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菜篮子里的烟火气就是最大的民生
中国早报陕西讯(特约记者 周刚振)商州清晨的菜市场里,小米正在整理成筐的西红柿。这位卖了多年菜的小汉子最近总嘀咕:"现在是年轻人的世事,只要手指头在手机上点点,菜就送到家门口了。"这话道出了商州粮袋子、菜篮子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当互联网的浪潮拍打传统农业的堤岸,我们既要让百姓的餐桌稳如泰山,也要守住巷子里热腾腾的烟火气。
一、田间地头连着千家万户 。 商州区某村的菜园里,唐老头正蹲在地头查看莲花白的病虫害。去年夏天一场大雨冲毁了三亩菜地,幸亏农技站及时送来补种技术,才保住了口粮田。在商山脚下的蔬菜大棚,返乡创业的小白正通过直播卖空心菜,手机屏幕那头连着城里十几个社区团购群。这些场景告诉我们,粮袋子要稳,既要靠老农的坚守,也要有新农人的智慧。
三年的疫情让商州人深刻明白,家门口的菜园子就是保命田。2023年封控期间,城东蔬菜基地每天往社区直送两车蔬菜,既解了市民燃眉之急,又让菜农免于烂在地里。这给我们启示:粮菜供应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
二、中间商赚差价伤的是两头 。 凌晨四点的批发市场,菜贩老周打着哈欠卸货。从菜地到菜场,大白菜每斤加价4毛,可菜农老李却说:"在我地里批发才八毛。"这中间的差价,既养活了运输、批发、零售整个链条,却也压弯了菜农的腰,掏瘪了市民的钱包。电商平台看似砍掉了中间环节,可流量费、推广费又成了新门槛。
超市里的有机蔬菜专柜,包装精美的上海青标价12元一斤,可三里外菜农自产的同品质青菜只卖3元。这九块钱的差距里,藏着冷链运输、品牌溢价、场地租金。普通百姓望价兴叹,好菜烂在地里的怪圈仍在继续。
三、让新鲜味直达百姓灶台 。 城东区的"农社对接"给了新思路。社区空置门面改造成直销点,菜农清晨摘的带露水黄瓜,中午就能摆上居民餐桌。这种模式省去了四道中间环节,菜价降了三成,菜农收入反增两成。智慧菜柜、社区团购等新业态,正在重构"最后一公里"的供应链。
政府牵线打造的"商州菜篮子"App上,既能买到平价保供菜,也能预订特色农产品。退休教师王阿姨说:"现在买本地土鸡蛋不用托乡下亲戚了。"这种既保留传统市场温度、又注入科技活力的混合模式,或许才是中小城市的最优解。
站在商州古城墙上远眺,一边是千年延续的农耕文明,一边是拔地而起的现代社区。粮袋子要装得满,菜篮子要拎得稳,关键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当田间地头的辛勤耕作与城市社区的万家灯火完美衔接,老百姓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稳,日子才能过得更暖。毕竟,早菜市场里的讨价还价声,早餐店香喷喷的味道,才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晨曲。
值班总编辑 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