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社会新闻

传承古法造纸技艺 弘扬中华非遗文化 ——西安市长安区古法造纸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胜利召开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5/18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中国早报陕西讯(记者  高希建 )5月18日,西安市长安区古法造纸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西安市高新区第三十五小学(乳庄分校)隆重召开。大会审议通过研究会章程及管理制度,选举产生首届领导班子,并汇聚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襄盛举。此次大会标志着长安区古法造纸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步入专业化、组织化新阶段,为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2.jpg

一、大会胜利召开:擘画古法造纸传承新蓝图。上午9时30分,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会议审议通过了《西安市长安区古法造纸文化研究会章程》《会费收取及管理办法》等核心文件,明确了研究会的宗旨、业务范围及会员权利义务,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制度基础。经民主推选,杨亚飞当选为首届会长,杨建波、李亚信、刘明辉、王昌义、王秋惠担任副会长。研究会还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松胜、省市级传承人张建昌、王康利等40余位技艺大师担任顾问,形成“传承人+学者+社会力量”的多维协作体系。 副会长王昌义主持! 

                       

新任会长杨亚飞在就职发言中表示:“长安区作为古法造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研究会将致力于挖掘、保护、研究和推广这一技艺,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北张村楮皮纸技艺在此绵延千年,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文化的根脉。未来,我将与全体同仁携手,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宗旨,从深耕学术研究,推动活态传承,促进文旅结合三方面入手,为传承与中华文明赓续贡献新力量”他强调,未来将通过技艺培训、学术研讨、文创开发等形式,推动古法造纸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图片5.jpg

杨亚飞会长发言

 

二、群贤毕至:非遗传承与跨界融合的智慧碰撞。本次大会特邀嘉宾阵容强大,凸显了古法造纸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国家级传承人马松胜现场展示了“长安楮皮纸”制作技艺,并分享了他坚守造纸事业50年的心得:“每一张纸都是历史的载体,我们要用匠心守护这份文化基因。”省市级传承人张建昌、王康利等则围绕“非遗进校园”“技艺产业化”等议题展开讨论,提出“以用促保”的创新思路。

  

学界与艺术界的参与为非遗传承注入新视角。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童于轩、曹雅涵讲述了她们与非遗造纸的故事并发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该将非遗造纸术发扬光大的号召;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高婉莹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廖吉蕾则表达出了自己对非遗造纸的热爱与未来展望。长安仓颉书画院院长卢涛、陕西盛唐书画院副院长李杰等艺术家现场挥毫,用古法纸张创作书画作品,诠释“纸墨相生”的传统美学。 

 

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总经理高希建表示:“媒体将全力支持非遗传播,通过全媒体平台讲好古法造纸故事。”陕西省原电子研究所所长杨永辉从科技与人文结合的角度呼吁:“保护非遗需要跨界合作,让古老技艺搭乘现代科技的翅膀。” 

图片9.jpg 

三、使命与愿景:让千年技艺焕发时代生机。长安古法造纸技艺源于汉代,以楮树皮为原料,历经蒸煮、捶捣、抄纸等72道工序,成品纸张具有“韧如丝、寿千年”的特点,曾广泛用于古籍修复与书画创作。然而,随着工业化冲击,这一技艺濒临失传。研究会的成立,正是为了破解传承困境。  

未来,研究会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 抢救性保护:建立传承人档案库,录制技艺流程影像资料;  

2. 教育普及:与高校、中小学合作开设非遗课程,培养青少年兴趣;  

3. 产业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如手工纸笔记本、灯具、装饰画等;

4. 校企合作:与西安邮电等各高校联合出品系列高校文创产品。

5. 学术研究:联合陕师大等机构开展造纸史专题研究,出版学术成果;  

6. 国际交流:参与“一带一路”文化展览,推动技艺走向世界;

 图片7.jpg

图片8.jpg

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邮电大学学生发言

 

      图片10.jpg

 四、尾声:“一张纸,千年事”。西安市长安区古法造纸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不仅是技艺传承的里程碑,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正如会长杨亚飞所言:“我们不仅要留住手艺,更要让世界看见中华文明的智慧。”在传承人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古法造纸这项穿越时空的技艺,必将书写出更加璀璨的新篇章 。

 

值班总编辑    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