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从商於古道到西十高铁 ——见证商洛交通蝶变效应
中国早报陕西讯(通讯员 南佳利)秦岭东麓,丹江之畔,商洛的万重大山褶皱间,深藏着千年未改的通途密码。商於古道的青石板上,汉唐驼铃悠悠回荡,似时光的低吟;西十高铁如钢铁巨龙,以现代科技的磅礴之力,划破层峦叠嶂的古老阻隔。这条纵贯古今的道路谱系,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征服者,更是商洛经济文化腾飞的强力引擎。
一、商於古道:千年文明孕育经济文化雏形
公元前344年,商於古道在青铜器铭文里烙下印记。这条由蓝武道、武关道、丹水道交织而成的交通网络,自长安逶迤南伸,经商州、丹凤、商南,越武关而入南阳盆地。600里险途,先民以铁锤火镰在陡峭山壁凿出丈余宽的通道,成就了秦岭最早的“高速公路”。
古道并非单一路径,70余条山间小径如毛细血管般贯通南北,核心路段在商洛境内跌宕成势:北接关中平原的雄浑,南连江汉平原的灵秀,丹江在谷底奔涌,为古道注入水路基因。富水关的石砌关门、武关的残垣烽燧、棣花驿的青石板道,串起“五里一邮、十里一亭”的驿站体系。最盛时,龙驹寨码头千帆竞发,来自长安的丝绸陶器在丹江码头换乘舟楫,楚地的茶叶蔗糖经骡马队翻越秦岭,“北接秦晋,南连吴楚”的石刻至今嵌在船帮会馆的门楣,诉说着“水舟陆车”的千年繁华。
文人的诗笔亦在岩壁上流淌。杜牧惊叹“云光岚彩四面合”,绘就古道的山水秘境;苏轼贬谪商州时,于“乱山环合”处得见清泉,悟出人生哲思;韩愈雪拥蓝关的悲怆、白居易购藏商山的眷恋,皆凝练成传世名句。宋代王禹偁的《商於驿记》,更以史家之笔解构古代交通密码,让驿站制度的精密穿越时空。这些平仄韵律中,古道化作流动的诗卷,承载着文人的失意与豁达,也将秦地的雄强与楚风的灵秀熔铸一体。商於道的凿通,是文明的双向奔赴。商鞅变法的思想经此南下荆楚,楚地的巫风乐舞北上浸润秦民,至今商洛方言中的江淮词汇、丹凤船工号子的婉转韵律,皆为古道留下的文化胎记。
二、公路网络:铺就山城经济腾飞之路
1956年,长平公路如一把钢凿楔入秦岭,打破了千年古道的寂静。勤劳的商洛人民排除万难,历时三年凿通秦岭,修成了全长268公里的商土石路——长平公路。那时,商县(现商州)汽车站没有专用客车,便用解放大卡搭载乘客,途中还需在黑龙口停留一小时,既供乘客休息,也为卡车加油。翻秦岭盘山道时,坡陡弯急,道路崎岖不平,车辆颠簸摇晃,十有八九的乘客都会晕车。尽管坐卡车翻秦岭去西安一路艰辛,耗时久、风险大,但相比过去商州到西安的徒步五日行程,已缩短为卡车一日,由此揭开了商洛现代交通的序章。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原长平公路、西界公路商县段的基础上,312国道全线贯通,达到三级公路等级。道路级别提升,路况改善,安全系数增加,这条银色丝带串联起商州、丹凤、商南,让“商道难”成为历史。在卡车的轰鸣声中,商南茶叶、山阳药材沿国道舒展生长,首次形成“路随山转、货随路流”的经济脉络。
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公路建设驶入快车道。1996 - 1999年,历经三年建设,312国道商洛段二级公路通车,169公里的“黄金通道”将西安至商洛车程压缩至4小时,“朝发夕至”不再是梦。世纪之交,“村村通”工程如毛细血管渗透山间,1.2万公里硬化路让镇安木王镇的“挂壁公路”成为奇迹。那些曾被大山阻隔的板栗、核桃,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化作脱贫的“金果果”,“一路一产业”的雏形悄然孕育。
2008年,沪陕高速穿云而过,1.5小时直达西安,彻底改写商洛的区位密码。随后,福银、包茂高速相继贯通,在秦岭深处编织出“两横三纵”的高速网络,使商洛从“西安后花园”跃升为连接西北与东南的枢纽节点。车轮滚滚间,金丝峡的流泉、牛背梁的云海不再深锁,4A级景区游客量连年攀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亿元,占GDP近三成。高速路网更激活了产业布局:商州光伏产业园、洛南中药材基地沿高速轴线星罗棋布,“修一条路、兴一片业”成为现实。丹凤葡萄酒庄的橡木桶与高速冷链车无缝对接,镇安大鲵搭乘绿色通道直抵珠三角,曾经的“山货”变身“网货”,核桃、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秦岭深处的绿色宝藏,正通过沥青路面铺向全国。
三、铁路跨越:打开开放大门 驱动产业能级跃升
2004年,宁西铁路横空出世,两条钢轨扯开了商洛无铁的历史。商丹盆地现代物流园的货场上,万吨货列满载中药材、矿产资源驶向长三角、珠三角,年吞吐量达200万吨,成为陕南最大的物流集散地。铁路动脉带来的不仅是货物流通,更是产业能级的飞跃。比亚迪、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沿铁路布局,高新区产值突破500亿元,光伏组件、锂电池等“商洛制造”搭乘中亚班列远销海外。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2亿元,较2010年增长15倍。当“复兴号”动车以350公里时速穿越秦岭,让商洛融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双重机遇。“山乡僻壤”正以“22度康养之都”的姿态,在立体交通网络中书写着从地理褶皱到开放枢纽的时代传奇。
四、高铁领航:重塑经济文化新版图
2021年,西十高铁开工建设,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钢铁动脉,以“35分钟到西安、1.5小时达武汉”的速度,改写着秦岭山城的发展轨迹。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商洛借高铁东风,实现从“交通末端”到“区域枢纽”的历史性跨越。
西十高铁串联起商洛西站、山阳站等重要节点,将商洛与西安的时空距离压缩至“同城化通勤”。柞水木耳清晨采摘,搭载高铁冷链专列,中午即可端上西安餐桌;西安企业家早餐后出发,上午便能抵达商洛高新区考察项目。这一变革打破了秦巴山区的地理禁锢:柞水营盘镇,高端民宿如雨后春笋,游客在“秦岭会客厅”感受山水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商州高新区,比亚迪等企业生产线开足马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沿着高铁网络快速集散;丹凤葡萄酒庄,橡木桶与高铁“邂逅”,让百年佳酿加速走向全国市场。
高铁更推动着商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商州高铁新城规划604公顷,聚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柞水以“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推出“高铁 + 康养”旅游产品,预计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秦岭生态旅游节”吸引全球目光,自行车赛在秦岭赛道上演绎“速度与激情”,两届国际沙滩排球赛成功举办,让世界认识了商洛,使秦岭生态与现代国际体育赛事完美融合。
从商於古道到西十高铁,千年交通变迁如一部宏大的经济演进史、文化传承史。商洛正将秦岭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优势,重塑发展理念,从“开门见山”到“拥抱世界”。随着50万人口规模的高铁康养新城崛起,赛事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动能集聚,这座曾因天堑而偏居的山城,正以交通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新时代版图上勾勒出经济文化腾飞的壮美画卷,向世界展示开放包容、生态宜居的魅力新商洛。
值班总编辑 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