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锐评

身非道具,心是道场

编辑:贺文生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张卫春

 

       当健身房的镜面取代了晨曦的微光,当时尚的运动装备成为另一种身份的徽章,当社交媒体上的里程数字演变为无声的竞赛,我们或许已在不自觉中,背离了体育最古朴、最纯真的精神源头。那源头的活水,并非为了映照身形,而是为了滋养心灵;并非为了征服外界,而是为了安顿自我。《礼记·射义》有言:“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体育之真谛,首在“正己”,在于通过身体的砥砺,完成精神的雕塑。

图片01.png

       真正的锻炼,是一场向内的朝圣,是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培养一种“自我约束”的优美习惯。它打破的,是身体因怠惰而陷入的“负平衡”;它建立的,是生命由秩序而生的稳定与从容。这并非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化。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运动从一项任务升华为一种志趣,它便不再是身体的负累,而成为精神的甘泉。它引导我们从对物质装备的迷恋、对身体数据的执着中解脱出来,实现向更高精神追求的“跃升”——这,才是体育赋予我们最宝贵的“身心相契”。

图片02.jpg

       然而,当体育的光辉被欲望的浮尘所遮蔽,种种歧路便随之而生。其一,便是“物役”,为器材所奴役。一双跑鞋,本为护足;一身运动服,本为舒适。若倾尽所有,追逐顶尖,使健身沦为奢靡的展台,则与修养身心的初衷南辕北辙。老子曾警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分追逐外物,只会令内心迷失,使体育精神在消费主义的盛宴中黯然退场。

图片03.jpg

        其二,是陷入“形炫”,为表象所束缚。将健身房当作秀场,将运动数据当作勋章,这看似是自律,其内核或许已异化为一种更精致的“他律”。运动的姿态不再听从身体的声音,而是迎合他人的目光。《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之本在于彰显光辉的德性,而非炫耀健美的形体。若运动只为塑造一个被他人赞许的皮囊,那不过是将灵魂囚禁于另一座华美的牢笼。

图片04.jpg

      最需警惕者,莫过于“争胜”之心过度膨胀,以至忘却了生命的界限。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挑战生理极限;或在虚拟的竞赛中,为虚无的排名而过度消耗——这已非锻炼,而是对自我身心的“暴政”。这并非反对拼搏精神,而是强调一种“知止”的智慧。《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身体亦是一个小宇宙,唯有保持其中正和谐,方能生生不息。超越应基于对自身限度的清醒认知,而非虚荣的鞭策。

图片05.jpg

       故而,真正的体育精神,应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般,成为一种内在的观照。它不在于征服了多少公里,举起了多少重量,而在于是否在汗水中洗去了心灵的惰性,是否在疲惫中学会了坚持与平和。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倡言:“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其深意,正是通过身体的强健,来承载与焕发精神的文明光辉。


        让我们回归体育的本源吧。让身与心,在每一次舒展与发力中,重新联结为和谐的整体。不必执着于场地的奢华、装备的名贵,哪怕是林间小路,一方庭院,亦可成为我们修养身心的道场。因为,那最终被塑造的,并非肌肉的线条,而是我们面对世界时,那颗从容、坚定、熠熠生辉的心。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