校和家长携手共进,让这份倡议落地生根,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教育回归本质,培育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