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黎评|以文化科技之光照亮文明互鉴之路
中国早报评论员胡立成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 “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线,在全球文明对话的坐标系中锚定了新方位。这场文化盛宴不仅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更是以科技赋能文明互鉴的全球治理新实践。
一、文化科技融合:激活文明传承新动能
敦煌元宇宙博物馆让千年壁画“活”起来,故宫VR体验打破时空界限,人工智能诗歌创作重塑艺术表达……数字技术正以革命性力量重构文化传承方式。论坛上,中外嘉宾共同见证了区块链艺术认证、数字文化遗产监测等创新实践,这些技术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让文明遗产成为可共享、可参与的“活态资源”。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阿索莫所言,中国在数字创新与文化保护结合领域树立了全球典范,为世界遗产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文明对话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坛通过“云端参会+线下互动”的立体模式,搭建起跨越物理边界的文明对话平台。从“中法影像对话”到“全球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从“一带一路”文化走廊到中非联合考古项目,北京文化论坛已成为推动实质性合作的“国际枢纽”。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强调,文化不仅是创新引擎,更是多边框架下保护多样性的共同议题,这与中国倡导的“和而不同”文明观高度契合。这种摒弃零和博弈的对话机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文化基因。
三、中国角色升级: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论坛期间,中国不仅展示了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等数字文化应用的全球领先实践,更提出了数字人文的伦理标准与治理框架。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胡和平提出的“扩大技术合作、加强文化交流、维护共同安全、完善全球治理”四大路径,彰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担当。从输出文化产品到贡献文化理论,中国正以文化科技融合为支点,撬动全球文化治理体系的变革。
(图片源于网络)
站在文明演进的新起点,北京文化论坛的价值不仅在于论坛本身,更在于其持续释放的“涟漪效应”。当数字技术打破文明隔阂,当文化互鉴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这场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墨的全球盛会,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先声——它向世界宣告:文明的多样性与创新性,终将在交融互鉴中绽放出照亮人类未来的光芒。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