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黎评|群众的事无小事,莫让屠宰场“零距离”扩建摊上大事
中国早报评论员 胡立成
鄂州市华容区荣昌屠宰场拟将产能从2万头提升至8万头的“升级改造”项目,因与居民区“零距离”相邻引发争议。这场被包装成“改造”的扩建工程,暴露出民生权益与行政操作的尖锐碰撞,更折射出“文字游戏”对百姓健康权的漠视。
超标数据背后的民生之痛

中国早报特约记者袁崇右实地调查发现,现有屠宰场已致周边氨氮浓度超标3.2倍、硫化氢超标4.7倍,恶臭让居民“夏天不敢开窗”,部分老人儿童出现呼吸道不适。按规划,产能增幅达400%后,污染物排放将同步激增,500米内或达“严重污染”级别。尽管2012年前的500米强制防护标准已废止,但“零距离”建设显然背离“预防性保护”原则,地方以“推荐性标准”为由放行,实质是对民生的轻慢。
程序漏洞涉嫌违法
项目明明是“拆除原建筑、新建车间”,却被定性为“升级改造”规避防护距离评估;屠宰场持有的2019年《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未按2022年新规完成复核仍“有效”,违反《行政许可法》却无人核查。这些操作以“文字游戏”稀释监管,让“守门人”沦为“放行员”,百姓的投诉记录写满《维权手册》,却难获实质性回应。
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守护民生。荣昌屠宰场项目争议的核心,不在于“能不能建”,而在于如何在发展中守住底线——不能让“升级改造”成为规避责任的借口,更不能用“推荐性标准”掩盖对“呼吸权”的漠视。期待上级介入调查,厘清法律边界,重估风险,让监管回归“保护伞”本色,让百姓的健康权不再被程序漏洞稀释。
发展可以提速,但民生底线不容触碰;程序可以简化,却不能成为“合法违规违法”的遮羞布。这是保障百姓安全感的基本前提,更是法治社会不可退让的原则。群众的事无小事,莫让屠宰场“零距离”扩建摊上大事!
相关推荐
投稿邮箱
联系电话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